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9日,2021年度創新論壇第八講——“人工智能與知識產權”在法學所成功舉行。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知識產權中心承辦,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科技與法研究中心、北京市法學會科技法學研究會協辦。本次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楊延超研究員擔任主講人、管育鷹研究員擔任主持人,李菊丹副研究員、張鵬助理研究員、張浩然助理研究員擔任與談人,法學所部分師生參加了此次論壇。
管育鷹研究員介紹了此次論壇主題以及參會人員。她指出,當前人工智能已經成為知識產權乃至整個法學研究領域的熱點,今年由“創新發展與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完善”項目組組織的創新論壇將集中探討與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相關的知識產權理論進展和前沿議題。
楊延超研究員以“人工智能與知識產權”為主題發表了演講。從“人工智能時代應該構建怎樣的知識產權制度”的問題出發,其對人工智能與知識產權保護相關的三個重要話題進行了講解。
第一,人工智能生成物的知識產權保護。他介紹,經過長時間的訓練,機器人能夠通過對案例、文字材料的大量學習,運用相關素材進行自我創作;那么,在無法分清人和機器創作作品時,就應當認定人工智能生成物具備作品的獨創性而賦予著作權保護,相關權利可歸屬于其利益代表人。但是,盡管機器人在當前進行文學藝術領域的創作是可能的,但完成發明創造仍然是不現實的,因為思想上的創新只有在強人工智能時代才有希望實現,當下人工智能生成物難以獲得專利法上的保護。
第二,區塊鏈技術與知識產權保護。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價值在于,其能夠構建一種新的誠信體系而解決信用問題。例如,在證據采集、固定中,相較于傳統公證等方式,區塊鏈技術不易被篡改而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其法律效力已經被司法解釋和實踐所廣泛認可。未來,其可以解決一系列知識產權保護舉證的難點、痛點問題,如作品原創證明、商業秘密權利證明、地理標志產品溯源,以及著作權集體管理收費記賬等。
第三,算法模型與智力成果的可控性。隨著算法模型的發展,無形的智力成果變得可控,這將對知識產權制度構建和權利保護產生重大影響。在未來的知識產權保護中,技術保護的作用和影響更為突出,如目前影院播放電影主要通過密鑰授權加以控制。但是,算法保護會加劇技術壟斷。在采取技術措施的條件下,著作權的合理使用會受到極大限制,算法的反壟斷將成為未來法律規制的重點。
報告結束后,主持人、與談人以及參會人員也發表了自己相關見解。
李菊丹副研究員認為,此次論壇很好地展現出了知識產權與信息技術如何深度融合發展。她集中就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權保護提出了相應觀點,強調雖然技術變化迅速,但根本上仍然要依托現行知識產權制度。
張鵬助理研究員認為,此次論壇對深入理解技術與知識產權的結合具有重要意義,知識產權制度自產生之日起即與技術變革深度關聯,不過在技術變革之初,技術對法律的影響尚不清晰,但伴隨著對技術的理性認知,研究將逐步轉向“人工智能”時代的現實問題。
張浩然助理研究員認為,人工智能知識產權保護問題的探討,必須立足制度正當性基礎進而進行制度構造,直接從規范解釋出發可能面臨現實困境;此外,機器獨立發明的“強人工智能”設想雖未實現,但已帶來了人類發明創造方式的改變,專利法上“本領域技術人員”等傳統概念正面臨著挑戰和重構。
自由討論環節,與會人員就人工智能相關問題進行了熱烈討論。周林副研究員提出要反思著作權法上“創造”的概念;劉洪巖研究員建議,人工智能法治的研究,要跳脫出傳統的法學理論觀,以長遠眼光來審視問題;林瀟瀟助理研究員認為,知識產權制度目標在于激勵創造,人工智能生成物保護則需要去重新思考如何實現激勵的問題。
最后,管育鷹研究員對此次論壇進行了總結,并對與人工智能相關的知識產權法學議題作出了展望,論壇在全體與會人員的熱烈掌聲中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