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第五屆全國科際法學論壇暨“數字社會的法律、人文與科技”研討會
發布日期:2023-10-30  來源:溫州大學法學院微信公眾號

近日,“第五屆全國科際法學論壇:數字社會的法律、人文與科技研討會”隆重召開,本次會議為期兩天,由中國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主辦,溫州大學法學院承辦。來自國內多所知名院校的40余名國內頂尖專家學者、實務工作者和青年才俊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法律、社會、科技與人文等領域的重要問題,為當代法學理論發展和數字科技的法治化實踐貢獻智慧。

image.png

image.png


開幕式  

溫州市司法局黨委書記、局長盧斌擔任會議開幕式主持人,溫州大學黨委副書記莊興忠致歡迎詞,溫州市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陳建明和中國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副會長孫笑俠教授擔任開幕式致辭嘉賓。

image.png

溫州大學黨委副書記莊興忠對與會人員表示誠摯歡迎,預祝本次會議取得圓滿成功。莊興忠副書記介紹了溫州大學和溫州大學法學學科建設的基本情況,對各位專家學者長期以來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謝。莊副書記認為,在新時代法治建設的背景下,本屆論壇以“數字社會的法律、人文與科技”為主題開展研討,正當其時、恰逢其勢、意義重大。他用“傳統與現代”“復合與交叉”“創新與合作”三組關鍵詞對論壇主題進行解讀,強調唯有加強交流合作,才能共同推進理論研究與實踐的銜接融合。

image.png

孫笑俠教授對參會專家學者表示誠摯歡迎,對承辦單位表示衷心感謝。孫笑俠教授回顧了論壇的發起經過和歷屆論壇的主題,并指出數字法治的發展勢不可擋,傳統法學和治理存在一定盲區,數字技術既給人類帶來了好處又引發了一些不良后果,“數字法治”領域研究和實踐的主要任務是利用數字技術彌補人類法治的不足、對數字技術進行合理法律規制。針對科技與法律的關系問題,孫教授提出,要讓技術和法律有機結合起來,“科際法學”并不挑戰傳統法學,而是一種起到彌補作用的方法論,“科際法學”的特征是基于法學、連接科技、關懷人文,法學只有交叉融合中才能彰顯它的獨立價值和魅力。

image.png

溫州市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陳建明向出席論壇的專家和嘉賓表示誠摯歡迎,他簡要介紹了溫州市的自然環境、歷史文化、先進經驗和發展現狀,并強調溫州市高度重視法治建設,正大力推進法治化治理,不斷促進政府職能優化轉變,不斷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真誠邀請各位專家學者為溫州法治建設建言獻策、傳經送寶,給予更多的指導、關心和支持。

image.png


第一單元  

廈門大學法學院院長宋方青教授擔任會議第一單元“學科交叉在當代法學的意義和方法”主持人。

清華大學法學院馮象教授結合近年來的科技進展、國際形勢和法學前沿,重點討論了學科交叉對于現代法學的意義。馮象教授指出,人工智能技術,特別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超乎大多數人的預料,人們對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態度逐漸發生變化,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成為了一種拉平差距的巨大力量。馮教授認為,近年來西方媒體、學界和政客的拉垮表現會對國內學界產生影響,現代法律和法治是清末以來從西方引進的,國內主要的法律和法學領域往往對標發達國家,但近年來個別地區的學界唯美國馬首是瞻,逐漸喪失了自身的主體性和創造力。馮象教授進一步指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迅猛發展,我們對前人的評價和幾十年前相比變得很不一樣,我們容易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過去的歷史和中外之間的比較學習上,人類世界正在極速變化,這對于思考中國法學的價值而言既是一個很大的刺激又是一種有益的挑戰,中國法學對劇烈變化的科學技術和國際形勢等的應對需要交叉學科知識,僅憑法學本身是遠遠不夠的,如果能夠從多學科的領域出發反而能夠推進中國法學的發展。

