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3日下午,首屆三亞國際商事調解論壇北京會議成功召開。本次會議由中國法學會世界貿易組織法研究會和三亞國際商事調解中心共同主辦。會議貫徹學習了中央政法工作會議:“整合立法、執法、司法、法律服務等各方資源,完善國際商事糾紛解決機制和機構,加快培養復合型涉外法治人才”的精神。并以此為指導,圍繞構建多元化國際商事糾紛解決機制和機構等問題開展研究。
中國法學會副會長甘藏春出席會議并做重要講話。他指出,應深化國際商事調解制度的實施準備工作。中國作為《新加坡調解公約》的簽署國,需加強與國際商事調解相關的理論問題研究,解決《新加坡調解公約》批準后國內法和國際法的銜接問題。其次,應加強國際商事調解員和專家隊伍的建設,在注重培養本國調解員和專家的同時,采取包容態度吸收國外優秀調解員和專家。再次,應重視國際商事調解的法律性質問題,協調商事調解、商事仲裁、商事訴訟的銜接。加強國際商事調解制度的研究,推進國際商事調解制度在中國的發展。
三亞市司法局局長季端榮指出:良好的法治營商環境是人才高速自由流動的堅實保障,找準定位和方向,建立最為先進的調解規則和制度體系是三亞國際商事調解中心面臨的重大問題。他認為,本次論壇從國際化視角探討優化三亞自貿港法治營商環境,制定先進的自貿港國際商事調解規則,加快建立具有三亞特色的多元化商事爭議解決機制,對促進三亞成為開放創新的海南自貿港標桿城市十分關鍵。
清華大學教授、世界貿易組織MPIA仲裁員楊國華、中國社科院國際法所國際法室主任劉敬東、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廖詩評、司法部國際合作局法規處處長馮光、北京高文律師事務所合伙人管健、金杜律師事務所合作人陳軍,中國法學會世界貿易組織法研究會常務副秘書長呂勇、副秘書長周小康等圍繞《新加坡調解公約》、海南自貿港法草案、三亞多元化國際商事糾紛解決機制和機構的建設等問題提出具體建議。
本次會議是中國法學會世界貿易組織法研究會服務海南自貿港建設大局,參與地方政府咨政建言的重要工作之一。支持三亞國際商事調解中心全方位開展商事糾紛解決工作,將起到涉外法治試驗田的作用,結合中國的立法司法實踐,將中國經驗進行國際化,對推動中國商事調解制度的發展,對我國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具有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