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由中國法學會法學期刊研究會主辦,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中國法學雜志社承辦的中國法學會法學期刊研究會第四次會員大會暨法學期刊青年編輯論壇在北京舉行。
7月22日上午,研究會第四次會員大會通過了研究會章程修正案,選舉產生了研究會第四屆理事會理事、常務理事、負責人以及新一屆研究會黨支部委員會委員。
22日下午的法學期刊青年編輯論壇以“中國式現代化與法學期刊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論壇分為三個環節進行專題研討。
專題研討第一環節由《華東政法大學學報》主編馬長山、《法律方法》主編陳金釗主持。
《法學研究》副主編馮玨作了題為“法學期刊的高度、深度與廣度”的發言。她認為,首先,法學期刊要確立更高的辦刊目標,我國法學研究在闡發中國立場、講好中國道理、貢獻中國智慧等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作為法學人才的發現者、法學成果的評價者和法學思想的傳播者,法學期刊要為創新法治文明的新形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法治文明貢獻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其次,法學期刊尤其是法學學術期刊要推進法學理論研究的深度,法學理論有非常重要的社會價值,法學期刊要推動理論做深做實,構建我們自己的學術、學科和話語體系。最后,法學期刊要團結最大范圍的研究者,研究最廣泛范圍的法學知識理論和重大實踐問題,廣泛融合借鑒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共筑法學研究“金字塔”底邊的廣度。
《行政法學研究》副主編王青斌結合刊物舉措,作了題為“打造作者友好型期刊”的發言。他指出,《行政法學研究》在打造作者友好型期刊方面采取了以下舉措:一是稿件錄用不唯身份,支持青年作者。2018-2022年共刊發30期、386篇文章,其中,教授和副教授的文章占比分別為30.31%和15.03%,講師/博士后和博士后的文章占比為18.65%,博士生的文章占比為19.69%。二是規范審稿流程,所有投稿一般在2個月內回復。且盡可能地出具詳細的審稿意見;三是規范編輯、校對工作,提升文章水平;四是縮短發文周期,一般在投稿后3個月左右可以網絡首發;五是通過微信公眾號等,加大文章傳播力度。
《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編審趙玉作了題為“關注本土法治實踐,打造原創學術觀點”的發言。她指出,《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的選題聚焦于本土法治實踐中的真問題,即“具有鮮明時代色彩的問題”“司法裁判中存在法律適用分歧問題”以及“尚待學術深入、充分討論的問題”。在選擇和采用文章論據時,應深入挖掘中華法治傳統文化,及時總結本土法治實踐經驗,辯證剖析域外法律制度的得失,以開放心態取其精華為我所用。文章論證不能脫離本土法治環境,要置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內探討問題、解決問題,推進我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的建設、完善和發展。文章的價值導向應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學研究的方向與目標是使原創的學術觀點自然蘊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本質。
《法制與社會發展》副主編苗炎作了題為“法學理論創新與法學期刊高質量發展”的發言。他認為,推進法學理論創新并非僅是法學研究者的職責,也應當成為法學期刊的重要使命,成為衡量法學期刊是否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尺。法學期刊不應當被動反映法學研究成果、做法學研究成果的搬運工,也應當是促進法學理論創新的重要力量。法學期刊應當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關于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意見》,通過選題策劃、欄目設置等方式,善于發現法學理論創新、鼓勵法學理論創新、引領法學理論創新。
