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消息,由該院主辦、北京市合達律師事務所承辦的“京西法律文化講堂”啟動暨首講開講儀式在京師大廈第五會議室隆重舉行。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暨人文和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法治發展研究中心特聘教授米健以《中國文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為題,為“京西法律文化講堂”開啟首講。群賢畢至,百家爭鳴,短短四個小時,呈現出一場精妙絕倫的知識盛宴。
此次活動由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副院長袁治杰教授主持。袁治杰教授首先介紹了“京西法律文化講堂”的緣起,后基于米健教授2012年發表的《法律文化交往與文化主體意識》一文,引入了本講主題“中國文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袁治杰教授指出,就法律文化而言,地方性和普遍性之間始終是一種互動的關系。由此推之,中國文明和人類文明同樣是一種互動的關系,中國文化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有著緊密的關聯。
接下來,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柴榮教授及北京市合達律師事務所主任余塵博士為本次啟動儀式致辭。
柴榮教授首先代表法學院對重量級學者米健教授的加盟致以熱烈歡迎,并充分肯定了本講主題。柴榮教授特別指出,在建設和推動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大背景下,中西法律文化的對話十分重要,如何挖掘整理中國的傳統法文化,并與西方法律文化進行呼應,已經成為法學界非常重要的話題。
余塵主任對各位來賓的蒞臨表示感謝。余塵主任指出,現階段實務研究的火熱與法律文化研究的冷清形成了鮮明對比。法治建設如果將法律文化的研究棄置一隅,而僅僅靠實務界來推動,則不可能達到其應有的高度。法律文化在法治建設的征程中起著穩定根基的作用,作為法律人,我們應當對法律文化的研究盡一份責任。
在正式開講環節,米健教授圍繞“中國文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進行了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思想深邃的演講。米健教授帶著“什么樣的文化能伴隨中國崛起?”“我們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過程中能做些什么?”等問題,對“中國文化及其在未來世界文化中的地位”進行了闡述,同時也回答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問題。
對于中國文化及其在未來世界文化中的地位,米健教授首先談到,二十一世紀是文化的世紀,文化是“影響和支配人的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認識方法和知識構成,是一種生活態度和世界觀,是一種有推動力和制動力的知識體系和思想傳統”。隨后,米健教授詳細闡述了中國文化的五個特點及“三得三失”。
關于“如何解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問題,米健教授首先認為,人類命運共同是必然法則,它是必然發生的、不可改變的客觀規律。進一步地,米健教授分析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路徑。歷史可鑒,通過力量形成的帝國世界并不長久,基于價值觀念形成的共同體才有可能存續。正因如此,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一定要在人類社會全體成員承認或認可的前提下才能夠進行。米健教授指出,普世價值是所有文明民族的生活經驗和理性,并非有些人所認為的是西方文化特產,其本質就是全人類共同價值。中國德性文化與西方知性文化的結合,必將促成人類文明的一大躍進。
中國政法大學原副校長、證據科學研究院張保生教授評議道,中國崛起的過程須以中國文化之精髓為支撐,我們應該用人類文化的一切優秀成果來全面推進法治中國的建設。中西文化的沖突固然存在,但實際上還是存在對話的基礎,我們應該更多地探討其中的共性。此外,張保生教授還以簡明生動的事例,深入淺出地闡述了對“仁、義、禮、智、信”的獨到理解。他認為,既要發揮中國文化的長處,也要吸收域外文化的長處,這樣才能真正建立起人類利益的共同體。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王人博教授指出,中西文化從軸心時代開始就存在明顯差異。受地理環境影響,希臘孕育出了城邦文化,發祥于平原地帶的中國則產生了天下文化。天人合一、中庸、公共等概念體現了中國文化對于人與人之間相同性的強調,西方文化則更強調差異性。同時,王人博教授還指出,要想實現中國文化融入世界的目標,未來還任重而道遠。首先,中國的政治、經濟、法治文化都應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起來,不應過分強調意識形態。其次,中國文化融入世界需要敞開胸懷,虛心學習世界的先進文明。最后,我們的文化扎根于每個人的血脈,身為中國人自然應當認同中國文化。
商務印書館總編輯陳小文先生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么許多早年研究西學的學者像落葉歸根一樣越來越多地回歸到國學?”這種有趣的現象一方面體現出中國人落葉歸根的本性,另一方面可以歸因于中國文化的極大魅力,其自身就是巨大的寶庫。同時,陳小文先生指出,中國的共同價值是講統一的,而西方的普世價值是講同一的。統一是共同體,是包容的,而同一則必須同質。把一個價值觀念強加到另一個身上,是不可能的。因此,未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必然是人類共同價值,而非同一價值。
