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7日上午,以“數字治理:生成式人工智能之法律回應”為主題的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法治論壇在上海世博中心藍廳成功舉辦,9位法學法律界及人工智能相關領域的大咖,圍繞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法律規制、政策框架、制度完善、技術標準體系建構、倫理與治理、合規挑戰與應對、在司法領域的應用觀察等相關話題發表了精彩演講。
上海市法學會會長崔亞東代表論壇主承辦方作題為《生成式人工智能與數字治理》的主旨演講。他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發展引發了數字治理的現實難題,包括數據安全、倫理道德、知識產權保護、應用規范及相關法律、文明傳承等問題。應當加強生成式人工智能發展的法治引領,健全完善倫理道德規范體系、生成式人工智能法律法規體系、技術標準、數字治理機制,對生成式人工智能予以結構化調整規制,打造生成式人工智能法學研究高地,以引領科技向善、趨利避害,保障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安全、可控、可靠、可信、可持續發展。針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和數字治理赤字凸顯的態勢,各國學術界和產業界應當努力形成更多全球共識,合力推動數字治理的全球共治。他還宣布,上海市法學會旗下核心期刊《東方法學》在小宇宙播客平臺正式上線了“東方法學學術播客”,分享《東方法學》對前沿社會問題的法學態度,推動學術活躍與繁榮。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利明以《對生成式人工智能法律規制的幾點思考》為題發表主題演講。他提出,人工智能是未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力量,生成式AI具有更出色的生成能力和廣泛的應用價值,但其產生的最大挑戰是潛在的侵權糾紛。人工智能侵權在侵權客體、侵權主體、構成侵權的認定、侵權的責任承擔方式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生成式人工智能對傳統民法尤其是侵權法提出了新的挑戰,但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引發的侵權糾紛,沒有完全超出民法典和個人信息保護法的相關規定,現行法的規定仍然可以作為處理和解決糾紛的依據。未來條件成熟時,還可以通過特別立法預防和處理生成式人工智能引發的各種風險,有效保障民事主體合法權益,促進人工智能產業的健康發展。
聯合國犯罪司法所人工智能與機器人中心高級執法專家Michael O’Connell圍繞《生成式人工智能安全使用的倫理基礎》分享了研究成果。他認為,如何確保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安全使用存在著許多挑戰,包括人工智能的定義一致性問題、監管機構的建立以及公眾信任的獲取等。需要建立一個全球性的、聯合國式的人工智能監管機構,并制定相關規則,建立能夠與之相匹配的道德規范,以確保人工智能的安全使用。當前犯罪迅速演變、高度復雜,不法分子和恐怖分子也越來越廣泛地使用人工智能,這給警方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但警方若采用技術至上的方法會導致AI普遍應用的基礎不確定,也導致公眾和監管機構對其缺乏信任。應當考慮以責任為核心的方法,尊重人權和道德需求,維護法治原則,促進公眾信任,以良好政策和有效程序為指導來影響技術選擇,并增強公眾信任和用戶信心。
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院長黃開勝就《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司法領域應用觀察》作報告。他介紹了長三角研究院的創立和發展情況。他認為,人工智能可以為司法發揮替代性和輔助性作用。司法系統用戶多是不同專業的高知識水平人群,且司法數據結構化程度和邏輯性高,這些優勢有助于構建專業化和通用化的機器學習模型,為公正司法增添科技動能。長三角研究院在人工智能領域已展開了布局與嘗試,培育一批“人工智能+司法”的領軍企業,設立人工智能創新研究中心,積極配合清華大學開展國家重點研發項目“智能司法公開關鍵技術研究”等智能法治相關研究。