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院長胡銘教授報告的主題為“法律大模型的應用及其構建原理”,他重點介紹了浙江大學法學院近期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程序的法律應用方面的探索。胡銘教授認為,當前的司法審判存在一些問題和痛點,法院案多人少的問題較為明顯,司法裁判標準的統一程度和群眾的司法滿意度均有待進一步提高,基于人工智能領域最新成果打造的智慧司法系統應該有助于這些問題的解決。胡教授指出,基于小模型的系統與基于大模型的系統存在一定差別,小模型的參數調整比較方便,大模型的可泛化性很強,二者可以互補,浙江大學數字法治實驗室今年發布了基于中文司法知識數據的法律大模型,可以提供法律問答、爭議焦點生成、案情分析和法律文書生成等功能,其應用場景非常廣泛。胡銘教授進一步指出,多模態大模型的應用需要跨學科的內容,需要哲學、邏輯學、語言學等多學科協作才能充分發揮效能。

上海交通大學凱源法學院李學堯教授報告的主題為“法學交叉學科建設的實踐與思考”。李學堯教授認為,討論法學交叉學科建設時,需要區分職業知識與科學理論、方法論意義上的交叉研究與把前沿科技作為監管對象的交叉研究、法學教育與法學研究這三對關系。他指出,法學交叉研究是一流法學院保持學術優勢地位的重要支點,法學研究應重視定量研究、交叉研究,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法學領域的人才培養、學術研究和考核等均應當適時調整。

廈門大學法學院副院長郭春鎮教授報告的主題為“生成式AI的融慣性法律治理——以生成型預訓練模型為例”,涉及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產生和發展、紛爭和根源、注重技術方案的融貫性治理和框架等方面的內容。郭春鎮教授認為,法律3.0理論提供了很好的對待人工智能的思路,應該把法律融于技術、把技術融于法律,融貫性治理強調技術方案的應用和政府政策、政府規制以及成文法的融貫。郭教授提出,融貫性治理的框架,首先是用魔法制約魔法,可以讓兩種人工智能互相校驗、互相審視,其次要建設有道德的人工智能,強調人工智能的倫理性,最后還是要強調市場和規則,用市場的規則來進行引導,有了問題逐一解決就可以了。

復旦大學法學院陳立教授的報告主要介紹了溫州籍洋狀元項驤的留美求學經歷,特別是項驤接受法學和跨學科教育的經歷。陳教授講述了項驤從南洋公學到芝加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的求學經過,介紹了項驤選修法學、政治學、經濟學等方面的科目,撰寫的畢業論文,以及回國后做的一些工作。陳立教授指出,項驤的求學經歷和跨學科背景,是一個我們現在思考如何進行跨學科學習和研究的生動例子。

評述環節,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學院張卓明教授從方法論的角度對五位教授的報告進行分類,他指出,第一單元的報告覆蓋了哲學方法、實證方法、社科方法、歷史方法等重要研究方法,也開放出了很多問題。張卓明教授認為,中國的數字法學、網絡法學在解決社會領域出現的新問題上可以作出很多貢獻;智慧司法有助于提升司法的公正性;對于中國法學而言,規范法學教育學還有待加強,同時還要回應新科技的發展、進行交叉研究,要倡導包容技術發展和具有人文精神的立場。

寧波大學法學院謝小瑤教授對五位教授在報告中所提出的問題進行了探討,他認為,在破除了對西方的迷信之后,自主的道路并不簡單,在達成共識和價值選擇上存在不少問題;在探討司法模型的建構問題時,要特別注意司法模型的適用條件和適用對象等問題;在模型的適用前還有一些前提性、技術性的工作要做;國內部分學術期刊與具有國際影響的優秀期刊相比還存在較大提升空間,法學領域的改善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需要從人的自主性角度考察生成式人工智能程序有關現象,法律可能不宜過多介入技術問題。