《地方立法研究》副主編謝進杰作了題為“法學期刊如何回應中國式現代化命題”的發言。他指出,法學期刊要理解和把握中國式現代化命題,從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和未來實踐中發現具體命題和探尋答案;要樹立學術脈絡的概念和觀念,定位好擬發文章在特定學術脈絡中的理論突破與學術貢獻,積極打造優質文章;要廣開學術對話,激揚中國式現代化進程與未來實踐中的學術爭鳴;要堅守對于中國式現代化命題的學術使命和社會使命,更好地發揮刊物對于發現有價值命題、發表新概念新主張新思想、塑造理論創新與推動理論發展的功能,處理好思想性與技術性的關系,推動理論與實踐對話,在總體格局觀下注重刊物間的學術分工,避免同質化發展;要立足長遠、注重理論貢獻,面向未來地認真對待每一篇稿件。
《法治研究》副主編陳羅蘭作了題為“新時代青年編輯的成長與法學期刊的創新發展”。她指出,新時代青年編輯的養成,要注重三個層次能力的培養,一是最基礎的編校能力,做到“認真、勤勉、精準”;二是知識學習能力,注重個體的知識體系構建,成為學者型編輯;三是宏觀領悟力,拓展更寬的眼界和視野。新時代法學期刊創新發展一是要堅持“中國特色”,為中國法治進步和發展服務,圍繞中國經驗、中國話語體系、中國故事、中國價值、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展開研究;二是要注重期刊內部的知識體系構建,為法治進程貢獻更為體系性的學術成果;三是要有品牌特色,要從欄目設置、選題策劃、文章選取、內容編輯、作者群體、理論層次等方面提高期刊辨識度,明確自身品牌特色和定位。
在評述環節,研究會副會長、《法學》主編胡玉鴻教授,研究會副會長、《當代法學》主編李建華教授作了精彩評議。
胡玉鴻主編對前三位發言人的發言進行了細致評議。他指出,馮玨的發言提出了論文的品性標準,即高度、深度和廣度,反思了國內研究存在的不足,呈現了諸多精彩的論點,如論文要有歷史的縱深感、穿透力,要有思想性。他提議加上“力度”這一標準,即作者應當通過力透紙背的文字和毋庸置疑的論證來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使讀者心悅誠服地接受作者的論點。針對王青斌的發言,他認為,打造友好型期刊是辦刊人應當堅持的目標。期刊應當尊重作者,支持作者特別是青年作者,以及方便作者。針對趙玉的發言,他認為,在進行制度解構時,要在尊重法律的前提下彌補法可能存在的漏洞;在對待古代法和外國法時,既要吸收借鑒中國古代法律中的智慧性成果,也要積極借鑒外國法學理論和法律制度;在法律研究過程中,要保持開放的態度,將社會主義價值觀與全人類共同價值觀統一起來。
李建華主編從三個方面對后三位發言人的發言進行了點評。他指出,三位發言人共同提出了三個問題:一是法學辦刊的方向、方法和目標。法學期刊的選題既要緊扣法治發展實踐又要注重選題的前瞻性,要探討法學期刊如何回應中國式現代化問題,要明確辦刊方向的定位。二是法學辦刊的特色品牌問題。期刊彼此分工很難,更多體現在各刊特色上,有的雜志特色已經凸顯,但綜合性刊物如何體現特色和品牌是一個問題。各刊在相互學習和借鑒中,如何創新特色品牌值得進一步探討。三是編輯的作用。編輯對刊物發展品質、品牌和質量的重要性是業內共識,要思考如何發揮青年編輯和資深編輯、專職編輯和兼職編輯的作用,形成不同編輯互補,以確保辦刊質量提高和發展。
專題研討第二環節由《南大法學》主編解亙、《上海政法學院學報》執行主編康敬奎主持。
《清華法學》編輯部主任徐雨衡作了題為“法學期刊如何推動中國法學自主性體系的建構”的發言。她提出,法學期刊應以“無為而無不為”的態度,面對和推動中國法學自主性體系的建構。法學期刊對新興學科的推動主要體現“推動回應我國國家治理現代化學科的形成”“助力信息時代特征的法學學科的獨立”以及“扶持交叉學科的發展”。應結合各學科的特征,針對性地促進我國法學學術體系的建構:對法理學、憲法學等傳統根基理論性學科,應凸顯中國問題、中國實踐和中國故事;對民法、行政法等傳統部門法域,要密切跟蹤立法和修法活動;對新興學科,應著重建構學術體系。法學期刊要推出能體現時代特征的重要的新概念,若能為學界接受,且能深刻把握世界情勢的變化,是最能建構法學話語體系的途徑。
