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上午,第十二屆“華政杯”全國法律翻譯大賽頒獎典禮在華東政法大學松江校區明珠樓舉行。大賽于今年5月正式啟動,得到法律及翻譯愛好者的踴躍支持,共收到來自學生、教師、律師、檢察院/法院工作人員、公司職員、翻譯從業者、自由職業者等1949名選手的答卷,參賽人數又創新高。大賽共設特等獎1名、一等獎4名、二等獎8名、三等獎18名和優勝獎12名。華東政法大學閔雨晨同學獲特等獎。頒獎典禮由外語學院宋麗玨副院長主持。
華東政法大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應培禮教授向出席典禮及論壇的各位領導、學者及專家表示誠摯謝意,也向各位“華政杯”獲獎選手表示衷心祝賀。他表示,華東政法大學長期以來堅持“以法學立校,多學科協調發展”的辦學理念,旨在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交往能力的高端涉外法治人才。他指出,外語學院近年來先后召開了一系列高端學術研究論壇,組織實施并搭建法律翻譯智能平臺以及即將揭牌的中國涉外法治話語研究中心,不斷擴展法律翻譯實踐與研究的范圍和層次,在學術研究和社會服務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同時他也強調,“講好中國故事”離不開中外文的翻譯,而法律翻譯更是“現代中國面向世界的一張名片”,學校將一如既往地支持全國法律翻譯大賽這一平臺,推進法律翻譯教育,為我國培育更多服務于新時代社會主義法治事業建設的人才。
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王剛毅在肯定“華政杯”全國法律翻譯大賽蓬勃發展的同時指出,華政外語學院積極進取,在培養“外語+法律”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方面特色顯著。他強調,話語即權力,話語構建和國際傳播能力的建設離不開翻譯工作的支持,而準確傳達中國法律、講好中國法治故事,也離不開法律翻譯。在此背景下,我們必須做好法律翻譯研究,落實法律翻譯實踐,堅持正確的政治取向,發掘好法律翻譯的精華。作為全國性法律翻譯大賽,“華政杯”為選拔和培養高端法律翻譯人才作出了重要貢獻。希望“華政杯”法律翻譯大賽繼續緊跟時代步伐,發揮平臺優勢,為構建中國特色涉外法治話語體系奠定堅實基礎,并表示中國翻譯協會愿繼續與各大高校、機構合作,共同推進中國法律翻譯事業的蓬勃發展。
上海市法學會專職副會長施偉東表示,多年來上海市法學會與華東政法大學就法律翻譯這一領域有著良好深入合作,見證了“華政杯”全國法律翻譯大賽的進步與成長;在涉外人才庫建設、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法治論壇現場同傳、會議材料翻譯、《東方法學》優秀作品外譯及高翻團隊的建設等方面均得到華東政法大學的大力支持。正值開啟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節點,對外講好“中國故事”,法律翻譯大有可為。華東政法大學外語學院緊跟時代步伐,走在涉外法治建設前列。他指出,未來上海市法學會將一如既往支持“華政杯”全國法律翻譯大賽,推動賽事再上新臺階,持續推進雙方良好合作,共同投身中國的經濟政治社會法治發展,肩負新時代的責任與使命。
上海司法局副局長羅培新教授作“選擇,比努力更重要——世行營商環境磋商工作體會”發言,肯定了華東政法大學外語學院在法律翻譯領域的影響力,并指出“華政杯”全國法律翻譯大賽在傳統塑造、文化培育和人才培養方面的重要性。他在介紹華政外語學院宋麗玨、董翔等參與的2022世行營商環境磋商上海核驗材料英文校譯工作情況時,進一步強調選擇比努力更重要,進行磋商工作需要過硬的專業能力與方法論。他強調,磋商及翻譯工作須在價值判斷時堅持守正原則,在方法選擇時堅持尊重原則、謹遵規則,只有這樣才能做出正確選擇。
上海市浦東新區司法局副局長黃愛武從實務部門角度出發,就三個方面分享自己的思考與想法。黃愛武表達了對涉外法律人才的熱切期盼和對外語學院貫徹法律翻譯培養工作的贊賞。同時指出,當前涉外法律人才市場需求仍未得到滿足,涉外法律人才仍然存在地區分配不均、業務領域不夠廣泛、語言掌握能力不夠精進的問題。由此,黃愛武就涉外法律人才培養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他強調,涉外法律人才培養一是發揮各單位優勢,加強高校與實務部門的合作與對接。二是借助“走出去”平臺,鼓勵廣大涉外法律人才不斷進取,并提出自己的構想與想法。三是依托自貿區平臺,創造中外律師事務所合作聯營機制,為涉外法律人才培養及中國涉外法律事業提供支持與幫助。
