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0日,由吉林大學人權研究院、法學院和理論法學研究中心共同舉辦的“中國人權發展道路”學術研討會以線上形式召開。本次研討會旨在貫徹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堅持走中國人權發展道路,積極參與全球人權治理,推動人權事業全面發展”的精神,深入研討中國人權理念塑造與話語提升。
來自中國人權研究會、北京理工大學、東北師范大學、東南大學、吉林大學、南開大學、山東大學、武漢大學、西北政法大學、西南政法大學、新疆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中南大學等國內高校、科研機構、實務部門的二十余位專家學者圍繞著中國人權發展道路展開研討,近二百位觀眾在線旁聽了本次研討。
吉林大學人權研究院執行院長、法學院院長何志鵬教授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為開展人權研究的工作注入了強勁動力和堅定信心,國內多家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陸續召開學術活動,對中國人權事業發展進行了有益探索。何志鵬教授向與會專家致以謝意,期待本次研討會的舉辦能夠結出更多人權思想和理論的碩果。
中國人權研究會副會長,吉林大學匡亞明卓越教授、人權研究院戰略規劃委員會主任魯廣錦教授為本次研討會作基調發言。魯廣錦教授對吉林大學人權研究院的成立表示祝賀,并以“從大歷史看中國式人權文明”為主題,提出人權與人類文明、人權文明與中國式人權文明的提出、中國式人權文明與人類人權文明等三方面內容。魯廣錦教授指出,中國式人權文明是當代中華文明的重要內容,繼承、汲取、借鑒了人類人權文明的優秀成果,在發展中開創了人類人權文明新樣態,推動世界人權格局朝向更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隨后,研討會進入主題發言環節。
第一單元由中國人民大學人權研究中心主任、法學院韓大元教授主持,共有五位學者作主題發言。韓大元教授提出,學者應思考將人權提升到人類文明的高度,探究文明背后的歷史及其內在邏輯,并實現政治命題到學術命題的轉換。
東南大學人權研究院執行院長、法學院龔向和教授作“從人權和發展之間的關系看中國人權發展道路”主題發言,透過對于中西方實踐的兩點觀察,從三方面論證了中國將人權保障和經濟發展作為人權事業建設的核心主題,促進人權保障和經濟發展和諧共進。
山東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副主任、法學院副院長鄭智航教授梳理了經濟、社會、文化權利的四個發展階段,分析了中國優先發展經濟、社會、權利的原因,總結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道路的特征。
吉林大學人權研究院副院長、法學院劉紅臻教授作“以人民為中心——人權意涵的解讀”主題發言,認為“以人權為中心”是尊重和保障人權的中國式表達,其內涵是人民民主,強調平等社會的公平和正義、人民民主、集體人權,確立了國家和公民間的親和關系。
東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院長尹奎杰教授梳理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發展道路,認為這一道路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理論邏輯是以人民為中心的馬克思主義人權理論立場,實踐邏輯是將人權作為奮斗的結果。
西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常安教授從國家建設與人權保障的一體兩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人權保障意涵、人權話語的意義與國際競爭等方面討論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少數民族權利保護”的內容。
第二單元由西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執行院長張永和教授主持,共有五位學者作主題發言。
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主任、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常健教授以“中國人權對外傳播的國際影響力研究”為主題,對中國人權對外傳播取得成績、但國外對中國好感度反而降低的成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進路徑。
中國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劉小楠教授分析了新修訂的《婦女權益保障法》中婦女人權保障的新理念與該法開創出的強化婦女權利保障的新機制,梳理了中國婦女人權保障的發展道路。
吉林大學人權研究院執行院長、法學院院長何志鵬教授從“行與知的關系”“思與言的關系”“名與實的關系”“中和外的關系”四對范疇和關系出發,對中國人權道路進行了總結。
中南大學法學院黨委書記,人權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毛俊響教授從歷史、文化、實踐、理論和政治方面展開了“關于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權的重要論述的生成邏輯”主題發言。
武漢大學人權研究院院長、法學院張萬洪教授圍繞著“中國人權發展道路上殘疾人人權保障的兩個問題”這一主題,從黨的二十大出發,分析了殘疾人權利保障的重點,強調殘障群體在保障事業中主體地位的重要性。
第三單元由東南大學人權研究院執行院長、法學院龔向和教授主持,共有四位學者發言。
中國人民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法學院陸海娜教授圍繞“后疫情時代的婦女工作權——國際人權法如何推動性別回應型復蘇”,重點分析了性別盲區在疫情期間對婦女工作權的影響,對后疫情時代的過往缺陷糾正進行了探討。
西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副院長孟慶濤教授從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的相關內在邏輯及爭論出發,以“六經注我”和“我注六經”的儒學詮釋學方法論討論了對人權的認識。
吉林大學人權研究院研究員、行政學院姚璐教授以“國際政治傳播緣何生效?——基于傳播雙向性的分析”為主題,分析了傳播的雙向性和運行邏輯,重點闡釋了國際政治傳播雙向性的實施路徑。
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副主任、法學院唐穎俠副教授以“應對工商業與人權風險的系統性策略初探”為主題,認為中國應當系統權威地闡釋中國立場、展示中國成就,爭取主動權和話語權,并梳理了風險應對的問題。
第四單元由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主任、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常健教授主持,共有五位學者作主題發言。
西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執行院長張永和教授作“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人權事業保障”發言,認為中國式現代化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目的,是人的主體新樣態變革的現代化,是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根本路徑。
西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錢錦宇教授從中國式現代化尊重和保障人權的維度出發,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內涵與特征進行了分析,提出中國式現代化以尊重和保障人權為核心內涵和重要特征。
吉林大學人權研究院、法學院劉雪斌副教授作“中國人權發展道路經驗和未來發展趨勢——基于新發展理念的中國人權法治保障”發言,闡述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各環節對人權法治保障的推動作用。
北京理工大學科技與人權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法學院肖君擁教授以“中國的國際人權發展道路”為主題,重點分析了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合作過程中 “一個理念”與“三個倡議”的貫徹。
新疆人權保障與發展進步研究中心副主任、新疆大學法學院副院長王青松教授介紹了新疆人權保障與發展進步研究中心的豐富的人權研究活動,分析了與新疆地區的相關人權議題,探討了國家通用語言推廣使用的問題。
研討結束后,何志鵬教授在會議總結中表示,中國共產黨對人權越來越重視,對中國人權道路越來越堅定和自信,中國人權研究理論礦脈豐富、實踐波瀾壯闊。何志鵬教授對中國人權研究會在構建人權理論、人權話語、人權體系中的引領與努力致以敬意,向與會嘉賓、觀眾及會務人員表示感謝,并期待本次研討會能為今后的人權研究播下種子。
本次研討會是吉林大學法學院加強人權學的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建設、加強與國內高校及科研機構合作交流的重要舉措。研討會召開前夕,我院正式由“吉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更名為“吉林大學人權研究院”。在研討會籌備及召開期間,來自人權研究院、法學院的二十余名師生參與了會務工作。
責任編輯:譚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