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個原創性科學概念,是貫穿黨的二十大報告全篇的一個關鍵詞。為深入學習研究、闡釋宣傳黨的二十大精神,扎實推動“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相關理論研究,2022年10月27日,由南開大學法學院組織的“中國式現代化的法治展開”理論研討會暨南開法學首期學習會成功舉辦,南開大學二十余位專家學者參與此次會議。
研討會開幕式由南開大學法學院黨委書記崔滿順主持。南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部平臺與智庫辦公室主任王轉運、南開大學法學院院長宋華琳教授出席會議并致辭。
王轉運對二十大報告中有關“法治”“依法治國”的論述作了深入解讀,對法學院第一時間組織專家學者進行二十大精神研究闡釋表示贊賞,也對法學院近年來在科研工作中取得的系列成效予以充分肯定。他預祝本次研討取得圓滿成功,期待通過此次活動,法學院前沿學術增量進一步累加、回應國家戰略需求能力得到進一步增強、法學人才智庫作用進一步凸顯。
宋華琳教授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提出為法學教學科研提出了新的時代命題,法學研究一方面要以理論為基礎,另一方面要關注社會現實,回應社會現實,回答時代之問,力爭以此為契機,為法學教學科研事業做出新貢獻,凝練南開學術成果、發出南開聲音。
會議第一單元由南開大學法學院副院長閆爾寶教授主持,六位專家學者分別作了主題報告。
付士成教授圍繞“法學教育和法治人才培養的幾個問題——基于南開法學的思考”這一主題指出,法治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應有之意,法治現代化需要法治人才支撐。全面依法治國總體格局基本形成,法治建設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二十大報告要求,圍繞保障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已確定的法治工作布局下推進法治建設,在法治軌道上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全面推進國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中國政法大學時指出,法學教育和法治人才培養存在學科結構不盡合理,法學學科體系、課程體系不夠完善;社會亟需的新興學科開設不足,法學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不夠等問題。我們需要結合南開法學特點,通過課堂教學與課外學術訓練相結合、學院文化熏陶和社會實踐鍛煉相銜接的方式,培養與時俱進的高水平法治人才;反思培養目標,進一步細化針對不同類型學生的差異化培養,充分吸收學生對培養過程和成長過程中的意見和訴求,探尋符合時代要求的育人方式的變革;深化高層次教學成果培育與課程思政探索,努力推進學院工作再上新臺階。
王彬教授以“中國式現代化科學概念的理解”這一主題做交流,通過“中國式現代化的法治啟示、意義與路徑”三個問題展開。中國式法治現代化亟需擺脫西方現代化的理論陷阱,厘清法律現代化與法律本土化之間的關系。中國式法治現代化需要保持對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包容式理解,將法治建設與中國優秀的傳統法律文化相結合。中國式法治現代化的意義在于構建法學本土化話語權,為全球法治注入中國元素。中國式法治現代化的路徑在于對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和西方法治理論的創造性轉化、批判性繼承,以中國本土資源為基礎實現法治現代化,在平等對話的基礎上實現法律全球化。
屠振宇教授圍繞“全過程人民民主時代的權利轉型”這一主題,對“現代化”“全過程人民民主”“權利轉型”三個關鍵概念進行了解讀。首先,二十大報告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大大拓展了以往對于“現代化”理論的研究,全過程人民民主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之一,值得深入研究。其次,無論是中國式現代化,還是全過程人民民主,其實踐探索都以八二憲法作為一個重要的歷史起點。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必須依據現行憲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也意味著必須加強現行憲法的全面實施。最后,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理論發展,為新時代“權利轉型”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工具。屠振宇教授認為,二十大報告振奮人心、催人奮進,為全面實施現行憲法提供了堅實的政策依據和行動指南。
宋華琳教授就“中國式行政法治現代化的制度探索”這一主題,從“秩序行政法、經濟行政法、風險行政法、給付行政法、合作行政法、簡政放權與行政法、行政自我拘束與行政法”七大維度進行解讀,闡釋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中如何發展行政法治。其中秩序行政法要積極服務于平安中國的建設,恪守合法性、合憲性,維護國家秩序與公共秩序;經濟行政法要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給付行政法要健全基本服務體系,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促進基本權利的結構轉型,保障社會公平正義;風險行政法要預防化解風險,實現風險防范過程的民主化與科學化;合作治理行政法要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制度,推動政府管理向合作治理轉變;關注行政法上效能原則,推動簡政放權;制定并實施行政裁量基準,實現行政權自我拘束。
劉士心教授圍繞“中國式現代化與新時代刑事法治建設”這一主題,回顧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刑事立法與司法方面取得的成就,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法治建設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刑法除了其自身的獨立功能之外,還為其他部門法的實施提供國家強制力后盾。刑事法治建設在現代化法治建設中占有重要地位。未來的刑事法治建設中,要進一步牢固樹立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導思想地位,按照“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原則的要求,圍繞總體國家安全觀、全過程民主和新時代經濟文化建設開展刑事立法活動,補齊短板、密織法網,強化涉外刑事立法,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刑事立法保障。在刑事司法中,要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落實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在更高水平上處理好打擊犯罪與保障人權、司法公正與辦案效率的價值平衡,努力消除個案結論與公眾認知的差異,為案件當事人和人民群眾創造可感知的刑事正義。