中建八局董事長周可璋結合中建八局在智能建造與智能管理方面進行的大量探索與實踐,發表題為《人工智能背景下建筑領域面臨的法律問題和思考》的報告。表示,中建八局通過人工智能中心實現全生命周期的AI建設與管理,構建了智能建造創新體系。隨著大模型時代的到來,人工智能的發展已經由判別式AI向生成式AI過渡,生成式AI將在更高維度上賦能企業發展,帶來企業管理模式的重塑,也讓人們對伴隨未來Al應用場景而來的法律問題有更多思考和疑惑,如人工智能與建筑領域知識產權保護、人工智能與建筑專業責任的界定、人工智能與數據安全等問題。
中國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合約法務部副總經理葉東 代為演講
科大訊飛副總裁、司法業務部總經理雍文淵的演講題目為《認知大模型技術進展及應用實踐》。他表示,大模型在一定意義上實現了像人類一樣觸類旁通的能力,在未來兩三年內將顛覆傳統的堆時長、堆人力的商業模式。科大訊飛利用大模型技術在司法領域實現了更好的知識問答、法律文書生成、庭審筆錄自動化等能力。但大模型技術也存在風險和挑戰,需要保證數據訓練和輸出結果的安全可信。作為技術開發者,需要遵從人工智能法治體系和倫理道德,通過法治來規范、引領、保障和促進人工智能技術在司法領域安全、可靠、可控、健康發展,推動“可持續、負責任、有價值”的人工智能生態建設,進一步提高司法效率與公正性。
螞蟻集團副總裁、首席合規官李臣發表題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合規挑戰與應對》的報告。提出,生成式人工智能目前仍在發展中,存在著隱私和數據安全、內容安全、競爭公平、知識產權保護等風險,技術和應用的安全性與真實性等問題尚待解決,這些新風險和挑戰成為各國監管關注的新課題。雖然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發展面臨著風險與挑戰,但其中很多并不是由于該技術而產生的新風險,也并非無法防控的難題,可以通過建立全生命周期的合規管理與監測機制,引入合規科技等技術手段,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術發展與應用創新提供安全保障。人工智能領域的國際治理規制競爭與科技創新競爭一樣日益激烈,建議我國積極參與國際相關標準、規則的制定,最大化凝聚人工智能治理的全球共識,不斷提升在該領域的影響力。
上海仲裁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陸春瑋演講了《人工智能背景下仲裁的俱進與挑戰》。他指出,仲裁作為國際通行的商事爭端解決機制,需要應對人工智能發展所帶來的下一輪變革和挑戰。利用人工智能,可以優化仲裁程序、提升仲裁效率,包括:使用人工智能技術深度學習仲裁法、仲裁規則,制定更為嚴謹的系統操作指引,規范辦案人員的操作流程和口徑;依靠海量的大數據,通過對案件材料進行智能檢索分析,協助案件繁簡分流,促進糾紛多元化解;探索全流程無紙化審理模式、人工智能輔助外國法查明、大數據輔助仲裁員人選等新型審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提高辦案質效;對于各領域專業程度高、審理難度大的案件,以大數據為支撐,將人工智能引入專家評審等。當前,盡管信息智能技術的發展能夠給案件的審理帶來支持和提效,人的價值和因素依然在體現法律公平正義上發揮著決定性作用。
美國耶魯大學法學院蔡中曾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Karman Lucero分享了《人工智能管理制度的中美比較研究》。他認為,美國的人工智能治理可以分為聯邦層面、各州層面、社會與行業自律層面、自愿性規制層面,聯邦層面包括白宮政策、聯邦政府部門監管、聯邦立法、聯邦法院判例等治理機制,各州立法呈現多元化特征,而由大型科技公司及社會組織主導的倫理價值觀、透明度、可問責性等行業自律和自愿性規制正在發揮顯著的影響作用。中國的人工智能治理制度體系主要由相關政策法規、地方性立法、標準、行業自律規定等構成。中美在人工智能治理上“和而不同”,未來的世界將是一個由人工智能連接的“小世界”。
論壇發布《世界人工智能法治藍皮書(2023)》《人工智能法治發展指數4.0》《中國人工智能法治發展評估報告(2022)》。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張凌寒、華東政法大學教授王遷擔任論壇研討環節主持人。各界代表500余名嘉賓現場參會,線上直播參與人數超35萬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