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人權研究中心消息,2021年7月2日,由中國人權研究會主辦,西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中心承辦的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47屆會議“人權與國際團結”中方邊會順利舉行。本次邊會采取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形式,來自吉林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武漢大學、西南政法大學、北京大學、西北政法大學等多所高校的專家學者參與討論,國內多所人權研究機構、法學院校的教授、研究生近百人通過線上或線下方式參與了本次會議。
西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常安教授主持會議。西北政法大學校長、人權研究中心主任楊宗科教授致辭。楊宗科教授指出,中國的人權話語體系是對國際人權話語的重大豐富和發展,也為未來中國與世界各國展開更為廣泛、深入的合作奠定了價值共識和基礎。未來我們仍需通過人權研究和實踐推動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構建中國特色的人權話語體系,并且積極參與到國際人權話語體系的建設中,為國際人權事業的發展貢獻中國方案。
吉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何志鵬教授以“國際團結的阻礙與突破”為題,談到了國際團結的緣起、美好目標以及實踐中存在的問題。西北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哈冠群博士以中東人權狀況為視角,闡明部分西方國家的霸權行徑造成中東地區的人權災難,強調唯有摒棄霸權主義的外交思維,尊重中東國家的合法權益,中東地區的人權狀況才有可能得到改善。北京大學法學院章永樂副教授基于對干涉主義實踐的解讀,指出代言其他政治主體自主性的話語策略實際上屬于一種更為復雜和微妙的干涉主義,提議國內外各界應加強對這種干涉主義的破解與話語策略的剖析。武漢大學人權研究院執行院長張萬洪教授聚焦疫病、人權與人類團結,提及新冠肺炎是種波及全世界的大流行病,它嚴重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秩序。此種狀態之下,人權在人們相互承認關系不斷擴大化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武漢大學法學院翟晗副研究員指出,在全球公共衛生安全受到挑戰的普遍沖擊下,國際團結真正的實現不僅取決于國際層面的共識與合作,而且根植于團結價值作為重要的公法價值在國內政治中如何被踐行。華東師范大學法學院田雷教授以張彭春對《世界人權宣言》的貢獻為例,分享了中國古典政治傳統與人權理念的內在關聯,以及對我們當今討論人權與國際團結命題的可能啟發。西北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張師偉教授指出:中國共產黨關于人權的理論思考把人類社會普遍的人權發展與人類的解放緊緊聯系在一起,并提供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普遍愿景,國際人權話語體系在全人類層面上的公共性將由此而得到充分凸顯。西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副院長朱穎教授指出,世界人權觀念的重塑和復興不是回到過去的“理想”,而是面向社會的事實,面向開放的未來;中國近年來在人權事業中取得的輝煌成績,都是在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旨下豐富“世界人權”內涵的最好見證。
常安教授總結到,只有通過國際團結,才能真正促進世界人權事業的發展、世界人民的福祉。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一百年的實踐,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人權保障歷史性飛躍的一百年,也是中國共產黨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為世界人權發展、世界人民團結探索的一百年。全世界人民必須共同呵護這些全人類的共同價值,反對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國際團結、世界人權福祉才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