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1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中國政法大學全面依法治國研究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國際私法研究室和國際私法創新工程項目組承辦的菁成國際法沙龍(2022年第1期)暨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國際法研究所創新論壇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辦公樓三樓會議室成功召開。論壇兩單元的主題分別為“美國外國主權豁免實踐的新動向”和“跨國文物追索的理論與實踐”。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國際法研究所、中國政法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外交學院、東南大學、中國石油國際勘探開發有限公司、北京市中倫律師事務所等單位的嘉賓參加了本次論壇。
開幕式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翟國強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國際法研究所聯合黨委書記陳國平和中國國際法學會會長、中國國際私法學會會長、中國政法大學全面依法治國研究院教授黃進致辭。
陳國平書記指出,在我國高度重視國際法研究的背景下,“菁成國際法沙龍”的舉辦具有重要意義,期待與中國政法大學等機構在未來有更多、更好的合作,共同推進中國國際法學的發展。黃進會長指出,本次論壇討論的兩個問題是國際法學界和相關實務部門十分關注的問題,希望與會者提出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對策和方案,為國家應對相關案件提供智力支撐和理論支持。
黃進會長在致辭中分享了六項基本判斷和三個路徑選擇。六項基本判斷分別是:第一,主權豁免或者國家豁免仍然是一項習慣國際法原則,該原則派生于國家主權平等,是在長期國際實踐中形成的,并且為世界各國公認。第二,在國際上絕對豁免與限制豁免這兩種立場和主張都存在,這是不可否認的,限制豁免還沒有形成為習慣國際法規則。第三,各個國家都肯定主權國家享有豁免是一般原則,不予豁免是例外。第四,關于國家豁免的國內立法主要是英美普通法系國家所為,大陸法系國家相對較少。第五,解決國家豁免問題的最佳途徑是制定國際公約。第六,我國應加快制定國家豁免立法。對此,黃進會長提出了三種選擇路徑:第一,批準《聯合國國家及其財產管轄豁免公約》;第二,修改完善我國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第三,制定專門的國家豁免法。其中第一個選擇尚需時日,而第二個選擇實施起來相對困難,難以對國家豁免問題作出全面、系統、深入的規定,制定專門的國家豁免法則是順應世界發展潮流,維護我國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選擇。
第一單元的主題為“美國外國主權豁免實踐的新動向”,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合作局副局長、研究員廖凡主持,由國際法研究所副研究員李慶明主講,題目為“尼克松訪華以來中國在美國的主權豁免實踐”。本單元有五位評議人,分別是中國政法大學發展規劃與學科建設處處長兼雙一流建設辦公室主任、教授霍政欣,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廖詩評,西南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兼職教授、中國石油國際勘探開發有限公司高級經濟師葉研博士、外交學院副教授王佳以及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劉洋博士。
在發言中,李慶明主要分享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改革開放以來美國法院審理的涉華豁免案件類型;第二,中國政府和企業應對涉華豁免案件的措施;第三,豁免訴訟中的主要問題。在第一個問題中,李慶明從《中美資產協議》和舊債券訴訟談起,列舉了中國中央政府及其部委、地方政府被卷入的在美國法院的管轄豁免案件,涉及商業行為例外、侵權例外、仲裁例外、征收例外等的適用,也簡要分析了中國國有企事業單位在美國被訴的管轄豁免案件,還討論了涉華執行豁免案件。在第二個問題中,李慶明從政治和外交手段、法律手段、民間團體、輿論以及和解五個角度分享和分析應對涉華豁免案件的措施。在第三個問題中,李慶明就如何看待訴訟、如何應對訴訟、主張豁免的主體、善意履行條約、依法行政、證據開示與全流程合規以及法律人才培養等進行了分享。
在評議環節中,各位評議人分享了他們的精彩觀點。霍政欣教授提出,與美國進行法律斗爭的前提是要清楚、詳實地了解美國法律的情況,李慶明副研究員的梳理、分析基于美國法和案例,很有說服力。廖詩評教授分析了美國法語境下可以主張豁免的主體、司法認知、征收例外問題。葉研博士討論了國家豁免涉及的三個層次的問題:在國家豁免問題上美國法有哪些實踐,中國在國際法層面享有哪些權利,以及在中國法層面我們應該怎么做。王佳副教授針對政黨豁免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劉洋博士指出國家豁免是典型的政法問題,在李慶明副研究員扎實研究的基礎上,我們應該進一步深入研究政治因素是否影響國家豁免的司法處理,以及怎樣影響的問題。同時,對中美關系中的法律問題的走向可有宏觀想象和判斷。在隨后的自由討論環節,東南大學易波副教授也分享了部分案例的研究心得,引發了在座專家們的熱烈討論。
第二單元主題為“跨國文物追索的理論與實踐”,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科研外事處處長、研究員劉小妹主持,中國政法大學國際學院博士研究生陳銳達在這一單元發言,發言題目為“跨國文物追索的國際法前沿問題觀察——以國家豁免為中心”。本單元的評議人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副研究員孫南翔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傅攀峰。
陳銳達的報告分為三個部分:第一,當前文物返還最新的法律與政策動態;第二,跨國文物追索的國際私法新疆域;第三,跨國文物追索的國家豁免問題。陳銳達介紹了當前跨國文物追索與返還情況,討論了跨國文物追索訴訟中涉及到的國際私法問題,尤其是識別、訴訟主體資格、管轄權以及法律適用問題、國家作為跨國文物追索的主體所面臨的國家豁免問題。
在隨后的評議環節中,孫南翔副研究員從文物追償的背景、如何把客觀事實的語言轉化為法律語言和豁免問題三個方面分享了心得和體會。傅攀峰助理研究員從管轄權的正當行使角度進行了點評。在自由討論環節,霍政欣教授、劉洋博士也作了精彩發言,生動的講述引來會場中的陣陣笑聲。
閉幕式由中國政法大學全面依法治國研究院教授劉靜坤主持。劉靜坤教授談到了三點意見。第一,在國內法和國際法的關系方面,國內法的“國際化”問題值得關注,更深層次的問題是實現國內法和國際法的有機融合,完善國內法的“工具箱”。第二,在國際法領域,有必要加強習慣國際法的研究,在國內爭議領域尋求習慣國際法的理據。第三,加強國際法領域正當程序的研究,通過國際公認的正當程序解決爭議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柳華文在總結中談到,“菁成國際法沙龍”暨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國際法所創新論壇的成功舉辦是一個非常好的開端,這是新年新氣象。近年來國際法的重要性、國際法的研究和運用的意義越來越凸顯,中國國際法學會、中國國際私法學會在維護國家立場、參與涉及國際法的司法實踐、仲裁實踐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國際法學者承擔時代使命是責無旁貸的,要因時而動、順勢而為、乘勢而上。最后,在新年快樂的祝福聲中,“菁成國際法沙龍”(2022年第1期)暨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國際法研究所創新論壇圓滿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