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革命根據地法律文化與新時代高校人才培養”研討會在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高銘暄學術報告廳召開。本次研討會由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主辦,來自中國法學會、法制日報社,以及來自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化工大學等高校的專家學者出席了研討會。開幕式由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院長梁迎修主持。
圖為9月22日,“革命根據地法律文化與新時代高校人才培養”研討會在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召開。
會議伊始,北京師范大學黨委副書記李曉兵以視頻方式向與會嘉賓致歡迎辭,同時高度評價了在全面依法治國的背景下研究“革命根據地法律文化與高校法律人才培養”的重大意義。
在主題發言環節,中國法學會副會長甘藏春指出,2023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意見》,在此背景下加強革命根據地法律文化學習,有助于推動全面依法治國的進程。他同時提出三點基本認識:一是當前我國革命根據地法律文化研究成果斐然;二是相關研究還需進一步提升;三是要注重對革命根據地法律文化精神內涵的實質概括。
“在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的當下,此次研討會十分必要。”北京化工大學黨委書記劉貴芹提出,要健全高校法學院系與法治工作部門深度協同培養法治人才的機制,加強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法制史特別是革命根據地法律史法律文化教育教學。
在專題發言環節,與會專家圍繞“革命根據地法律文化”與“新時代高校人才培養”兩個議題展開了深入研討交流。
在“革命根據地法律文化”議題方面,多位專家學者就革命根據地法律文化的豐富成果、當下研究不足及未來研究方向等主題展開了豐富論述。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馬小紅以“革命根據地法的為民初衷”為題,從立法與司法角度詳細論述了“為民初衷”與傳統民本思想的關聯。
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聶鑫從能動司法角度闡述了革命根據地司法文化,他認為能動司法既要吸收中國共產黨成功的治理經驗,也要遵循法治規律,更要推動司法文化創新發展。
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李雪梅從法制文物專題展、法制文物日歷及百年法治歷程等三個方面闡釋了法制與文物的關系。
北京交通大學法學院院長李巍濤以“革命根據地法治精神的時代詮釋”為題,提出既要關注革命根據地的時代和背景特點,也應注重歷史詮釋的變量與不變量,總結分析深層次、不變的法治文化與精神。
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夏揚則圍繞“‘法制’‘政法’與法律史學的范式轉換”,從語詞角度分析了中國法制史研究的問題,并指出革命根據地法制史課時設計的缺陷。
在“新時代高校人才培養”議題方面,與會專家就新時代高校人才培養的新目標、新方法、新偉業等主要內容進行討論,并進一步分享所在領域培養人才的寶貴經驗。
中國法學會研究部一級調研員、研究員姚國艷指出,培養法制史人才既要從大處入手,又要從細微處著眼,不僅要在高校里培養,還要從實踐發力,提出了包括但不限于完善法制史教學體系、編寫法制史教材、增加課程比重、引進法制史人才以及解密相關檔案等措施。
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學研究院副院長顧元提出了個人的三點認識:一是目前法制史教學研究成果豐碩,但仍有提升空間;二是當前研究需要有所聚焦;三是應關注革命文物研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黨委書記蔣燕玲提出,當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不僅要構建交叉學科的教育模式,也要設計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
北京化工大學文法學院院長張建偉從“文工交叉視域下工科大學法治人才培養的若干思考”角度出發,梳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法治人才培養的從單一到復合的歷程,提出了工科大學法治人才培養的若干問題,并分享了北京化工大學文法學院的建設經驗。
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副院長王帥則從“民族院校將革命根據地法治研究融入法治人才培養”的角度,分享了民族大學法學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的創新經驗,其中包括,革命根據地法治課設置、畢業論文題目設置、大創科研項目引導等方法。
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院黨委書記兼中國社會管理研究院副院長趙秋雁回顧了“楓橋經驗”的發展歷程,分享了北京師范大學通過“楓橋經驗”培育科研項目、培養科研實踐人才的生動經驗。
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潤枝指出,馬克思主義研究與法學研究有諸多共同之處,具有同樣的培養目標,重合的研究領域,更重要的是法治教育本身是思政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黨委書記柴榮在閉幕致辭中對研討會進行了總結,并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心得,紅色革命根據地理論研究還需更加深化,紅色基因與法學教育相連接仍需久久為功、綿綿用力。
通過本次研討會的成功舉辦,與會專家梳理總結了革命根據地法律文化研究成果和未來提升方向,并就新時代高校人才培養的新目標、新方法及體系化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對于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