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比較民事訴訟法學方法研討會成功舉行
發布日期:2021-07-21  來源:北京大學法學院

據北京大學法學院消息,2021712日下午和晚上,由北京大學研究生院和法學院主辦,中國法學會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與國際訴訟法學會協辦的2021年“比較民事訴訟法學前沿”(第二期)研究生暑期學校開班儀式暨比較民事訴訟法學方法研討會在北京大學凱原樓307室成功舉行。本次活動也得到觀得法律和北大法寶的特別支持。

本次暑期學校共招收來自數十所高校的學員80人,其中包括青年學者13人、博士研究生(含待入學的博士新生)27人、碩士研究生(含待入學的碩士新生)36人以及本科生4人。具體課程方面,本次暑期學校以“民事裁判的類型與效力基礎”為主題,邀請海內外知名民事訴訟法學教授就相關研究領域進行深入講解與交流,共安排1次比較民事訴訟法學方法研討會(包括中文與英文兩個單元)、7次授課(5次中文課程,2次英文課程)與1次學員論壇。考慮到疫情防控,授課采取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展開。

【一、開幕致辭】

開幕致辭環節由北京大學法學院院長助理劉哲瑋副教授主持。

首先由本次暑期學校與研討會的統籌負責人、北京大學法學院傅郁林教授代表法學院院長潘劍鋒教授致辭。傅郁林教授從初衷、定位以及期望三方面介紹了“比較民事訴訟法學前沿”研究生暑期學校及本次研討會。傅郁林教授表示,暑期學校面向有志于從事學術研究的年輕學子,意在毫無保留地為其提供優質的學術資源與教學資源,盡力展現民事訴訟法學研究的魅力,為各位學子打開比較民事訴訟法與比較法研究方法的一扇窗。此次以“裁判類型與效力”為切入點展現如何進行有意義的、深入的比較研究,解決真正的中國問題。最后,傅郁林教授對各位專家學者的到來表示真摯地感謝,并熱情歡迎各位線上的同學參與本次暑期學校。

中國法學會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會長、清華大學和天津大學張衛平教授代表本次暑期學校協辦方中國法學會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致辭。張衛平教授指出,本次暑期學校聚焦比較民事訴訟法和比較民事訴訟方法論,對于培養民事訴訟法學人才,了解域外以及域外與我國民事訴訟的差異與共性,進而完善我國民事訴訟法制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法學會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作為協辦方對召開本次暑期學校與國際研討會表示熱烈祝賀。同時,張衛平教授也對在疫情防控嚴峻形勢下克服重重困難召開此次暑期學校與研討會的主辦方以及在暴雨來臨前趕到北京線下參會的諸位專家學者表示感謝。最后,他預祝暑期學校與國際研討會圓滿成功。

接下來,由觀得法律合伙人姜強律師代表同為協辦方的觀得法律致辭。姜強律師稱贊本次的暑期學校與研討會以“比較視野下的裁判類型與效力”為主題,既具有廣闊的國際視野,又體現了強烈的本土問題意識;既關注對中國目前發生的法現象的總結提煉,又強調行業、技術改革背景下基礎理論的更新與應對。

此后,西南政法大學副校長唐力教授作為兄弟院校代表致辭。他表示,歷次到北京大學法學院參加會議主題均與教育相關,足見北京大學法學院對法學教育與人才培養的重視,本次暑期學校也是這種重視的體現。同時,唐力教授還介紹了西南政法大學對于學生學術能力與職業能力培養的改革經驗。最后,他對各位參加暑期學校的學子寄予深厚期望,鼓勵其把握好此次學習機會,并預祝本次暑期學校圓滿成功。

在會場專家與線上同學們的熱烈掌聲中,開幕致辭環節圓滿結束。

【二、比較民事訴訟法學方法研討會:中文單元】

短暫的茶歇后,以“比較視角下中國民事裁判的類型與效力基礎”為主題的比較民事訴訟法學方法研討會中文單元正式開始。 

第一部分為主題發言環節,由傅郁林教授主持,中國人民大學肖建國教授、中央財經大學林劍鋒教授和浙江大學霍海紅教授作主題發言!