《月旦民商法》副主編鄭佳寧受元照出版集團委托,以“法學專業刊特色化取逕——以《月旦民商法雜志》為藍本”為題,詳細介紹了“月旦系列”學術刊物的辦刊歷史與具體情況。她指出,“月旦”用典出自東漢末年的“月旦評”,代表的是一個讓專家學者能定期議論法律實證、評論裁判的平臺。《月旦民商法雜志》(Cross-Strait Law Review)2003年9月在江平教授與王澤鑒教授倡議下正式創刊,王利明、王保樹、梁慧星、吳漢東等民商法學者擔任編輯顧問,辦刊宗旨為開創法學研究視野、建立兩岸交流平臺。《月旦民商法雜志》致力于讓兩岸學者持續關注民商法學發展,共同切磋學說論述與法院實務,相互砥礪、互相觀摩,形成學說共識,共同促進華人社會法學進步。
《東方法學》副主編孫建偉作了題為“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推動中國式法治現代化貢獻智慧和力量”的發言。他指出,黨的二十大精神是《東方法學》辦刊的理論指南,也是行動綱領。《東方法學》編輯部在上海市法學會和主編的堅強領導下,始終保持正確的辦刊方向,緊扣黨的二十大精神,進一步深化中國式現代化研究。《東方法學》不僅開設了“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欄目,還通過“智慧法治”特色欄目、發起組建智慧法治學術共同體促進智慧法治發展,并通過舉辦國際會議、組織翻譯文章等方式不斷擴大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為推動中國式法治現代化貢獻智慧和力量。
《法律科學》副主編肖新喜作了題為“中國式現代化中的數字法學研究”的發言。他指出,數字法學的理論法學研究和應用法學研究兩種研究路徑需相互關照,融會貫通。數字法學的研究范式有立法論和解釋論,對已實施的數字立法,應重視解釋論研究,對尚未出臺的數字法律制度,應重視立法論研究。無論何種范式,都應妥當平衡創新和安全,自治和管制的關系。社科法學和法教義學是數字法學的兩種基本研究方法,其運用需注意妥當處理數字法學中的數字科技因素和法治規范因素,需用法治規范因素確保科技向善。數字法學的研究視野包括域外理論資源和本土理論資源,需妥當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在強調本土化法學自主知識體系構建時應妥善適度對域外相關理論資源予以鏡鑒。
《環球法律評論》編輯部主任姚佳作了題為“期刊在推動中國式法治現代化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與支撐路徑”的發言。她指出,在推進中國式法治現代化的研究、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的過程中,法學期刊界應當與學界同頻共振,成為堅實的學術共同體。期刊是重大理論創新發展的記錄者和歷史見證者,在已有一系列原創性理論的形成過程中都起到了重要的支持推動作用;期刊也是學術研究的反思者,需要總結實踐、融貫中西,探索真理論、實理論。期刊辦刊者要通過選題策劃、組織研討,呈現、引導、引領關于黨和國家重大理論問題和重大實踐問題的熱烈討論。學術期刊編輯只有堅守住期刊的思想性、學問性和對學界的扎扎實實的支持作用,中國主體性、原創性和標識性理論及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才指日可待。
《法學家》副主編尤陳俊作了題為“法學期刊在學術生態中的角色與功能”的發言。他指出,在法學界,核心期刊論文是相較于專著實際更被看重的學術產品類型。受此影響,不斷增長的投稿論文數量規模與期刊整體有限的版面之間的緊張關系正在加劇。他從提供展示平臺、設置學術議程、引領學術潮流、促進學術交流等四個方面,圍繞法學期刊在法學學術生態中應當起到的功能加以闡釋,并重點圍繞法學期刊應當平等對待每位作者而不能對學界新人身份歧視、選用刊發文章時應當兼顧高被引學科來稿和低被引學科來稿、如何推動法學界強化學術對話和爭鳴的氛圍等幾個具體話題,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在評述環節,研究會副會長、《法律科學》主編楊建軍教授,研究會副會長、《政法論壇》主編劉艷紅教授作了精彩評議。
