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年底的博和法律論壇,與其說是刑事律師的盛會,不如說是法學學者、法官、檢察官以及律師等法律職業共同體的一期一會。
除博和的老朋友外,今年的博和法律論壇,更是邀請到了法學界的鏗鏘玫瑰、引爆“人臉識別法律隱憂”輿論的清華大學法學院勞東燕教授,刑法學界的青年翹楚、第九屆“全國十大杰出青年法學家”、 被學生封為“車神”的北京大學法學院副院長車浩教授,以及華政“老三屆”、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博士生導師姚輝教授。
北京大學法學院車浩教授進行線上分享
第十一屆博和法律論壇現場
2020年12月6日,由上海市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上海市普陀區法學會、上海博和漢商律師事務所聯合主辦的第十一屆博和法律論壇如約在黃浦江畔舉辦,本次論壇以“交叉、界分、協調——民法典時代的罪與罰”為主題,聚焦民法典時代背景下刑民關系的理論與實踐發展。
每次看著設計精彩絕倫的議程設置,作為參會者,我總好奇:為什么博和法律論壇總能吸引來法學界的頂流參會?
清華大學法學院勞東燕教授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博士生導師姚輝教授
博和漢商聯姻
上海市律師協會副會長、上海博和漢商律師事務所主任林東品
當我向林東品主任表露出這份好奇心時,旁邊的王嶸律師慢悠悠地說:“這都是基于我們東品主任的人品呀”。
王嶸律師,在上海灘律師界少年成名,辦理無數大要案,曾任上海市律師協會副會長,榮獲第三屆“東方大律師”稱號。同時,他的另一身份是上海律師辯論隊總教頭,他帶領的上海律師隊,二十余年來未嘗敗績。目前,他身任上海博和漢商律師事務所管委會主席,同時,也是上海博和漢商律師事務所的“粵語歌王”。
第十一屆博和法律論壇,對王嶸律師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因為,在此之前,他都是以客人的身份參會,而這次,是他第一次以主人的身份宴請來自全國各地的博和漢商新老朋友。
2020年11月9日,上海博和律師事務所與上海漢商律師事務所正式宣布合并。合并之后的上海博和漢商律師事務所,正式邁入百人大所行列。
中國法學會《民主與法制》周刊總編輯劉桂明
按律界金牌主持人、中國法學會《民主與法制》周刊劉桂明總編輯的話說,“這不僅是兩位上海律協副會長的情投意合、也不僅僅是兩位‘東方大律師’的惺惺相惜、更不僅僅是兩位華政校友的情深意切、而是博和文化與漢商文化的渾然一體!
儒雅、睿智、幽默、沉穩、嚴謹、平和、謙遜,是這兩位“東方大律師”身上閃爍的共性。
正如王嶸律師所主張的律師職業“真善美”標準,律師應該追求美,即應該講究儀態、風度和語言,努力給人以理性、平和的印象。是的,“歌王”做到了。
如果說仲悅所的加入,讓上海博和律師事務所開啟了規;2.0時代。那么,博和所與漢商所的強強聯合,則讓博和漢商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開啟了博和漢商規;3.0時代。
而何為博和漢商文化,我認為,有以下五點:
第十一屆博和法律論壇現場
專業守正為基
如果要在律師界評選“學者型律所”,博和漢商一定榜上有名;如果要對國內律所進行低調度排名,博和漢商一定名列前茅;而如果統計疫情之年逆勢上揚的律所,博和漢商是最好的一例。
專業高效、低調謙和、開放創新、包容共享,這是博和漢商文化的特質,是海派律師文化的精髓,也是上海城市精神“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在律師行業的投射。
從奧運之年的3位創始人、6位律師、300平方米的辦公室出發,到如今的百人律所,博和漢商整整走了十二年。
十二年間,博和漢商一直秉持著“忠于職守、恪盡厥職”的辦所理念、始終堅持“博采眾長、和合天下”的辦所宗旨為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法律服務。
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博和漢商人的內心卻始終堅守對業務、對專業的極致追求,永遠把專業放在第一位!靶园V,則其志凝。故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蒲松齡的這句話用來形容博和漢商人再合適不過。
師徒傳承為本
這種對于專業的極致追求,也體現在博和漢商的人才培養模式中。
在很多律所都在糾結要不要走公司化管理模式的時候,博和漢商卻堅定不移地選擇了傳統的傳幫帶的師徒制。林東品主任認為,“師徒制、手把手教的模式,永遠不會被行業淘汰!