image.png


第二單元 

溫州大學法學院院長王宗正教授擔任第二單元“數字科技與公法私法的變遷”主持人。

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張谷教授報告的主題為“穿過語言的叢林,追尋正義的事業”。張谷教授在報告中特別強調了語言與法律的關系,他認為雖然法律人畢生都在與語言打交道,但鮮有著述真正從語言學的角度闡述法律解釋的基本方法,語言是有規律的,語言之法與法律之法有相通之處。張谷教授以“表見代理”“夫妻共同債務”的相關問題,以及法律文本中標點符號的使用等展開討論。張教授指出,文字常常會有誤導性,特別是許多移植而來的一些表述,如“家事代理”,在最初德國的語境中,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代理,只不過是夫妻一方所負的債務,只要有夫妻共同生活,這個債務的效力當然給予配偶另一方;人們對“探望權”的理解也存在類似問題;同時,在法律文本中,也經常出現“隱晦的停頓”與“微妙的妥協”。張谷教授進而指出,計算機未必能夠學習到語言中所蘊含的諸多復雜內容,只有當人全面發展了以后,當我們自己對語言的研究取得關鍵突破之后,人們所調教出來的電腦才會變得聰明,總之,我們在追尋法律正義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文字和文字背后的“表情”。

華東師范大學法學院姜峰教授的報告主要討論“勞動者社交媒體言論”與憲法意義上的“言論自由”。姜峰教授認為,勞動者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不利于所在單位言論的情況比較特殊,對所在單位影響較大,雖然基于“母法論”的憲法觀,勞動者在社交媒體上的言論是一種言論自由的具體表現,但在司法裁判中對憲法的引用應當謹慎,憲法的性質非常特殊,勞動者社交媒體言論也有其特殊性,應主要基于具體法律關系和法律權利來考察有關問題。

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龐正教授報告的主題為“數據與信息的符號學區分”。龐正教授運用符號學的理論對“數據”與“信息”加以區分,根據索緒爾的理論可以把數據理解為“能指”,把信息理解為“所指”,但索緒爾的理論中缺乏主體、沒有信息的理解者和把握者,而皮爾斯則注意到了作為主體的人的因素,皮爾斯提出的“呈符”“申符”“論符”具有不同的因人而異的信息量,計算機代碼對程序員和普通人來說具有不同的意義,法律術語對于法律人和普通人來說也具有不同的意義,論符相當于邏輯學中所說的論證,在論符的意義上理解符號,意味著在法律上數據和信息在不同的主體中具有不同的意義,從各類權利的角度來說,數據和信息在不同的案件和不同類型的法律關系中,在不同的人之間也有必要加以區分。

復旦大學法學院葛江虬副教授報告的主題為“論數字人格要素的民法保護——以元宇宙為中心”。葛江虬副教授重點探討了虛擬與現實領域存在的人格、名譽等的差異所引發的重要法學問題,他從數字人格要素及其保護困境、數字空間與現實世界分離與交融的對立統一、數字人格要素“穿透保護”的法理證成、基于《民法典》的回應路徑探索這四個方面展開討論。葛江虬副教授強調,隨著元宇宙或者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漸漸出現數字身體和現實身體的錯位問題,深度沉浸導致虛擬世界的反饋異常真實,數字空間與現實世界在同步實現分離與交融,對于數字人格要素的觀察,核心還是人格尊嚴和人身自由,對于相關法律問題的處理,首先要進行穿透識別,判斷其中是否具有值得法律保護的人格尊嚴與人格要素,然后定位到具體的人格權條款來保護。

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王凌皞副教授報告的主題為“重新理解數字法治的內涵”。王凌皞副教授認為,隨著數字技術的崛起,其在法律實踐領域的運用正變得越來越普遍,這增加了新的“法治”可能性,我們可以把法治變得更法治,也可以啟發人們對“執法效率”“司法適用”“法律預測”“法治價值”等有更多的思考。

