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華東政法大學舉辦“雷經天法治精神傳承系列活動”之人民司法理論研討會。而在5月21日晚,大型原創話劇《雷經天》在上海公演,取得空前成功。 華東政法大學黨委書記郭為祿說,雷經天是中國共產黨法治建設的創始人之一、新中國法學教育的開拓者,曾經擔任華東政法大學黨委書記、院長。同時,他也是人民司法理論的實踐者、捍衛者和概括者,研究和溯源人民司法是新時代傳承紅色法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的法是從土里長出來的”“把人民和正義舉過頭頂”……這些法治金句代表了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人民司法理論實踐的“初心和擔當”,雖經歲月滌蕩卻依舊保持著司法為民的本色。
“陜甘寧邊區的法制在中國近代法制史中占據重要地位,尤其以延安為代表的革命根據地法制傳統與中國古代法律傳統、西方法治傳統是當代中國法制的三大傳統,是當代中國法制的一個重要源頭。而在革命根據地的法律遺產中,最為核心也最為寶貴的就是人民司法的理念與實踐。因此,探討延安時期的人民司法,有助于我們追溯這一重要法律遺產的源頭。”《近代史研究》編輯部副編審胡永恒說。 陜甘寧邊區的調解制度對日后產生重要影響。中山大學法學院教授劉忠說,陜甘寧邊區的調解范圍極為寬泛,但當時認為調解并不是判決,調解即是和解,能和解即和解,不能和解則不能強迫,調解的目的是為了農民團結,少誤工、誤事。這一東方智慧延續至今。
華東政法大學功勛教授、博士生導師王立民則表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陜甘寧邊區能夠發展壯大,成為抗日戰爭的堅強堡壘,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法制建設。雷經天和他的戰友們通過公正司法來切實維護陜甘寧邊區的法制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權益,實現其應有的價值,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贊揚。雖然故人已逝,但他們司法為民的精神卻值得懷念和發揚光大。
來自華東政法大學、中山大學、南京大學、上海師范大學、西北政法大學、甘肅政法大學、天津財經大學等院校的10位法學和歷史專家參加了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