楊建軍主編結合六位發言人的發言談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法學期刊助力中國式法治現代化的建設,一個重要的方面要在新的領域加強學術研究。傳統法學的一些基本知識概念解析已經大致成型,作出顛覆創新的可能性空間不大,但是在新的領域,如黨內法規的研究、紀檢監察的研究是中國特有的,在數字法學研究領域我們有開創自己的理論、作出自己貢獻的機遇。法學期刊必須注意改進法學評價體系。要依靠組織,用集體的方式發聲,例如,法學期刊研究會可以用官方的方式去發聲,讓期刊評價指標做一些調整。期刊評價時,可以考慮學科覆蓋度等因素進行調整。
劉艷紅主編結合主題和六位發言人的發言談了自己的看法,她指出,學術刊物是公共資源、學界公器,辦刊一定要秉承發展學術、提供平臺、助推人才成長的理念。在辦刊過程中,必須打造刊物的學術特色,避免風格雷同。刊物的風格和特色與所依托的高校學科發展密切相關聯,而非一蹴而就或者強行打造的。期刊發文要兼顧基礎理論和新興交叉學科研究成果,當下學術期刊存在著過于關注大數據人工智能前沿科技法律問題,導致學界對基礎理論的研究不夠,要以基礎理論的研究帶動新興交叉學科的研究,否則會導致新興交叉學科基礎不牢、難以走遠。期刊要盡量避免刊發過于空洞的文章,要倡導作者多進行具體的實踐性問題的研究,學者要多研究那些真問題,應以具體的、實實在在的問題作為自己的學術研究方向。
專題研討第三環節由《經貿法律評論》主編黃勇、《中國政法大學學報》主編曹明德主持。
《中外法學》副主編高薇作了題為“法學期刊編輯方法論與期刊質量”的發言。她認為,法學期刊編輯方法論是指,法學編輯在編校過程中所秉持的一種基本思想以及實現這種思想的具體編輯方法,而總結和運用方法論的目的在于提升期刊質量,實現期刊的學術價值。這種方法論至少存在三個面向,并統攝選稿和校稿兩個過程。第一,期刊的核心價值在于傳播思想和知識,期刊是一種公共資源,這就要求編輯在工作中保持公心。第二,在技術層面,編輯要洞察文章中的問題。第三,編輯要克制自身偏好,小心把握文章風格。編輯要在作者風格和期刊風格之間尋找一種平衡,在個人偏好和他人作品之間尋找平衡。
《財經法學》副主編朱曉峰作了題為“新刊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問題與應對措施”的發言。他認為,法學期刊內部面臨著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新期刊在新時代面臨著諸多難題,其中優質稿源的欠缺問題最為嚴重。對此,除加大約稿力度外,應尤其加強對青年學者的關注力度,力爭從青年學者中挖掘優質稿件,培養優質作者,與青年學者共同成長,為期刊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具體首先應注意在觀念上摒棄身份論,以論文質量為選取稿件的唯一標準,為論文進入審校程序掃清身份障礙;其次,在具體的選稿中應與作者深入溝通,從意識形態、論文結構、核心觀點、文字表述等方面,為論文質量的提高獻計獻策;最后,應注意具體溝通方式,爭取與青年學者建立良好的學術交流關系,為期刊的健康發展提供穩定的作者群。
《中國法學》副編審任彥作了題為“中國式法治現代化進程中的法學期刊專業化發展”的發言。她認為,法學期刊專業化是法學期刊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法學期刊要明確刊物的辦刊宗旨和辦刊特色,避免內容同質化,促進期刊向“專、精、特、新”方向實現高質量發展。專業化要有規范科學的制度保障,通過“三審三校”“雙向匿名評審制度”等制度幫助規范用稿、保證文章的質量。立足中國法治現代化新起點,法學期刊要積極回應新時代新征程中各種新興法治問題,在拓展世界眼光、鼓勵學者吸收國內外優秀法治文明成果的同時,要注意不能盲目做西方理論的搬運工,從而實現政治引領和學術引領,提高期刊品牌影響力。法學期刊要注重法治人才隊伍培養,積極扶持優秀的、能踏實研究的青年作者。
《法商研究》副編審王虹霞作了題為“守正與創新:關于新時代法學期刊高質量發展的思考”的發言。她認為,在新時代,法學期刊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守正與創新。就守正方面,一是要始終堅持堅定、正確的辦刊方向,嚴格把握政治質量關;二是要遵循辦刊規律,堅持以學術為根本,要求文章具有問題意識、創新意識和規范意識;三是要不斷提高期刊的編輯出版質量;四是要守正初心,把法學編輯作為一份事業來看待,甘于奉獻。在創新方面,一是要實行開放的辦刊理念,了解學術界最新的動態和最新研究成果,增強組稿的主動性;二是打破同質化,尋求差異化、特色化發展模式。但任何創新之舉都是在守正的基礎上進行的,偏離辦刊規律的所謂創新不是真正的創新,不利于法學期刊的長久發展。
