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4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共同主辦的“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上海論壇——法學•2023”在上海大學舉辦。本屆論壇的主題是“中國式現代化與法學話語體系建設”。中國社會科學院秘書長、黨組成員趙奇,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社會政法學部主任、上海研究院院長李培林,中國法學會黨組成員、學術委員會主任張文顯,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農工黨中央副主席、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呂忠梅,中國法學會副會長江必新等出席會議,來自全國各地近百名法學專家參加了研討。
趙奇在開幕式的視頻致辭中指出,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哲學社會科學的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加快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中國社會科學院牽頭創設了“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論壇”,2017年以來已舉辦多屆,引起廣泛關注和積極反響。法學是治國理政之學,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法學話語體系,是新時代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的重點工作。他就如何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法學話語體系,為法治中國建設提供理論支撐和話語支持提出四點意見:一是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二是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中國優秀傳統法律文化資源;三是善于總結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的實踐經驗;四是注重學習借鑒世界一切優秀法治文明成果。
李培林在致辭中指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法學話語體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次論壇的召開有利于進一步深化對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研究,深化法學學科對于中國式現代化經驗和規律的學術性研究和學理性闡釋,推動構建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取得新的進展。上海研究院要充分發揮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作用,推動包括法學在內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形成。
張文顯以《關于中國法學自主話語體系的幾點認識》為題做特邀報告。他指出,中國法學話語體系是立足于中國法治經驗和實踐,由諸多關于法律、法治、法理的理論和信念所構成的理論體系、價值體系和表達體系,以特定的概念、范疇、用語集中凝練地表達了我國在全面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新征程上的法律觀、法治觀、法理觀。法學話語體系擔負著向全世界傳播法律真理、捍衛法律真理、維護法治尊嚴的宏大理論抱負。他從五個方面探討了法學話語體系建設的關鍵問題:一是法學話語體系的主要特征。法學話語體系是政治性與學術性的有機統一,法學話語體系必須具備鮮明的政治立場、強大的理論力量和深遠的社會影響。二是法學話語體系的基本構成和主要載體,包括法律話語體系、法治話語體系、法理話語體系三個子體系。三是中國法學話語體系的三大來源,分別是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華傳統法律文化和西方優秀法學理論。四是新時代法學話語體系的理論內核與支撐。習近平法治思想是中國法學話語體系的理論內核,是中國式法治現代化的理論表達,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五是加快建構中國法學自主話語體系的重要意義。構建中國法學話語體系,有利于占領世界法學話語體系高地,掌握話語主動權。
呂忠梅以《中國自主的環境法知識體系建構》為題做特邀報告。她從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結合出發,指出環境法作為領域型學科建立自主知識體系具有迫切性,需要加強思想體系、理論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她認為,中國自主的環境法知識體系,是具有本土性、獨立性和中國特色的環境法理論認知與經驗體驗,要立足于中國的歷史、文化和國情,形成中國環境法學的學術品格,應從三個方面建構自主的環境法知識體系:一是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構建環境法哲學體系,二是以環境研究成果為基礎建構環境法理論體系,三是以“中國表達”為目標建構環境法話語體系,彰顯環境法治建設的“中國之路、中國之治、中國之理”。她提出,建構中國自主環境法知識體系,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理性融通馬克思主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國外環境法學理論研究成果三種資源,堅持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相結合。
江必新以《關于構建中國法治話語體系的幾點認識》為題以視頻形式做特邀報告,從建構法治話語體系的認識論、方法論和本體論三個方面分享了有關看法。
在大會主旨發言階段,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法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法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李林以《努力構建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政治法律學的自主知識體系》為題,圍繞構建馬克思主義政治法律學的歷史方位和理論邏輯、構建馬克思主義政治法律學的重要意義、馬克思主義政治法律學的學科定位等做了發言。華東政法大學校長葉青以《關于構建中國自主刑訴法學知識體系的思考》為題發言,指出構建中國刑事訴訟法學自主知識體系,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刑事訴訟觀,堅持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同中國刑事訴訟法學科建設的實際相結合。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院長王新清以《訴訟法學話語體系建設的實踐基礎》為題發言,指出訴訟實踐是訴訟法學體系建構的基礎,應積極推動中國司法實踐不斷向前發展,以此推動中國訴訟法學話語體系的構建。武漢大學副校長周葉中以《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憲法學話語體系的構建》為題發言,指出中國憲法學話語體系構建的關鍵是凸顯中國特質,提出了構建中國憲法學話語體系的基本路徑,分享了對中國憲法學話語體系主要構成的認識。吉林大學副校長蔡立東以《中國法學自主知識的概念體系建構》為題發言,提出了建構法學概念體系的邏輯線索,可以按照凝視實踐、學理闡釋、理論建構、比較分析、概念優化的思路來建構法學概念體系。
在14日上午的大會之后,下午還召開了四個平行分論壇,圍繞習近平法治思想與法學話語體系建設以及憲法學、行政法學、民商法學、社會法學、經濟法學、國際法和涉外法學、刑法和訴訟法學、新興及交叉法學等領域的話語體系建設開展了深入研討。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吉林大學、南京大學、廈門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中國政法大學、華東政法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鄭州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上海大學、上海師范大學、上海政法學院以及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國際法研究所等多家單位的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
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副局長、上海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趙克斌,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所長莫紀宏分別主持了論壇開幕式和大會主旨發言。上海大學黨委副書記段勇代表會議承辦單位在開幕式致辭,論壇支持單位上海市社科聯專職副主席任小文出席大會。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所長謝增毅主持閉幕式,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委員孫憲忠,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所長莫紀宏,上海大學法學院院長李鳳章分別致閉幕詞。
本次大會主題鮮明、與會專家學者討論熱烈深入,將對中國特色法學話語體系建設產生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