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5日下午,由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主辦、中國人民大學未來法治研究院及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數字法學教研中心承辦的“全國高校‘數字法學’聯盟會議暨數字法學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明德法學樓601報告廳順利召開。
近年來,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數字中國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多次強調要加快建設數字中國。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加快建設數字中國,“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設數字中國的系列重要論述,為數字法治建設和數字法學研究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在對數字法學學科發展規律進行仔細研判的基礎上,率先成立數字法學教研中心,設立數字法學二級學科,進一步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戰略需求,回應數字中國建設特別是數字法治建設的需要。全國高校與研究機構是數字法學研究的主力軍,數字法學學科建設,是數字中國建設和法治中國建設雙重戰略框架下,法學學科發展的重要使命和責任。
本次會議聚焦全國高校“數字法學”聯盟的發展以及“數字法學”學科建設中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以促進全國高校與研究機構的交流互助、推動數字法學學科體系構建為目標,深入研討數字法學的未來發展。本次會議以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方式召開,來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中國法學會、中央網信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吉林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華東政法大學、西北政法大學、東南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人民法院出版社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會議。
(會議現場)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未來法治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吉豫主持會議開幕式,對各位嘉賓的到來表示歡迎和感謝。她表示面對時代的新形勢、新機遇、新挑戰,法學研究責無旁貸,在推進廣泛科研和人才培養活動中,很多高校和科研機構都是主力軍,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了更好推動相關學科建設、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中國人民大學聯合全國眾多高校成立了“數字法學”聯盟,此次也是全國高!皵底址▽W”聯盟的首次會議。
(張吉豫)
姜偉副會長、尤雪云副局長、何帆副局長、劉喆主任、周漢華副所長、王軼副校長、黃文藝院長在開幕式致辭,對全國高!皵底址▽W”聯盟的成立致以祝賀。
中國法學會姜偉副會長指出,在數字經濟方興未艾、數字社會加速轉型、數字治理亟待加強的關鍵時刻,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未來法治研究院聯合全國高校和研究機構成立“數字法學”聯盟非常及時、極為必要、意義重大、使命光榮。姜偉副會長對此表達了三點期望,即希望厘清數字法學的研究領域,明確研究范式,界定基本范疇,梳理基本原理;深化各高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發揮集體智慧的顯著優勢;關注國際動態,在國際交流平臺中表明中國態度,傳遞中國聲音。姜偉副會長表示,數字法學是一個廣闊天地,聯盟學者必將大有作為。
(姜偉)
中央網信辦網絡法治局尤雪云副局長、一級巡視員首先對此次全國高!皵底址▽W”聯盟暨數字法學研討會的召開表示祝賀,她指出黨的二十大報告為當前和今后我國網絡強國建設和數字法治建設指明前進方向,提供根本遵循,也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尤雪云副局長對數字法學的建設工作提出了三點想法:一是推進數字法學理論創新,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數字法學理論體系;二是積極培育復合型、國際型法治人才,為更高水平的數字法治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三是回應數字治理現實關切,緊扣數字法治工作實際需要,突出問題導向,聚焦數字法治建設中的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為數字法治建設持續提供高質量、高水平的智力支持。
(尤雪云)
