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下簡稱《個人信息保護法》)實施一周年,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法治局指導,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主辦,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承辦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實施一周年實踐與展望”高峰論壇在京舉行。高峰論壇邀請監管部門、專家學者與行業代表,共同探討個人信息保護的發展。
《個人信息保護法》確立了國家網信部門統籌協調,各相關部門分工負責的個人信息監管模式,進一步強化了統分結合的工作機制和監管框架。在此次高峰論壇中,中央網信辦網絡法治局局長李長喜表示,《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出臺在推進個人信息保護依法治理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有效解決了此前個人信息保護存在的立法碎片化、管理機制碎片化問題。
11月1日,論壇邀請到了多位專家學者和互聯網行業代表,從學理、實踐等不同層面梳理《個人信息保護法》實施一年來對社會帶來的深刻影響,以及企業個人信息保護合規要點,為未來不斷健全個人信息保護的綜合治理體系建言獻策。 資料圖片
李長喜表示,個人信息保護領域還面臨諸多挑戰和問題。在國際方面,個人信息保護仍是各國網絡空間治理共同面臨的重要問題,過度收集和非法使用個人信息的現象依然存在,泄露數據的量級及其造成的影響值得高度重視。在國內,個人信息保護的意識有待于進一步提高,過度收集和非法使用個人信息的現象仍在一定范圍內存在。
李長喜指出,未來要深入推進個人信息保護,夯實共建、共治的個人信息保護工作格局。加強個人信息保護既要突出重點,又要體系推進。在個人信息保護治理體系構建方面,要在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不斷強化政府管理、行業自律、企業規范、個人參與、社會監督的同時,充分把握重點環節,著力強化網站平臺主體責任的落實。在責任落實方面,要在推進各類網站平臺個人信息保護工作的同時,重點推進大型互聯網平臺主體責任的落實和專門從事數據處理工作的企業的責任落實。
個人信息保護是一個綜合問題,需要立法、司法以及執法主管部門等協同配合,共同推進個人信息保護。
《個人信息保護法》出臺后,檢察機關將個人信息保護作為拓展公益訴訟案件范圍的新領域重點部署推進。
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委會委員、第八檢察廳廳長胡衛列出席論壇時指出,檢察機關將個人信息保護納入網絡治理檢察監督體系,同時加強刑事檢察與公益訴訟檢察銜接協作,注重溯源治理。“《個人信息保護法》出臺后,檢察機關聚焦重點領域、重點行業、特定群體辦理公益訴訟案件,對于承擔一定公共管理職能和重要社會責任的網絡運營者、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探索以民事公益訴訟檢察建議方式督促整改,如未及時落實整改,再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
在個人信息保護立法方面,全國人大法工委經濟法室副主任王翔表示,去年通過的《個人信息保護法》確立了個人信息保護整個法律制度框架,個人信息保護要解決的問題和所要達到的目標是多元的,“不僅僅考慮到個人私權保護、經濟發展,可能還要考慮到社會公益。”王翔表示,不可脫離信息化時代和數字經濟發展的背景空談個人信息保護。個人信息保護是新興領域,《個人信息保護法》提供了基本的法律制度框架,個人信息保護各項法律制度發揮作用還需要配套制度不斷完善。
“個人信息保護研究的重要特點是在學中干,在干中學,需要各界來凝聚智慧、分析問題,推動法律更好地實施。”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周漢華表示。
周漢華指出,下一步,如何落地《個人信息保護法》第58條規定的“守門人”平臺責任,如何推動數字經濟規范健康持續發展,如何構建互聯網治理體系,這些都是亟待回應的問題。
21世紀經濟報道總裁虞偉表示,《個人信息保護法》為個人信息處理活動提供了明確的法律依據,既回應民眾的呼聲,也為中國數字經濟規范發展構建了基本法。但個人信息保護并不能“畢其功于一役”,立法只是第一步,個人信息保護仍存在諸多不足,也有許多值得繼續探討的問題,諸如數據存量、行權便捷、獨立監督機構建設等。在他看來,這些都需要配套制度的完善,以及企業自身要敢于“刀刃向內”,完善合規體系,尋求新的出路與解法。
本次論壇邀請到了多位專家學者和互聯網行業代表,從學理、實踐等不同層面梳理《個人信息保護法》實施一年來對社會帶來的深刻影響,梳理企業個人信息保護合規要點,為未來不斷健全個人信息保護的綜合治理體系建言獻策。
在圓桌討論環節,來自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的專家、環球律師事務所的律師代表以及螞蟻、騰訊、阿里巴巴、抖音、快手等互聯網企業的行業代表,圍繞法律落地難點、企業合規實踐等問題展開討論,探索個人信息利用與保護的平衡之道。
責任編輯:譚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