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民主與法制網消息,2021年7月16日下午,勞動基準法專家建議稿(中國人民大學版)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成功舉辦。來自人社部、全國人大法工委社會法室以及國內多位知名勞動法專家學者參與本次研討會并作發言。
研討會由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社會法教研中心、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網主辦,中國法學會社會法學研究會全力支持。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兼法學院黨委書記、院長王軼在發言中介紹,勞動基準法是勞動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勞動基準法是有關勞動條件的法律,是對勞動者權益進行保護的最低標準,與廣大人民群眾利益息息相關。
據了解,2018年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發布的立法規劃將基本勞動標準列為第三類項目,目前全國人大法工委和人社部等有關機關正在不斷推動勞動基準法的出臺,中國人民大學社會法教研中心在前期完成該中心主任林嘉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勞動基準法律問題研究》的基礎上,充分調研并聽取了各方意見,借鑒各國勞動基準立法經驗,初步擬定了勞動基準法專家建議稿。
目前呈現的勞動基準法專家建議稿(中國人民大學版)共計十章117條,十章分別為:總則,工作時間,休假,工資,職業安全衛生,女職工、未成年工、高齡勞動者、殘障職工特殊勞動保護,特別規定,監督檢查,法律責任,附則。
會上,林嘉對該專家建議稿進行了介紹和解讀。她表示,在適用范圍上,該專家建議稿既涵蓋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規定的適用范圍,也包括各類具有保護必要的靈活就業人員,以適用新業態的發展,保障新業態從業者的勞動權益。
在總則中,還明確了勞動者享有隱私和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的權利,明確了用人單位負有保障勞動者人格尊嚴、營造性別平等的工作環境、防治職場性騷擾的義務。這些條款與民法典以及正在審議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等形成良性互動。
在工作時間部分,明確界定了工作時間的計算范圍,特別是明確了不定時工作制、綜合工時制的適用場景,以及上述兩種特殊工時制度審批和備案的適用情形,并強化了用人單位對采用特殊工時制度的勞動者負有保障其休息權和身心健康的義務;同時,適度放寬了延長工作時間的限制,但在法律責任專章強化了違反延長工時規定的法律責任,做到收放協調。在休假部分,對假期種類進行了統一和整合,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了部分假期種類,對于帶薪年休假的休假天數和休假條件做出適當調整,降低休假門檻,提高休假天數。
對社會關注度較高的帶薪年休假放棄的問題,該專家建議稿進行了靈活處理,在保證基本休假的前提下,允許勞動者和用人單位進行協商;在工資部分,明確了勞動者享有自由支配工資的權利,明確了緊急情況下工資提前支付制度、工資延期支付的適用情形和制度規范、停工停產情形下工資支付的規則;在女職工特殊保護方面,為響應國家人口政策,規定了生育二胎、三胎延長產假天數的情形,同時規定了配偶陪產假;保障女職工的職業發展權,明確女職工產假結束返崗復工后,用人單位應當恢復其原工作崗位,不得降低或變相降低其工資待遇;另外,增加了對高齡勞動者和殘障勞動者保護規定等等。
研討會與談環節,來自人社部、全國人大法工委社會法室、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政法大學等部門和高校的專家學者先后作與談發言。與會嘉賓表示,作為國內第一個完整呈現的勞動基準法專家建議稿,該專家建議稿具有前沿性、引領性、綜合性和探索性,并對勞動基準法的基本理念、勞動基準法在勞動法律體系中的定位、與其他法律之間的關聯與銜接、勞動基準法的國外立法模式等進行了討論,對具體的條文提出了建議。
據介紹,在匯總吸收本次研討會的專家意見后,中國人民大學社會法教研中心將進一步討論修改專家建議稿,之后將提交全國人大法工委、人社部等有關立法機關和部門作為立法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