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山東大學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山東大學法學院主辦的習近平法治思想與法學三大體系建設學術研討會在青島舉行。來自最高人民檢察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山東大學、中國石油大學、中國政法大學、華東政法大學、山東省法學會等單位的近三十位專家圍繞習近平法治思想指導下的法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專題展開深入探討。
會議開幕式由山東大學法學院黨委書記于向明主持,山東大學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主任謝鵬程致辭,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所長、中國法學會憲法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莫紀宏教授為中心特聘研究員頒發聘書,山東大學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聘任儀式由謝鵬程主持。
“學科體系建設”單元由山東大學法學院副院長鄭智航主持。華東政法大學教授、《法學》主編胡玉鴻,華東政法大學教授、《華東政法大學學報》主編馬長山,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劉藝,謝鵬程,山東大學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孫康作主題發言。莫紀宏,華東政法大學教授、《法律方法》主編陳金釗,山東省法學會宣傳部一級調研員、《法學論壇》副主編、編輯部主任吳巖進行評述。
胡玉鴻探討了學科體系建設的三個問題:一是法學的分科問題,即建立學科體系的基礎;二是對法學方法論的思路的擬定,把法學方法論分成八大板塊,即法學研究的哲學預設、邏輯起點、分析視角、基本模式、基本范式、基本路徑、基本方法、基本程式;三是如何對法學學科體系進行構建。
馬長山以《關于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意見》對“數字法學”的定位為切入點。他認為,對數字法學定位的理解應符合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要考慮國家的發展戰略、要考慮數字法學自身的科學屬性。他進一步指出,宏觀上,要從時代角度定位數字法學,微觀上,數字法學是對現代法學體系的改造和融合。
劉藝從我國古代是否存在行政法以及行政法教材編寫的歷史出發,對我國行政法學科的定位進行闡釋。她認為,新時代行政法學科仍存在不足,并提出建議:一是重構行政法學科與其他學科的關系;二是行政法的重點內容應該放在組織和活動層面,保障積極行政的發展需要。
謝鵬程總結了我國法學學科建設主要取得的成就,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科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他認為中國特色法學學科體系的創新發展,首先要遵循習近平法治思想,其次應當制定科學的、切合實際的中國特色法學學科發展戰略規劃。
孫康從新文科建設對法律史研究的總體意義和促進法律史研究法學化的路徑兩個方面進行發言。他認為,新文科明確了法律史這一學科的價值追求、有效促進法學和歷史學的學科交融等。關于促進法律史研究法學化的路徑,他提出要加強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研究,要加強中華法律文明史的研究,要重視法律史理論的研究等七點建議。
莫紀宏、陳金釗、吳巖從主題發言涉及的核心問題、期刊發文等角度有針對性地展開拓展性討論。
“學術體系建設”單元由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孫平華主持。莫紀宏,山東大學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德志、研究員馬得華、程龍、傅愛竹作主題發言。胡玉鴻,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文法學院院長王學棟,山東省法學會宣傳部主任、《法學論壇》副主編明珠進行評述。
莫紀宏提出三大體系建設之間具有縝密的邏輯關系。他認為,三大體系建設就是法律人如何做學問的問題,屬于科學學的范疇,加強三大體系建設的當務之急就是要構建系統完備的科學學意義上的“法學學”。
王德志探討了“共同富裕的權利邏輯”。首先,分析了共同富裕的權利結構;其次,探討了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權利密碼;最后,提出共同富裕應該遵循的權利路徑。
馬得華認為,源自西方的法教義學方法、社科法學,雖然不是完全價值中立的,但是完全可以借用它們解決中國的問題。目前,中國遇到了有些國家還沒遇到過的問題,這是學術發展的契機。
程龍提出其發言主題中的憲法改革應從廣義的角度來理解。他將憲法改革與中國式現代化聯系起來。他認為,憲法實施是2022年憲法改革理論非常重要的核心詞、關鍵詞。
傅愛竹對我國新中國成立以來法治方法研究的歷程進行了梳理,并指出現有研究大概呈現知識背景、研究主體、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氛圍五個方面發生轉變的態勢。此外,就域外理論借鑒和本土理論的開拓,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
“話語體系建設”單元由吳巖主持。陳金釗,孫平華,王學棟,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理論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李淮,山東大學法學院副研究員、山東大學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宋保振、周文章為主題發言人。馬長山、劉藝、山東大學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何曉斌進行評述。
陳金釗指出,進入新時代以后,法治話語建構基本形成體系。然而,要讓法治真正產生影響力,就要真信、真做,而不是空談。他認為,可以從邏輯分析和思維方式兩個方面進行話語體系建設。
孫平華談到,建構法學話語體系是我國高校、專家的神圣使命之一,也是一個動態漫長的過程,可以借鑒貫通古今、融合中西、理論聯系實踐的方法以及借助人權話語研究。
王學棟表示,保障能源安全,離不開能源法治建設的保障。要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全面加強能源法治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以提供科學依據與理論支撐。
李淮認為,在構建中國自主檢察學話語體系時,既應遵循法學話語體系的一般性要求,更要緊密結合自身的屬性和任務,創造性地增強檢察制度的原創力,總結提煉出一套能夠獲得廣泛認同、解決本國法律問題的話語體系與形態。
宋保振總結了我國依法治網的四大特點,并表示我國已形成一條有中國特色的依法治網之路,為世界網絡法治建設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和中國經驗。
周文章認為,法政治學建構屬于自發產生的建構,并從三個方面闡釋了法政治學如何慢慢形成自己的話語體系。
謝鵬程認為,本次會議強調了三大體系之間關系的認識和建構,從不同的角度打開了研究三大體系建設問題的缺口,并為學術研究提供了選題方向。另外,他還著重強調研究三大體系建設要扎實地推進方法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