評述環節,河西學院法學院院長孔德播教授結合西部地區的司法實踐闡述了科學技術進步對于司法活動的影響,從“馬背法庭”“車載法庭”到“智慧法庭”,科技帶來的便利顯而易見,但西部地區仍然缺乏法律人才和技術人才?椎虏ソ淌谡J為,語言對于法律實踐來說特別重要,但還需要關注只有語言沒有問題的民族;社交媒體上平臺封號、禁言的現象經常發生,在思考言論自由問題時也需要考慮;司法實踐不能回避數據和信息的介入,的確需要對二者進行合理區分;虛擬與現實的關系問題、如何通過解釋的方法來解決新問題,這些問題非常具有現實意義。

東華大學法政學院楊立民副教授認為,語言對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而言也很重要;社交網絡實際上打破了信息傳遞過程中的空間障礙,讓人們能夠進行無邊界的交流,本質上是一種言論自由互聯網上的自然延伸,在現實中社交網絡也是構建社會關系、積累社會資源的渠道,為弱勢者提供了發聲的渠道;數字空間與現實世界的分離或許是人為的,或許是制度性的,如果各方認為數字都能夠產生證據,因此也能夠接受智慧司法所做出的裁判結果,最終可能就會成為糾紛預防方式和解決的主要方式;如果各方都認為數字空間和現實世界能夠融合,數字空間能夠引發現實人格財產的侵擾,可能會被認定為是一種侵害,技術空間與現實世界的融合也可能會實現。

image.png


第三單元 

上海政法學院經濟法學院院長胡戎恩教授擔任第三單元“人文視野中的數字科技”主持人。

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碩士學院院長許身健教授的報告主題為“重大傳染病患者涉罪案件判罰的倫理審視和優化”。許身健教授以近些年發生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為背景展開討論,他指出,政策和法律是國家干預公共衛生的重要措施,在疫情防控過程中,我國通過刑事司法解釋、刑事典型案例和刑事指導性案例三個層次對涉疫相關犯罪治理,隨著相關措施發生調整,出現了對已生效涉罪案件處置的不同認識。許教授認為,問題在于如何看待少數人的權利,重大傳染病患者的涉罪案件隱含著倫理問題:刑事罪名框定不適當的擴張,凸顯國家權力干預和個體權利保護之間的沖突;有期徒刑的廣泛適用,公共健康和個人自由之間的沖突;刑事處罰的污名化效應,凸顯社會利益和個人負擔之間的沖突。許身健教授強調,公共健康倫理對于相關的程序優化是一個比較好的解決工具,在公共健康倫理中,倫是關系,理是一種規范,公共健康倫理引發對正當性問題的思考、提供了價值指引,可以為案件判罰設定倫理規范。

復旦大學法學院王偉教授的報告主題為“從函授到博士——一位民國律師的求生之道”。王偉教授主要介紹了民國時期的戴繼恩律師比較曲折的求學、執業經歷,戴繼恩早年就讀于圣約翰書院,接受了全英文教育,畢業后曾到南洋公學教書,后又獲得了律師執照,但因學歷問題后又被兩次撤銷了律師資格,戴繼恩為恢復律師資格而赴美留學,不到一年就取得了法律博士學位,回國后又一次獲得了律師資格。王偉教授認為,戴繼恩為了保住自己的律師飯碗使出渾身解數,滿足了政府的要求,政府是為了嚴格管理、提高律師素質,而戴繼恩是為了個人的生存,兩者的做法都有一定道理。

復旦大學法學院賴駿楠副教授的報告主題為“帝制中國法律合理化及其動力學研究”。賴駿楠副教授側重于從法律社會學的角度探究中國法律史中的現象,以法律社會學為基礎,可以把法律合理性理解為規則化、綜合化、體系化三個階段,中國古代法律的規則化較早、程度較高,《唐律疏議》比同時期西方部分法律的科學性、規則性和抽象性更強,不過,中國古代的律典并非歐陸意義上的邏輯嚴密的法典,而是按照一定的順序和體例對各類法律規范或者法條的匯編,體系化程度遜色于西方近代的法典。賴駿楠副教授認為,中西法律合理化的動力既有相似又有差異,相似之處在于君主統治,不同之處在于市場力量。