全國翻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兼秘書長趙軍峰教授在線上進行精彩發言。作為“華政杯”全國法律翻譯大賽的主辦方之一,趙軍峰指出,近期開展的專業學位水平評估以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求專業學位進一步體現專業培養要求,強化專業學位行業需求導向,重視培養目標與行業需求結合度。他強調,推進專業學位進一步發展,離不開行業、高校的引導,需要各方發揮主體作用。他最后肯定了華東政法大學外語學院近年來取得的發展成就,并祝福外語學院在法律翻譯領域繼續取得佳績。
外語學院院長余素青教授代表本屆“華政杯”全國法律翻譯大賽組委會致辭。她表示,外語學院近年來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國際化辦學等方面均取得一定成績,同時指出“華政杯”全國法律翻譯大賽走過十二載,影響力不斷提升,規模持續擴大,堅持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步伐。本次大賽初賽試題既包含社會熱點話題,又聚焦法學研究新動態,決賽則借助學院語料庫數據平臺舉辦,實現了科技與翻譯的聯姻。余素青強調,當前我們正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學院將牢記初心與使命,用好“法律”“翻譯”兩張王牌,力爭創造更多佳績,主動服務國家戰略發展,傳播中國法治聲音,創新對外話語體系,不辱使命,不負韶華。
與會專家分別宣布各獎項獲獎情況,并對獲獎者表示熱烈祝賀與美好祝愿。應培禮為特等獎獲得者閔雨晨同學頒獎。
閔雨晨代表全體參賽選手向大賽組委會與各位專家老師表達了真摯感謝,并從自身學習經歷出發,針對法律英語學習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她提到,學好法律翻譯首要應當把握法律英語的特點,同時也要對法律知識有一定的了解與感悟,堅持積累學習,學會使用法律英語相關工具書。閔同學也表示,自己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會繼續努力、不斷進步,讓國際法律舞臺聆聽更多的中國聲音。
錦天城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葉芳律師為特等獎獲得者閔雨晨同學頒發兼職譯員證書。
頒獎儀式之后,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辦公室副主任厲蓓,錦天城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葉芳律師和上海外服國際人才培訓中心副主任**源進行嘉賓發言。
厲蓓以“學好法律英語,講好中國法治故事”為題發表演講,為十二年來華政與華政外院的“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戰略”點贊。結合自身的學習經歷和工作經歷,指出涉外法治話語體系建構離不開高水平法律英語人才的培養,司法外事崗位、國際司法交流工作與涉外話語研究需要強大的法律知識儲備與過硬的英文能力。在涉外法治話語建設上,法律與英語具有不謀而合的邏輯關系,復合型人才培養意義重大,將為涉外法治話語建設工作夯實基礎。中外法律的差異性、世界的多元性、國際區域交往的頻繁與密切性、國際規則制定的復雜性,為更高層次的涉外工作提出挑戰,這需要我們尤其是青年人做好充分準備,擁有責任感與使命感。
葉芳以“法律翻譯——不問西東”為主題,分享了自身與“華政杯”全國法律翻譯大賽的源遠關聯。首屆“華政杯”特等獎獲得者目前正在錦天城律師事務所工作。她簡要介紹了錦天城律師事務所的歷史,在政府與市場的共同舉措下,錦天城律師事務所規模不斷發展壯大,在上海及全國范圍內享有良好聲譽。她指出,上海對法律翻譯服務的需求不斷增長,需要層出不窮的外語法律復合型人才,而外語學院的培養計劃正中了這種需求。她還從個人的從業經歷與學習歷程出發,以小見大,闡述中外文化的差異性,認為各位從業者應用好已有文化工具,充分發揮法律翻譯的專業性,不斷創造新的成就。
**源圍繞法律英語專業學生的職業規劃展開,簡單介紹了東浩蘭生(集團)有限公司概況,集團作為主要運營方,全程參與上海世博會的運營管理,具備豐富的人力資源,服務品質極高。上海外服國際人才培訓中心,致力于為社會各界提供人才培訓、組織發展、翻譯服務的綜合解決方案。她指出,如今談論職業規劃仍有必要,自我主導、知己知彼是邁向未來成功之路的起點。首先,“知己”是值得所有人終身學習的命題;其次,“知彼”意味著組織對人才的評價與選拔。知己能幫助個人塑造自我主導的就業觀念,知彼則有助于個人修煉成為符合市場需求的優秀人才。
宋麗玨對本屆大賽的主辦、承辦、協辦單位表達了誠摯的謝意。她表示十二年在中國傳統文化上是一個地支輪回,從2010年已丑年到2021年辛丑年,“華政杯”全國法律翻譯大賽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已經逐漸成為一項法學界、外語界及法律翻譯業界共同參與的標桿賽事,取得了較高的社會知名度,也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法律翻譯不僅是溝通中西法律世界的橋梁,也是推動我國法治進入現代化的紐帶。本屆翻譯大賽共有50人入圍決賽,在激烈角逐后評出了各項獎項。