在今年無訟組織的“教會徒弟,餓死師傅是律師行業繞不開的怪圈嗎?”線上沙龍中,林東品主任的得意弟子、上海博和漢商律師事務所執行主任王思維律師對師徒制的優勢進行了詳細的分享。
上海博和漢商律師事務所執行主任王思維律師
甚至在律所新人面試的時候,博和漢商的合伙人更傾向于考核面試者的價值觀,也就是王嶸律師在開頭提到的“人品”。
某種程度上來看,博和漢商對于律所新人的培養,已經不是在培養一名優秀的助理,而是在培養一個優秀的人。
目前,博和漢商已經逐漸形成了以林東品、王嶸、黃志偉等業內元老為引領,以朱宇暉、馬賽、王思維、朱海峰、謝向英、胡婧、葛蔓、熊江江、白樹彩、余子晨、張翠翠、田思遠、李冬穎、賴碧君、羅歡、朱旭望、吳向東、王凱、宋晨、薛寬、呂彪等為中堅力量,以隨魯輝、田寧寧、李瑞陽、白翔飛、李騰、謝海濤等為儲備力量,以一大批具有優秀教育背景與綜合能力的青年律師為新鮮血液的人才梯隊架構。
正如林東品所言,“一個律師團隊的品牌建設,必須要注重人才梯隊的培養,使之后繼有人!
目前,博和漢商所三分之二的青年律師都是80、90后,博和漢商合伙人除了親自帶幫教新生代外,還全面推行了“三年學習期”的團隊制下的帶教制,并以開放式培訓和內部訓練提高青年律師的專業知識和實務技能,給他們茁壯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
在很多律所都在為代際傳承問題頭禿的時候,博和漢商人已經形成了老一輩全身心關懷年輕人、下一代全身心專注打磨專業能力的“和”文化。
這一點,從胡婧律師“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以及博和法律論壇現場都可以切身感受到。
線上線下結合
不同于往屆論壇的是,新冠疫情這只“黑天鵝”將很多同行擋在了靜安洲際酒店的門外,但也正是因為疫情,更多的同行參與到了論壇中。
本屆博和法律論壇首次采用了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形式,雖然現場規?刂圃150人以內,線上觀看人數卻達到了一萬余人。正如丘吉爾所言,“不浪費任何一場危機,危機之下,更應當逆流而上”?梢,危機之中,也潛藏著更大的機遇。
也許,這也正是博和漢商能夠在行業整體低迷的大環境下,能夠逆勢成長的秘訣所在——在危機中尋找機遇。(也正因此,2020年“桂客年會”特地為博和漢商律師事務所頒發了“年度律所成長獎”。上海博和漢商律師事務所管委會成員謝向英律師到現場領獎并進行主題發言。)
這種新穎的模式,也讓很多參會嘉賓收獲了自己的B站首秀。讓更多的法律人在云端,聆聽到了智者的思想。
其實,這并不是博和漢商在云端的第一次探索。早在疫情期間,博和漢商就推出了博和云學院之“刑辯新勢代”系列微論壇、刑事法學者評析熱點的“刑事法學名家巡禮”等系列活動,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實現了穿越時空的行業交流。
規模品牌并重
仲悅、漢商的加入,也讓博和漢商認識到了規;闹匾。從最初的刑事精品所、到后來的刑事法律服務、企業法律服務、行政法律服務三大拳頭并舉,再到目前的綜合大所,博和漢商已經形成了16個業務部門,基本實現法律服務大類全覆蓋的律所內部格局。
而最為可貴的一點是,這16個業務部門并不承擔創收考核的壓力,而只需要承擔業務研究和業務培養的職能就好。那么,律所要發展,創收的壓力去哪里了呢?答案是:高伙團隊。