浙江工商大學法學院馮健鵬教授的報告主題為“程序導向的守法理論與數字社會”。馮健鵬教授認為,守法理論在國內的應用較為廣泛,守法的原因很多,人們并不完全出于害怕法律懲罰而守法,人們守法也可以是出于道德動機或感受到了自我價值的實現,可以用程序導向的守法理論來概括。馮教授指出,處于數字社會之中,許多技術措施能夠繞開法律的限制,技術并非完全中立,國外也有學者提出過“技術性正當程序”的理念。馮健鵬教授強調,程序正義既包括客觀程序正義,又包括主觀程序正義,程序的正當性在于滿足人民對于某些標準的內心需要,主觀程序正義強調當事人的視角,人對于算法的態度有喜歡和厭惡之分,我們需要站在人的視角,研究什么樣的程序能夠讓人們在數字社會或者算法社會能有效體現自己的價值和尊嚴。

評述環節,來自《中國法律評論》的董飛編輯回顧了論壇的歷屆主題,并結合本單元的主題對本單元報告中提出的問題作了進一步延伸,董飛編輯認為,在處理社會事件的時候,需要尊重患者的隱私權,最重要的是尊重患者的生命安全,給涉及傳染病患者提供必要的幫助;歷史上的律師準入泛濫存在非常明顯的弊端,當時的上海律師公會對近代法律事業的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但在改善律師形象、塑造律師職業正當性方面起到的作用有限。

同濟大學法學院錢一棟助理教授圍繞后兩個報告提出了值得探究的新問題,如中國傳統法律的分析到底是何種意義上的理性化、傳統意義上司法官僚到底是哪群人;實證研究與規范研究如何有機結合,等等。

image.png


第四單元 

浙江大學社會科學研究院院長周江洪教授擔任第四單元“數字科技的法律監督”主持人。

南開大學法學院院長宋華琳教授報告的主題為“領域法學興起與法學教育的因應”。宋華琳教授的報告涉及領域法學的興起、領域法學的研究方法、領域法學的興起與法學教育等方面的問題。宋華琳教授認為,傳統部門法學確實沒有辦法涵蓋到一些新興領域,不過,領域法學不能夠替代傳統法學教育,二者是互補和促進的關系,在領域法學的研究方法方面有制度史的研究方法、制度改革型法學研究、比較法研究等。宋華琳教授指出,領域法學綜合運用不同部門法的價值觀念、基本原則,提供了新概念、新命題、新體系,國內許多高校目錄外學科設置較多,這種情況有利有弊,法學教育要刪繁就簡、增加實證和調研環節等。

揚州大學法治社會研究院院長張清教授結合三個具體文獻探討了數字社會存在的部分法律理論問題。張清教授認為,國內目前關于數字社會的部分研究一方面缺乏核心的概念,另一方面缺乏科學的方法,需要思考如何從法律的角度來理解數字社會;人類社會在進入到數字社會的階段后,出現了數字社會的不平等、歧視、數字傲慢等現象,帶來了很多新的問題,如新型的權力形式、算法的權威、數字的建設、數字的治理,等等。

中國政法大學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院副院長林華教授報告的主題為“互聯網行政許可條件設定的相關法律問題”。林華教授認為,從行政許可設定的角度看,涉及行政許可設定的事項,實施機關條件、程序、期限等等各方面的問題,目前,行政許可條件在互聯網領域相關法律中的呈現有四類模式,即空白模式、授權模式、兜底模式和裁量模式。林華教授指出,四種模式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如空白授權的模糊泛化、兜底條款的權限擴張、裁量基準的隱匿實施、有關規定的界限模糊等,從技術的角度看,在行政法中一方面要嚴格地依法行政,另一方面又要給行政機關一定的裁量空間。林華教授強調,要約束空白授權的適用、規范兜底條款的設置、公開裁量基準的內容,以及明確“國家有關規定”的內涵和外延。

