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第六屆中德刑法學術研討會開幕式在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總辦公廳舉行。中國刑法學研究會會長、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院長賈宇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周承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院長彭誠信教授,北京大學法學院梁根林教授,德國維爾茨堡大學法學院埃里克·希爾根多夫教授等來自中德兩國學術界和實務界的專家學者100余人出席。開幕式由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于改之教授主持。
賈宇首先為大會致辭,他代表中國刑法學研究會對蒞臨的德國同行及中國專家學者們表示熱烈歡迎與衷心感謝。他指出,當前,信息技術已經成為全球技術創新的高地。信息技術的發展,深刻影響著社會治理方式。如何推動數字化與法治化深度融合,為化解司法實踐難題提供智力支持,是我們肩負的學術使命與社會責任。本次研討會聚焦“信息社會中的刑法”,這是一個極具時代性和重大理論價值的課題。一是,我們應當直面風險挑戰,形成數字時代刑事治理新格局。數字時代的新型犯罪涉及眾多領域,呈現出犯罪場域泛在性、侵權主體平臺化、危害行為復雜化等特征。為此,需要我們及時更新刑事司法理念,在刑事一體化視野下重塑數字時代的刑法參與觀,充分發揮能動主義刑事司法強大的治理優勢。二是,堅持數字改革賦能,構建數字時代司法新模式。我們認為,數字法院建設是司法領域實現全面數字賦能、全程預警監測、保障適法統一、提升司法質效的一場重塑性變革。上海法院今年在全國率先提出并部署推進“數字法院”建設,在數字化改革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三是,匯聚中外智識,促進中德兩國學術交流和務實合作。他殷切期待中德兩國高質量學術交流日益密切,衷心祝愿中德兩國學術情誼長青。
周承在致辭中指出,去年是中德兩國建交50周年,今年上海交通大學德國中心正式揭牌,本次中德刑法學術研討會加強了中德間的學術交流,深化了中德合作。學術研究具有獨特的民族性和鮮明的時代性,但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各國已不再是彼此分割的孤島,尤其在信息時代,所面臨的問題也具有普遍性。希望無論是在人工智能主體、還是司法大數據的討論中,我們都不要忘記刑法始終是一門關于人的學問,我們要始終堅持人的尊嚴、重視人的主體性。期待本次國際會議能夠探尋信息時代刑法治理的價值導向,為建構一套動態演進的理論體系貢獻智識。
彭誠信在致辭中指出,中國刑法學理論一直得益于德國刑法理論的學習與借鑒,中國刑法學的探索也為德國刑法學的發展提供了新視角。作為法學學者,我們都背負了學術使命,更肩負著化解司法實踐難題的社會責任。尤其在信息時代,刑法學中也面對著多種問題。本次論壇是中德刑法學者共同探討這些問題的契機。近年來,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積極推進信息時代的法律與前沿科技的交叉研究,希望通過這次中德刑法學術論壇,大力推動凱原法學院的學術交流與學科建設。
埃里克·希爾根多夫在致辭中對中國刑法學研究會、上海交通大學的支持表示感謝。他回顧了中德刑法學術研討會的舉辦歷史,指出當時的初衷就是希望建立一個中德兩國學者刑法學術交流的平臺。經過中德刑法學者不懈努力,歷經多年,他們當時的心愿已然實現,中德學術交流也愈發蓬勃。他認為,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全世界都在面臨相似的問題,在這樣一個國際平臺上討論信息社會中的刑法,意義斐然。
梁根林在致辭中簡要介紹了中德刑法學術研討會的創立與發展。他指出,中德兩國刑法學者坐在一起,共同舉辦第六屆中德刑法學術研討會,探討刑法領域的前沿問題、相互借鑒有益經驗,切磋學術、增進友誼,是一件非常值得期待的大事。本屆研討會也必定會為中德人文和法律交流添上生動一筆,進一步加深刑法學領域的溝通,攜手發展、文明互鑒。
第六屆中德刑法學術研討會由中國刑法學研究會、上海交通大學、德國維爾茨堡大學主辦,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廉政與法治研究院承辦。論壇以“信息社會中的刑法”為主題,下設信息保護與數據治理、人工智能的刑事責任、刑事司法大數據的運用、元宇宙與刑法、第三方支付與財產犯、網絡犯罪的刑法治理等六個研討單元,助力刑法前沿問題深入研究和中德兩國刑法學者的互學互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