頒獎典禮下半場,中國仲裁法學研究會法律英語教學與測試專業委員會會長、中國政法大學張法連教授,世界法律口譯與翻譯協會會長、浙江大學程樂教授,上海法學會法學翻譯研究會會長、華東政法大學屈文生教授進行主旨發言。主旨發言由外語學院曹嬿副院長主持。
張法連發表“新時代背景下法律翻譯教學與人才培養”主旨發言。他談到,十八大以來,在新時代背景下,中國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作為世界大國,要引領世界發展,建設國際傳播能力,離不開法律翻譯;要實現強國,也必須具備強大且完善的法律體系。這一切都說明當代法律翻譯人才培養使命在肩。他指出,目前各高校在法律英語相關學科建設方面仍存在誤區,法律英語并非英語與法律的簡單結合,而是聽說讀寫譯的有機組合。而對于翻譯來說,有翻譯的標準,并沒有標準的翻譯。在翻譯實踐中,譯者須堅持依法翻譯原則,避免誤譯錯譯,加強個人漢語修養,同時加強政治學習,不斷精進翻譯水平。
程樂發表“法律翻譯——社會符號學闡釋”主旨演講,首先結合個人學習經歷與實踐經歷,闡述了法律英語與法律語言的重要性。他指出,“社會符號學”具有深刻內涵,作為一個整體,不同的符號具有不同的特性與意義。譯者在法律翻譯實踐中,須弄清弄懂什么是翻譯、怎么翻譯、為何翻譯,在理論層面,應從時空角度理解法律翻譯中的社會符號學,并以動產、不動產的翻譯等實例進行進一步闡釋。他希望華東政法大學外語學院繼續推進復合型人才培養工作,為我國培養更多優秀的涉外法治人才。
屈文生發表“民法典翻譯的歷史與比較研究視角”主題發言,回憶了十二年前組織策劃“華政杯”全國法律翻譯大賽的經歷,并對大賽十二年來所取得的矚目成就表示贊賞。他分享了《民法典》翻譯工作經歷的感想,同時指出《民法典》的翻譯不僅僅是翻譯技術上的討論,更重要的是通過歷史與比較考察,以歐洲的法律話語實踐為鏡鑒,發現《民法典》英譯的意義。此外,更需要以歐盟、美國與中國香港地區的法律翻譯作為參照,關注“四大主題”,即兩個大局、全面依法治國戰略、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倡議以及講好法治中國故事。換言之,要從國家戰略角度,發現《民法典》英譯的意義。他強調,我們應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營造有利輿論環境,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華政杯”全國法律翻譯大賽于2010年12月開始舉辦,至今已成功舉辦十一屆,共有4000余名來自近200所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及已工作的青年法律翻譯從業者、愛好者參賽。大賽影響日益增大。本屆大賽由華東政法大學、全國翻譯專業學位(MTI)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教育部高等學校翻譯專業(BTI)教學協作組、中國翻譯協會法律翻譯委員會主辦,華東政法大學外語學院、MTI教育中心、法律翻譯研究所、法律語言學研究所承辦,上海市法學會、商務印書館《英語世界》雜志社、法治日報社、上海外服國際人才培訓中心、英國皇家特許語言家學會中國分會(CIOL China Association)、上海譯國譯民翻譯服務有限公司協辦。
華東政法大學外語學院目前設有英語、日語、翻譯、德語等4個本科專業,擁有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碩士點、翻譯專業碩士和法學理論碩士點。教學和科研并重,科研團隊承擔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教師博士在讀和博士學位占比達58%。學院憑借學校雄厚的法學教育實力和地處上海國際大都市的地緣優勢,從適應我國對外開放不斷深入和法治中國建設的實際出發,以培養外語與法律、經貿復合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在教學中注重外語與法商的緊密結合,為國家機關部委及涉外部門、國內外律師行業、國內外金融機構和公司企業輸送高層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