《法學評論》編審黃明濤作了題為“憲法學的歷史方法與中國本土知識體系”的發言。他指出,在憲法學研究中,歷史方法的運用對于建立我國自主的法學知識體系極為重要。造成當前憲法學研究“缺乏歷史感”局面的原因很多:一是目前法學學科建制造成法律史學科的研究視野基本不涉及1949年以來的憲法制度史,因此相對具有較好歷史方法訓練的研究者沒有對新中國憲法史有直接貢獻;二是在一手文獻的妥善保存和公開使用這一運用歷史方法的基礎方面的制度與傳統有所不足,制約了研究工作的展開。未來,應該有意識地加強法學研究中歷史感,包括作為法學知識本身的歷史和作為法學論證方法的歷史。歷史方法的運用要善于識別不同類型史料的價值,并善于將法律制度與其創生時的時空背景結合起來。
《中國應用法學》副主編楊奕作了題為“搭建理論與實踐橋梁,助力中國特色應用法學體系建設”的發言。她指出,應用法學相較于理論法學,更強調探索發現法治實踐中業已存在的現象和難題,并設法解決實際問題。應用法學應聚焦法學理論前沿與實踐一線面臨的新問題,提供深刻、創新見解。選題可以從案件裁判、大數據、改革實踐、先前成果中來。應用法學期刊應服務和指導法治實踐,向實務界提供學理方案和研究平臺、向理論界展示應用法學研究態度。在指導思想上,要強化政治定力、學術活力和專業能力;在發展目標上,要以實現審判體系和審判能力現代化為目標,致力于推進中國特色應用法學三大體系建設;在辦刊特色上,要堅持守正創新,打造期刊品牌,推出特色欄目和特色選題。
在評述環節,研究會副會長、《法學研究》副主編謝海定教授,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李洪雷教授作了精彩評議。
謝海定副主編結合六位發言人的發言提出了需要思考的四個方面問題。一是對編輯的理解,包含編輯的身份、角色、使命、素養、編輯工作具體內容等;二是學術期刊發展,包括學術期刊的功能、目標定位、內部制度體系建設、學術貢獻評測、期刊間競爭與合作、專業化特色化發展等;三是法學知識,包括法學知識的生產、傳播、轉化、應用、知識間的對話碰撞以及法學知識體系的構成、更新、發展趨勢等。四是時代主題,如法治中國、中國式現代化、自治知識體系建構、數字中國、智慧中國、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他認為,這些問題都沒有標準答案,對這些問題的認知和理解會決定我們具體成為怎樣的編輯,會影響我們所在期刊具體會成為怎樣的期刊,對這些問題思考的多樣化也是期刊發展多樣化的前提和基礎。
李洪雷教授結合六位發言人的發言就法學期刊如何助力法學三大體系建設談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法學期刊服務法學學科體系建設,要通過發高質量文章,促進傳統法律學科精細化、創新性發展,促進新興學科發展,促進法學與其他人文社會科學以及自然科學的交叉融合;要鼓勵爭鳴,支持法學界深入研究法學學科的發展規律和建立獨立學科的基礎,支持各學科均衡發展。法學期刊服務法學學科體系建設要注意兼容并蓄,不預設學術觀點,也不偏愛特定的研究方法,圍繞法治建設的重大規劃、突出問題、重要改革、重大舉措,開展高質量的研究。期刊要注重從中國實踐中提煉出普遍命題,要善于將政治要求的話語、社會關注的話語、法治實踐中的話語轉化為法學研究的主題議題,以主題研討為抓手,來引領對這些問題的討論。
會議閉幕式由研究會副會長、《中外法學》主編王錫鋅教授主持。
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中國法學雜志社總編輯黃文藝教授作會議總結。他指出,這是一次民主團結、高質高效的會議,取得了三大標志性成果。一是審議通過了第三屆理事會會長張新寶教授代表第三屆理事會所作的工作報告及財務報告,二是順利選舉產生了法學期刊研究會第四屆理事會理事、常務理事和負責人以及新一屆研究會黨支部委員會委員,三是成功舉辦了法學期刊青年編輯論壇。他強調,本次會議之所以能夠成功舉辦,歸功于中國法學會的堅強領導、第三屆理事會的堅定支持、各位會員和理事的踴躍參會、第四屆理事會會長的使命擔當、各位青年編輯的精彩發言、期刊研究會秘書處的精心籌備以及會務組的有力服務保障。
會議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閉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