我粗淺揣測,這樣做的好處有兩點:第一、可以讓青年律師心無旁騖地專研案件本身;第二、可以促進不同領域律師之間在業務理論與實踐中不斷交流感悟、切磋技能,實現所內各領域專業律師的整體能力提升。
同時,這也意味著,可以將刑事團隊的優秀經驗向其他專業團隊分享。那么,是否也可以將博和漢商的優秀經驗向其它地區分享呢?正當我產生這個疑問時,上海博和漢商所刑事業務四部主任胡婧律師解答了我對于博和漢商規;暮闷。
規模化與品牌,總是繞不開的兩個行業話題。過去,博和漢商人認為,“專業、案件就是我們最好的品牌!泵恳粋案件,就是律師最好的廣告。
然而,傳統中“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已經過去,在互聯網信息化時代,每個個體都生活在了“信息繭房”之中,“酒香也怕巷子深”。認識到這一點后,博和漢商選擇了“有質量的規模化”道路。翻譯過來就是:做強是根本,做大是路徑。
目前,博和漢商已經形成了“博和法律論壇、博和漢商判例研討會、博和漢商講壇”三位一體的博和三大王牌活動。
同時,為了適應新媒體時代的發展,博和漢商已經形成了包括博和漢商官方網站、博和漢商律師事務所官方公眾號、博和刑事微信公眾號、每周刑事資訊要覽微信公眾平臺在內的新媒體矩陣,以向更多的律界同仁傳經送寶、與更多的律界同道交流心得、思想碰撞。
專業學術前瞻
從2008年建所到現在,十二年間,博和漢商持續舉辦十一屆博和法律論壇,始終聚焦刑事法領域。
從第一屆的“平安世博 預防犯罪——涉黑犯罪問題理論研討會”;第二屆的“交流 合作 創新 發展”論壇;第三屆的“信念 責任 創新 發展”論壇;第四屆的“企業刑事法律風險防控暨《企業常見刑事法律風險防控操作指引》首發式”;第五屆的“改革 機遇 使命——司法改革與刑事辯護”論壇;第六屆的“理解 適用 提升——《刑法修正案(九)》的理論動向與實踐探索”論壇;第七屆的“探索 創新 運用——大數據時代的刑法理論與實踐”論壇;第八屆的“理念 制度 實踐——97《刑法》頒行二十年回顧與展望”高峰論壇;第九屆的“反思 規范 促進——優化營商環境與刑事司法保障”高峰論壇;第十屆的“立場 沖突 共建——全球化背景下的刑事司法與律師參與”高峰論壇,到今年的“交叉 界分 協調——民法典時代的罪與罰”高峰論壇。十二年間十一屆論壇,為國內上萬名刑辯律師、刑事同仁不斷搭臺,編導了一出出精彩的刑辯大戲。
綜合以上議題,我們可以看出博和法律論壇的三大特性,即專業性、學術性、前瞻性。
每一次的議題,都是當年刑辯領域的重大課題,也是刑事立法歷史的見證。
同樣,每一次的議題設置,都是在合伙人不斷的觀點碰撞中閃耀出的火花。
刑事辯護,本來就是一種爭論與說服的藝術。
而在這一次次的爭論中,定位越辯越明,議題越辯越精彩,體現出的,正是博和漢商作為一家“學者型律所”對待學術的審慎態度。而被說服后“妥協”的過程,也體現出了博和漢商的“和”文化。畢竟,章程中有約定,管委會成員之間互為“AB面”,就是要互幫互助嘛。
關于本次論壇的詳細報道,可參考律新社《線下線上同步直播約萬人“圍觀”!第十一屆博和法律論壇干貨滿滿》一文。
而更為詳細的報道,還請關注《民主與法制》周刊封面聚焦的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