北京外國語大學法學院鄭曦教授報告的主題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司法中的運用:前景、風險與規制”。鄭曦教授認為,刑事訴訟中的新技術的引入帶來了許多值得關注的新問題,如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語料真實性問題、壟斷風險、模型數據的偏差、輸出信息的誤導性和數據安全的風險,在司法規制方面,要強調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提供者的義務,同時為司法人員提供必要的培訓,但不能把其應用程度當作考核的指標,還要嚴格限制其在裁判中的作用,并且加強對數據安全的保護。

評述環節,復旦大學法學院袁國何副教授主要圍繞前兩位教授的報告展開探討。袁國何副教授認為,部門法研究多少都會涉及到領域法學的問題,如醫事法領域中可能會出現的和刑法、行政法等銜接的問題,新技術的應用確實會帶來新問題,如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謠言治理問題,領域法學和部門法的交叉,并不是對部門法的取代,而是對部門法的一種促進和互補;法律和物理學有緊密關聯,從比較深刻的層面影響著學者對于法學、部門法問題的思考,如犯罪與自由意志、因果關系等等。

溫州大學法學院周慧蕾副教授用“整體覺知”“交叉精神”“領域意識”這三個關鍵詞來概括本單元和整個論壇的報告所引發的思考。周慧蕾副教授認為,整體而非分離才是世界的本質,近現代法學的學科獨立和興盛離不開實證法學的努力,但法學的發展史始終是一部交叉研究的歷史,從根本上來說是所有的知識、學問、科學、技術,既是對世界理解和把握,也是世界自身的一部分,學科界限終究只是人為劃定的,無論何時都應要有一種開放、交叉、合作的精神;法學的使命要努力在不確定性的世界里尋找相對確定的意義,構建相對安定的規則與治理環境,除了要有交叉精神,還要有領域意識,領域法學的興起,既是對法學學科使命深化,也是對世界整體性本質的回歸。

image.png


閉幕式 

會議閉幕式由溫州大學法學院院長王宗正教授主持,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葛洪義教授、復旦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杜儀方教授對本屆論壇作了總結評述。 

葛洪義教授對本屆論壇18位發言人、8位評議人的發言進行了概括:探討的話題可以分成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法律、法學與人文,另一方面是法律與科技。葛洪義教授強調,學法律要有一些基本的文科知識,包括哲學、經濟學,要有最基本的中文寫作能力;關于科技與法律方面的問題,不妨先“讓子彈飛一會”,先多觀察,例如,本來以為數字技術的發展可以幫我們更好地去實現自己的權利,后來發現未必是這么回事;法律中目前的焦慮和關注很大程度上都集中在捍衛工業革命時期的價值,工業革命時期,社會關系的演變發生了非常重大的變化,現在數字技術正在發揮影響,將來會不會改變這個社會關系,會不會出現比如虛擬世界的個人替代現實世界中的個人,這些還需要觀察,在沒有出現之前,我們所能做的是用法律的力量去維護法律的尊嚴,維護法律上每個人的權利。

杜儀方教授用“基礎性和前沿性的融合”“理論性和實踐性的交融”“非常濃厚的交叉學”來總結本屆論壇。杜儀方教授指出,本屆論壇的很多報告都極具前沿性,也非常注重基礎性的問題;各位報告人都充分重視運用法學基礎原理去解決當前中國法學所面臨的重大問題,所選取的主題也具有非常高度的實踐性特點;本屆論壇重視法學與科學技術、法學與歷史,以及法學學科內部公法與私法、基本法與領域法的交叉交融,這種法學研究共同體內部對于法學所面臨的科學挑戰以及科技間的未來發展的思想交融、思維碰撞也有利于加深互相的理解,有益于深化對問題的研究。杜儀方教授強調,法學界應該接受科技與時代的發展,同時也應該展開反思,既可以用來自于遠古的古代法律制度或者用來自于工業化時代的法律思想和理念可以去解構,也可能需要在發展中不斷地豐富和完善既有的法學理論。

image.png

image.png


責任編輯:李怡茹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