最高人民法院國際合作局何帆副局長表示,互聯網司法工作和數字法學的發展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數字法治在司法領域的應用大致分成三塊,即程序、實體和技術應用的規制。黨的二十大的召開,中央對司法改革有了更多的部署,目前也存在很多非常值得研究的前沿問題。何帆副局長提出,希望司法機關能夠和高校聯盟進一步合作,互聯網法院能夠成為相關高校的試驗田、實驗室,提供更多的理論檢驗的機會,共同為法治中國建設做出貢獻。
(何帆)
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技術信息研究中心劉喆主任從三個方面分享了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技術信息研究中心的工作經驗:一是數字化相較于原來的網絡化,深刻改變了社會的治理方式,也亟需法律的規制;二是數字化時代給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工作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大的挑戰;三是隨著科技發展,現在更受關注的是數字化時代的數字化應用,在數字化時代的實踐當中碰到的一些新問題,希望能夠引起理論界的高度關注,能夠在理論上找到突破口、找到方向。最后,劉喆主任希望能夠積極參與數字法學研究,并會盡最大努力為數字法學的研究提供豐富素材。
(劉喆)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周漢華副所長首先祝賀全國高!皵底址▽W”聯盟的成立,他指出,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和未來法治研究院發起成立“數字法學”聯盟很有意義且具有時代性,回應了社會網絡化發展帶來的社會財富急劇增加的現象。通過聯合各大高校和研究機構,可以推動整個學科的進展,成立“數字法學”聯盟的重大意義就在于它使得不同部門法背景的學者、機構能夠真正融合,改變傳統的法律體系、法律制度。最后,周漢華副所長提出,如何進一步明確我們的研究重點和研究方法,如何做出體系性的回應,是“數字法學”聯盟和諸位與會者的共同責任。
(周漢華)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軼教授指出,本次會議的舉辦是中國人民大學以及各高校積極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和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的重要舉措。自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正式成立未來法治研究院以來,法學院和未來法治研究院在數字法學學術研究、人才培養、中外交流、社會服務各個方面取得了令人關注的成果。王軼副校長表示,數字法學以數字法治為研究對象,致力于分析闡釋數字法治領域里面的一些核心和關鍵問題!皵底址▽W”聯盟的成立將進一步深化數字法學研究,回應數字法治需求,此次會議將是一個非常良好的開端,會為我們國家數字法學未來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王軼)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黃文藝教授從黨的二十大報告談起,“數字”在二十大報告里面出現了7次,報告提出了數字中國、數字經濟、數字貿易、教育數字化、國家文化數字化等“數字+”的概念。他提出,在法學界興起數字法學、數字法治研究熱潮的背景下,組建全國高!皵底址▽W”聯盟,對于開展有組織科研具有重要意義。全國高!皵底址▽W”聯盟作為一個民間性的、非機構性的學術交流機制,主要宗旨是交流信息、凝聚共識、協調行動、增進合作,避免無效率的競爭,特別是避免重復性的開發建設。黃文藝院長最后希望,與會領導和專家在深入探討數字法學發展問題的同時,對“數字法學”聯盟的作用發揮提出高論高見高招。
(黃文藝)
在嘉賓致辭后,主旨發言單元分別由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未來法治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吉豫與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未來法治研究院副院長王瑩主持。
(張吉豫)
(王瑩)
在第一單元,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張新寶教授提出,數字法學學科的出現與發展,代表著我國正在向著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特征的數字時代邁進,數字時代的發展亟需數字法治的引領,需要數字法學理論的指導。他對數字法學的發展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建構數字法學,服務于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的建設;二是以創新思維構建數字法學的理論基礎和學科體系;三是做好構建數字法學的當前幾項重要工作。
(張新寶)
華東政法大學教授、《華東政法大學學報》主編馬長山教授以“數字法學的橫斷性與融合性”為主題進行匯報,他指出從狹義來講,數字法學具有橫斷性,但橫斷本身不是目的,而是策略和方法。數字法學的時代目的是橫斷之后的融合,法學的研究應該是開放的、面向未來的,技術時代的發展要求我們要做前瞻性的考量和研究。應從更寬的視角,更大的角度去推進和研究數字法學,這才是數字法學的未來。
(馬長山)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外法學》主編王錫鋅教授從數字法學的學科體系、知識體系、話語體系等維度詳細分析了數字法學的重要性、數字法學與傳統法學的關系以及數字法學的學科定位等重要問題。王錫鋅教授表示,數字法學正是在數字化技術、跨學科協同的背景下的學科,需要我們系統性地反思現代法學的問題。從當前部門法的場景來看,數字法學非常重要,但其與傳統部門法之間的關系更多是延續、升級、轉型的傳承關系。