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黃風教授指出,實踐證明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是完全能夠融通的,而且這種交流是有益的。面對現在國際上的一些對立情緒,我們更應當加強彼此之間的溝通交流。黃風教授以本人與歐洲刑法學家討論死刑問題的親身經歷為例,啟發大家在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中,應盡量用其他文明所能接受的語言溝通,善用比較的方式體會不同文化的價值所在。此外,包容與交流同樣是中國法律文化的應有之義,是所有學者共同承擔的責任。
中國政法大學比較法學研究院院長、《比較法研究》主編解志勇教授對米健教授加盟北師大表示了祝賀。解志勇教授介紹了中國政法大學比較法學研究院的發展情況,他認為,比較法人才培養的真正騰飛需要假以時日才能顯現,發展階段需要不斷地反思與總結。此外,解志勇教授還就中醫藥法與祛魅談了幾點思考。
中國法律史學研究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張生教授從法制史的角度提出,要想真正成為一個偉大的、有強大生命力的國家,必須具有強大的文化內核。法制史一是要體系化地講清楚中國歷史,二是要貫通中西,三是要致于用,用文化去改進現實。
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吳宗憲教授對米健教授回歸學術,特別是來到北師大支援學科建設表示熱烈歡迎,同時也表達了與各位故交新友相會的喜悅。在“人類命運共同體”頻繁進入人們視野的情況下,吳宗憲教授期待聆聽各位專家學者的高見。
中國政法大學比較法學研究院張彤教授提出,文化有容乃大。米健教授作為法律文化的傳播者,對中國“中德法學”教育的貢獻功不可沒。張彤教授期望米健教授在自然與人、天下觀等方面繼續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中國政法大學《比較法研究》編審、副主編丁潔琳老師認為,中國文化具有發展性和包容性,如今中國也在吸納和轉化西方文化中的精髓部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對國際的重要主張,中國必然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的文化,產生中國影響。
北京大學法學院張翔教授認為,中華文化非常重要的特點在于多元與集大成,它具有極強的吸納力和同化力。以佛教與中國文化的融合為例,文化的融合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中國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交流同樣如此,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我們長遠的目標。
同濟大學法學院陳頤教授提出,米健教授所講之主題,從個人的意義上來說,是我們如何在變動不居的時代安身立命的問題。從民族的意義上來說,是中華文化在未來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以及作為中國人的文化認同。現在正是一個能夠讓我們沉淀下來,梳理不斷流逝的中華傳統,思考中華文化前途命運的好時機。
天津師范大學法學院院長郝磊教授將本次講座理解為米健教授對于自己的一個長期探索,他認為米健教授的觀點對于我國如何處理與其他國家的關系、如何看待大國崛起、如何分析我們周圍的社會現象,具有很強的啟發意義。郝磊教授以疫苗接種為反思樣本,思考怎樣能夠在尊重弘揚中國文化的基礎上,推進法治國家的建設。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法學院院長沈建峰提出,米健教授一直貫徹以人為中心的學術思想,本次講座的話題雖是文化,但最后還是歸結于人的問題,這也是所有法學問題的起點。沈建峰教授以勞動法學為例,表示勞動法同樣要區分出一種具體的人格,并對權利義務及人格發展加以研究。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高仰光副教授從“什么是經典”和“經典怎樣形成”的思考談起,提出在世界文明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中國文化能否擁有立足之地的關鍵在于,我們這一代人能不能創造經典。
南昌大學法學院副院長鄧建中教授在文化認同這一問題上提出了自己的獨特見解,他強調文化認同是整個社會的問題,但學者同時也肩負著發現問題、傳播思想、服務社會的重任。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朱曉峰副教授表示,我們要做知行合一的實踐者,要做不停的思考者。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我們可以從米健教授身上學習到他的學術觀點,感受到他對于學術思想一以貫之的嚴謹態度。
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廖明副教授認為,文化體現在人們日常的言行舉止中,一粥一飯、一字一畫皆是文化。同時,廖明教授表達了對于米健教授的崇高敬意,認為米健教授選擇了北師大,是師大和學界之幸。
此外,澳門法制研究會會長、澳門特區立法會議員陳華強博士,《中國政法大學學報》副編審陳夏紅博士,中央電視臺主任編輯李中華,西北民族大學法學院教師敏振海博士,德和衡律師事務所牟菲律師,以及來自北京市合達律師事務所的楊翼飛、劉廣宇律師和北京師范大學的數十位學子一同參加了本次活動。
最后,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柴榮教授總結道,本次講堂的內容充分體現出大格局、寬領域的特點。米健教授將中國法律文化置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大背景之下進行探討,非常好地把中西文化融合在一起。柴榮教授結合自身的法制史研究經歷,認為本次講座啟發了自己對于中國法制史和外國法制史關系的再認識。柴榮教授再次對米健教授的加盟表示熱烈歡迎,也期待今后有更多的專家學者來校交流,促進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