傅郁林教授首先簡要概括了此次會議選題的目的,她指出我國將判決限定為終局判決,與其他國家明顯不同。大陸法系由中間判決和其他形式判決所解決的問題在我國被歸入定義為處理程序事項的裁定,由此引發裁判形式與效力的沖突。不正視這一問題,就會導致所有由裁定處理的事項均被認為是程序事項而在處理上具有極大任意性,但她對具體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尚無定論。因此,此次暑期學校與本次研討會選取本主題,旨在向各位專家學者與學員拋出問題,引起頭腦風暴,期望各位與會者暢談個人的思考與觀點。

中國人民大學肖建國教授以裁判效力上執行力與既判力的關系為主題展開討論。他指出,過往將執行力涵括于既判力理論與制度之下的觀點并不妥當,兩者的制度預設存在根本差別,進而分別從主觀范圍、客觀范圍與時間范圍闡述了執行力與既判力的差異,呼吁對執行力采取相對獨立的理論與制度。

中央財經大學林劍鋒教授首先從應然與實然兩方面對民事裁判的重要性和比較方法的必要性予以闡述,進而以民事裁判既判力的正當性基礎為主題展開討論。他結合日本學理與實務,指明既判力正當性基礎應為程序保障,并指出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基于法律文化的不同,在程序保障方式上存在差異。進而,林劍鋒教授剖析了在我國落實既判力相對化原理所面臨的障礙,并主張應以制度化和形式邏輯為基礎構建程序保障,將既判力相對性作為原則。

浙江大學霍海紅教授則結合自己在時效、自認等研究中的經驗,言簡意賅地分享了自己從事比較法研究的三點心得。他指出,在從事比較法研究時,其一應關注比較法的動態發展,其二忌簡單停留于比較法的概念表述,其三須考慮各國的文化傳統。

主題發言結束后,十位與談人分別結合自己的研究領域及經驗,進一步闡發對比較研究與裁判類型及效力的思考與心得。

清華大學和天津大學張衛平教授以訴訟要件及其裁判制度為主題。他以重復訴訟的審查為例,指出我國民事裁判方式尚不完善,在沒有訴訟要件和訴訟判決制度的情況下,將是否屬于重復訴訟放在起訴階段并不合理,必須從充分保障當事人程序權利的角度來完善和發展我國的民事裁判制度。

廣州大學陳剛教授首先以執行回轉案件的裁判類型為主題。他通過剖析執行回轉案件的構成,闡明以裁定形式處理涉及實體問題的執行回轉案件存在的問題。進而,陳剛老師還借助法系意識方法,深入解析了我國“裁定”的用詞及內涵的由來與發展。

北京師范大學熊躍敏教授就訴訟調解的既判力問題展開討論。她首先分析了調解書是否具備既判力產生的影響,進而從比較法的角度歸納各國對調解書既判力的態度有否定傾向。通過分析學界觀點與法律規范,熊躍敏教授傾向于調解書僅具有消極既判力而無積極既判力的限制說,并嘗試從“一行為兩性質說”入手,將當事人受欺詐、脅迫等情形納入調解書再審事由。

西南政法大學馬登科教授從比較法上既判力正當性基礎理論難以在我國落地生根入手,基于庭審動態的視角對既判力相對性原理做進一步解釋。他指出,原告法律關系主張的有限性與被告防御方法的無限性決定了,庭審實際并不會對所有要件事實進行審查,而判決與裁定效力的無限性會讓法官與當事人背上沉重負擔,反而拖累司法效率。

國際關系學院許可教授認為,民事裁判效力方面的思考不僅應關注理論研究更應重視制度建設。他進而提出,一個國家的裁判效力制度與其訴訟模式選擇具有重要關聯,而我國尚具特色的訴訟模式是否會產生中國特色的民事裁判制度,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華東師范大學吳澤勇教授則基于其個人觀察與經驗,就年輕學子應如何做有意義的比較法研究提出建議。一方面,合理的比較方法包括歷史比較、功能比較、作為論據的單一國家比較以及將中國問題隱于后的外國法研究。另一方面,應當注意以下兩點:其一是須提出一個好的問題,其二則是不要輕易提立法建議。

上海財經大學郝振江教授聚焦非訟案件裁判的形式與效力,指出非訟案件中判決效力基礎、變更方式和終局性與訴訟案件的判決均不相同,進而提出是否可能在特別程序中適用單獨的裁判形式的設想。此時的裁判效力并非既判力,或可理解為接近“一事不再理”的效力。

上海交通大學趙秀舉副教授主要從判決與裁定的一般救濟程序,即上訴制度的角度,分享了自己對裁判效力區分的觀點。他同時指出,民事訴訟法的實施中還會受到《法官法》和《法院組織法》的影響。

華東師范大學的袁琳助理教授分享的觀點源自其對法院就被告不適格的裁判方式的研究,她從中延伸出區分判決與裁定在我國法上適用范圍的觀點,即應相應地區分實體事項與程序事項。同時,她提出,即使裁定涉及實體問題也需要區分解決該實體問題所服務的對象,以決定其審查方式與效力。

天津大學曹建軍講師首先分享了自己在學習和研究中對于比較法方法應用中的思考。他指出,須關注更細節的比較法課題、語境差異,并且重視與實體法與司法實踐結合。進而,他以證據收集程序與拆分訴訟請求為例指出,在民事裁判的類型與效力上仍存在比較法研究的空間。