(王錫鋅)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智能法治研究院院長申衛星教授圍繞“推動數字法學研究的思維”這一主題展開論述,他提出數字法學研究應當注重傳統與新興交叉融合的創新思維,以創新思維發展數字法學的新領域和方法。同時還應注重法律和科技的交叉融合思維、理論和實踐的合作開放思維、國內法治與涉外法治相統合的全球化思維。申衛星教授提出,如何能夠讓中國的技術在中國現代化的模式中脫穎而出,我們既要結合借鑒國際也應該有中國立場。
(申衛星)
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院長、《政法論壇》主編劉艷紅教授主要從學科建設的角度分享了其對數字法學建設的看法。她表示,數字法學的建設要體現深度交叉融合的新理念,該理念以協同和共享為主要路徑,以交叉和融合為主要方式,從而促進不同的學科發展。劉艷紅教授指出,要采用學科交叉的方法,聚焦各部門法在數字領域研究的共性問題。數字法學的建設和發展需要“數字法學”聯盟的成員們一同為之助力。
(劉艷紅)
浙江大學法學院常務副院長胡銘教授主要介紹了浙江大學法學院在數字法學領域的探索經驗和建設計劃,就浙江大學法學院在數字法學領域的學科交叉優勢、科研經驗與成果等多方面進行了分享。胡銘教授提出,數字法學人才的社會需求很大,應當在數字法學人才培養上回應時代要求,在該領域積極探索。同時,胡銘教授分享了其在數字法學學科建設中遇到的問題和有益思考。
(胡銘)
人民法院出版社副總編輯、《數字法治》陳建德副主編首先對人民法院出版關于數字法治領域有關業務和出版工作的情況進行了介紹。他指出《數字法治》期刊注重回應數字時代的法治課題、法治模式、法治范式以及數字法學的構建,以解決數字時代法治建設中的重大理論與實踐焦點、難點為已任。陳建德副主編希望,把《數字法治》期刊打造成連接各高校法學院和人民法院進行交流的新平臺。
(陳建德)
在第二單元,吉林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蔡立東教授表示數字法學在于多學科、多領域視角探索新理念、新思維和新方法,以及新路徑。“數字法學”聯盟應該引導各法學院、各法學學科關注數字法學開辟的法學研究領域新賽道。蔡立東教授分享了吉林大學在該領域中的探索經驗,并希望在聯盟統一的指導下,與各聯盟成員單位攜手努力,推動中國自主數字法學知識體系的建構。
(蔡立東)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院長龍衛球教授主要分享了其對開展數字法學研究的立足點和原則的看法。龍衛球教授指出,開展數字法學的研究,要堅持數字主權的主導性,堅持服務數字中國戰略提出來法治需求,堅持數字化促進發展和風險管控一體化,堅持數字治理的技術協同性與技術治理的規律性,真正理解技術的本質和特點。在數字化發展過程中,可以通過標準化管理來治理信息科技問題。
(龍衛球)
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院長汪習根教授提出,“數字法學”聯盟的成立回應引領數字時代的發展,對中國自主的法學知識體系建設發揮了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汪習根教授從多個方面對“數字法學”聯盟的建設提出了建議,其中包括數字法學的學科定位、數字法學的體系、數字法學的研究方法、數字法學的學科基礎等重要問題。他表示,數據法學應上升到學理層面進行研究,構建自主的法學學科體系,這也是“數字法學”聯盟成立的重大意義所在。
(汪習根)
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院長彭誠信教授談到,“數字法學”聯盟對全國數字法學的教學、學術研究等具有引領性。他分享了對數字法學學科體系建設的看法,并強調了數字法學學科交叉的特點和重要性。彭誠信教授指出,數字法學的使命應當契合黨的二十大所確定的發展方向,發展數字經濟,建設數字中國。數字法學的研究應當關注最核心的基本范疇以及學科定位,這也是“數字法學”聯盟下一步要完成的任務。
(彭誠信)
對外經貿大學法學院院長梅夏英教授主要從數字法學研究與社會發展形勢、數字法學研究的特殊性、數字法學人才培養的重要性等多個方面分享了見解。梅夏英教授指出,現在當前數字法學的研究進度還遠遠跟不上形勢的發展。他希望“數字法學”聯盟能夠結合產業實踐,與互聯網等產業界緊密聯系。同時期望“數字法學”聯盟能夠帶領各高校共同參與、各成員積極貢獻自身力量。
(梅夏英)
西北政法大學教授、《法律科學》主編楊建軍教授分享了其對數字立法的觀察,他分析了全球范圍數字立法所呈現的中國、美國和歐盟三方競爭格局,并提出了我國在未來立法中應當注意的問題。楊建軍教授提出,我國數據立法注重數字基礎保障發展,維護數字基本技術體系的安全;高度關注秩序意識形態,尤其是內容審查;注重數字經濟的技術支持,同時還注重個人信息的保護。
(楊建軍)
東南大學法學院院長歐陽本祺教授主要從數字法學的學科屬性和東南大學法學院數字法學研究的建設經驗兩方面進行了分享,他指出數字法學是一門跨越學科研究對象的交叉學科,也是一門面向數字社會發展的實踐性學科,其服務對象是數字社會。數字法學的發展需要理論和實務界緊密合作,創制新的法律規范,形成良法善治的數字治理模式,服務于法治現代化的發展。
(歐陽本祺)
會議最后,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未來法治研究院副院長丁曉東對本次會議進行總結,丁曉東教授對各位專家學者就“數字法學”聯盟和數字法學學科建設提出的寶貴意見致以衷心感謝,結合會議內容概括了數字法學學科的四個特征,最后表示“數字法學”聯盟是一個開放包容的、非機構性的民間學術交流機制,這個機制將為成員提供良好的交流平臺和服務。本次會議圓滿結束。
(丁曉東)
責任編輯:譚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