楊文革教授以“中國式現代化與刑事司法人權保障的進展”為題,回顧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尊重和保障人權”的論述,認為人權事業是全人類的共同特征,也是中國共產黨應該始終堅持的事業;中國的人權事業要基于中國國情、走中國道路。他深入介紹了我國近年來刑事司法領域人權保障的進展,包括懲治腐敗與掃黑除惡、修改刑事訴訟法、落實“少捕慎訴慎押”形勢政策、完善律師法律服務等方面的工作。
會議第二單元由南開大學法學院張洪波教授主持,六位專家學者分別作了主題報告。
史學瀛教授以“中國式現代化與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為主題,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征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環境觀,介紹了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的國內國際背景,并提出在法治建設中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環境觀,即以憲法為統領,以環境基本法和單行法規為核心,以其他部門法為補充,形成包括黨內法規在內的生態文明法治體系。
陳兵教授圍繞“促進平臺經濟健康發展 助力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一主題,結合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這一特點,指出要以問題為導向,明確促進平臺經濟健康發展的目標,平臺經濟發展不能是“共同貧窮”,也不能是“不均等繁榮”,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富裕”之路。要堅持以法治與自治相結合的方式完善平臺經濟規范治理,平臺經濟健康發展需要“政府依法治理”與“企業守法自治”相互促進,著力落實平臺主體責任,推進協同監管,實現監管合力,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健全執法與司法銜接,鼓勵多元主體參與治理。應探索平臺經濟創新驅動發展下的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通過優化市場準入機制、維護市場公平競爭、便利市場主體退出、助力平臺經濟共同富裕,服務和保障平臺經濟健康發展。
朱京安教授作了題為“中國式現代化與涉外法治完善”的主題發言。他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敞開胸懷、兼容并包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意味著要堅持統籌推進國內法治與涉外法治,這為完善涉外法治指明了方向。面對國際環境發生的新變化和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新戰略,我們要加快涉外法治工作的戰略布局,進一步完善涉外法律法規體系,積極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健全高效公正的司法審批體系,加強涉外法治人才培養。
程寶庫教授圍繞“對外開放的法治保障”這一主題,指出中國的開放具有中國特色,各國開放是不同的,各有自己鮮明的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貢獻于世界和平的現代化,中國一直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致力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同繁榮。在制度性保障層面,中國應在世界性的經濟法律建設中發揮作用。中國已經具備了引領全球國際經貿規則發展的能力,應勇于擔當這一角色。中國在對外經貿關系中積極發展區域性自由貿易安排,已經和亞太地區多個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在未來的工作中,中國還需進一步提升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譬如,中國應積極發展與非洲、拉美及周邊國家的高水平經貿安排,促進對這些國家的制度性開放。
白佳玉教授的報告主題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海洋法治”。她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海洋法治是良法善治的海洋文明新形態、是和平協商的海洋爭端解決新方案、是人海和諧的海洋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對共同利益導向的全球海洋治理藍圖的擘畫。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海洋法治,要堅持走新時代中國特色海洋法治道路、遵守海洋法治文明發展的共同準則、共建公平正義的全球海洋治理秩序、推進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制度。以獨立平等的國家海洋主權觀、維權維穩的國家海洋安全觀、互利共贏的海洋發展合作觀、人海和諧的全球海洋治理觀作為價值基礎,建立健全國家層面的涉海法律體系,協調涉海國內法律體系與國際海洋法的關系,積極參與并引領全球海洋治理規則的制定,建立以國際海洋法治為基礎的全球海洋秩序,引領以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下的海洋治理變革。
于語和教授以“中國共產黨法治理念的歷史發展”為題,從歷史的維度回顧了中國共產黨的法治理念發展的四個階段。他指出,黨的法治理念已經形成了嚴密的邏輯體系,全面依法治國是一場深刻的革命,關系黨執政興國,人民幸福安康。他認為,法治理念的深化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法治展開有兩點啟示:第一,從歷史維度理解法治的深意,理解法治問題應該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同時期和不同任務相結合;第二,實現中國式的現代化,必須依托法治中國建設,法治中國建設必須和中國實際相結合,必須和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相結合。
南開大學法學院副院長王強軍教授對研討會進行最后總結。他指出,此次研討會的舉行,體現了法學院全體師生對于二十大精神的高度關注。法學院全體師生在今后的學習工作中,應進一步強化二十大精神的系統學習研究。在理論探索方面,應當提升跨學科認識,要強化法學內部多視角分析問題的能力,更要突出法學與其他學科相結合回應現實問題的能力。他鼓勵法學院教師以教學為關鍵抓手,將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到教學科研活動中去,引領學生積極投身于中國法治進程、投身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投身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
責任編輯:T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