會議進入自由討論環節后,由北京大學法學院曹志勛助理教授擔任主持人。國家檢察官學院周曉霞副教授、中國政法大學劉君博副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李曼助理研究員、遼寧大學孟醒副教授、清華大學陳杭平副教授和西南政法大學谷佳杰副教授分別結合其過往研究、教學與實踐經驗,真誠分享了自己的參會心得,并且在如何做好比較法研究、如何看待起訴條件裁判形式以及如何提升民事訴訟法學學科吸引力與影響力等方面發表了自己獨到的觀點。現場氛圍熱烈。此后,來自重慶大學的劉洋老師在線上就如何定位裁判的預決效力提問,許可教授和林劍鋒教授分別就此予以回應。

最后,曹志勛助理教授作為主持人,宣布本次研討會下午中文部分的討論到此結束,待工作餐后于晚上20:30再繼續進行晚間英文部分的討論。

【三、比較民事訴訟法學方法研討會:英文單元】

晚上的研討會為“民事訴訟法比較研究的功能與方法——以裁判形式與效力的比較視角為例”這一共同主題下的英文單元,由曹志勛助理教授主持?紤]到歐洲與美洲學者的時差,本次會議安排在晚間,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曹志勛助理教授首先向參會的各位外國教授表示歡迎,并簡要介紹了下午中文單元討論會的情況。

隨后,傅郁林教授致歡迎詞,分別介紹了來自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大學的C.H. van Rhee教授、克羅地亞薩格勒布大學的Alan Uzelac教授、美國東北大學法學院的Margaret Woo教授、意大利帕維亞大學的Elisabetta Silvestri教授、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John Sorabji博士以及巴西約熱內盧大學的Antonio Cabral教授。

主題發言環節首先由C.H. van Rhee教授發言,他主要從歷史的維度展開討論,介紹法國大革命后比較法研究對歐洲民事訴訟發展的重要影響。此外,他還簡要提及比較民事訴訟研究領域體現最佳法律實踐的兩項重要成果:國際統一私法協會(UNIDROIT)與美國法學會(ALI)于2006年合作完成的《跨國民事訴訟原則》以及近期與歐洲法學會(ELI)合作完成的《歐洲民事訴訟示范規則》。

Alan Uzelac教授的發言圍繞“判決”這一關鍵詞展開。他認為研習外國判決既有助于了解該國的法律和訴訟程序,也能通過對比促進了解本國的法律與司法現狀。此外,他指出歐洲人權法院和歐洲法院的判決逐漸成為成員國的國內法,從而使得對這些法院判決的研究變得極為重要。最后,他還主張判決應當容易被人們所理解,從而能夠增強公眾對司法的信心。

Margaret Woo教授主要介紹比較法研究的類型、方法和趨勢。比較法研究主要存在功能主義和文化法律比較兩種路徑,盡管出發點不同,二者都強調不應拘泥于法律文本的比較,而應探尋法律在社會中的作用。此外,她還討論了傳統比較法研究所面臨的批評與挑戰。

此后進入評議及提問環節。Elisabetta Silvestri教授的發言主要圍繞上訴制度展開。她介紹了意大利針對不同類型判決的救濟程序,認為有必要厘清上訴程序的目的與功能,區分作為權利的上訴與裁量性上訴,而且最高法院主要應當承擔公共方面的職能。

John Sorabji博士主要介紹了英格蘭和威爾士的裁判類型、判決的作用以及判決與上訴之間的關系。他還介紹了一些具有英國特色的判決制度,比如英國法官可以將判決草案披露給雙方當事人,以此促進當事人爭議的解決。

Antonio Cabral教授同樣主張不應僅僅比較法律規范,而應當將“行動中的法”納入考量。他主張建構理想類型的研究路徑(model-building approach),以期尋找到“更好的法律”,并可避免迷失在細節的比較之中。此外,他還針對Woo教授所介紹的傳統法律比較法研究路徑進行了回應。

作為中國與會教授的代表,劉哲瑋副教授對參加本單元的外國教授表示感謝,并進行簡要評議,強調民事訴訟比較研究方法的意義。他同時鼓勵同學們克服用外語表達的心理障礙,積極與外國教授溝通交流。

最后,線上學員們積極提出問題與思考,各位教授細致進行了回答。北京時間晚十一點,本次會議的英文單元順利結束。

在長達七小時的研討會上,中外民事訴訟法學專家共同就比較民事訴訟法學方法展開了豐富而深度的研討,學員們也積極參與思考與互動,充分展現了民事訴訟法學與比較民事訴訟研究的魅力。至此,本次“比較民事訴訟法學前沿”(第二期)研究生暑期學校開班儀式暨比較民事訴訟法學方法研討會圓滿結束。

責任編輯:楊玉芬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