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由《法學》編輯部、上海市社科聯《學術月刊》編輯部共同主辦的“法學期刊建設與中國法治創新發展”學術研討會在長寧校區交誼樓圓桌會議室舉行,校黨委書記郭為祿,校黨委副書記、校長葉青參加會議。
郭為祿強調,在新中國成立71周年及法治現代化背景下,應當高度重視法學理論建設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意識形態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法學期刊是法學意識形態的主陣地和主戰場,法學期刊的建設和發展應當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牢把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以主旋律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法學期刊是一個學術平臺,應當通過這個平臺匯聚中國法學界最重要的一些思想,實現中國法治最重要的探索;法學雜志是一個人才寶庫,應當通過這個平臺進行人才培養,特別鼓勵青年學者、青年教師實現更高的學術志趣、學術追求。
葉青強調,法學期刊的創新發展對中國法學理論、法治實踐來講具有一定指導作用。法學期刊擔負著中國法治發展的時代使命,為執政黨提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提供智力支撐。此外,法學期刊建設也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學術話語及中國法治實踐提供理論資源。為了偉大的民族事業,法律人、法學期刊人都應作出自己的貢獻。
《法商研究》主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副校長姚莉教授代表與會嘉賓講話。姚莉教授認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推動全面依法治國實踐深入發展,也極大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創新。在此背景下,法學研究從多維度開展。其中,法學期刊更是充當著重要角色,在這個前提下不斷進行自我建設和自我完善。
上海市法學會專職副會長、《東方法學》主編施偉東代表上海市法學會講話。施會長指出,隨著時代發展和變化,學術生產者的結構在慢慢發生變化,研究重點也發生變化,生產方式、后續學術成果輸出或者傳播也都發生變化,因此有必要思考下一步發展方略。
會議共分為三個議題。上午議題為“法學期刊的時代使命”,由何勤華教授主持,李樹民主任、謝海定副主編、白岫云編審、徐瀾波主編、吳巖主編、蔣安杰主任依次發言。
李樹民主任認為,編輯人員應當注意以下幾點:尊重每一位作者的稿件,保留編輯個體偏好,生產出好的法學公共產品;在法學公共性中尋找問題意識;完善編輯要素,做好編輯工作;保持對外審專家的尊重;保持編輯本人對編輯問題前沿性的認知與評價;認真撰寫審讀報告。謝海定副主編認為,法學期刊的時代使命應當圍繞“法治學術平臺”這個核心展開。具體而言,主要有三個關鍵詞:一為“法治”,要堅持法治方向;二為“學術”,要從學術角度對法律實務進行關注;三為“平臺”,法學期刊是法律人的期刊,是法律人的交流溝通的平臺。白岫云編審主要就法學期刊的引領與規范作用問題展開論述。她認為,學術期刊可以積極引領學術研究,注意學術研究的規范化問題,鼓勵學術思想創新。徐瀾波主編認為,法學期刊的使命,一是關注現實問題;二是分析現實問題和現象背后的規律,這是辦好法學期刊的保證。吳巖主編認為,法學期刊的使命主要包括以下幾點:一是繁榮法學,二是引領學術,三是培養新人,四是推進法治,五是服務現實。蔣安杰主任認為,法學期刊的使命是在世界大變局下,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偉大目標。實現法學期刊的政治性、思想性、學術性、交叉性、獨特性和引領性的有機融合、有機統一,是實現法學期刊時代使命的有效途徑。
下午議題一為“法學期刊的創新與發展”,由王申教授主持,施偉東主編、丁潔琳副主編、支振鋒副主編、劉柱彬副主編、王博編審依次發言。施偉東主編認為,法學期刊的發展應當注意以下三點:發現、培養法學新人,注重培養青年作者團隊;打造法學期刊傳播生態,加強廣泛合作;講好中國法治故事,兼收并蓄,基于中國法治實踐、社會現實、法治文化,將符合人民需求的制度設計落實到社會實踐中。丁潔琳副主編認為,法學期刊的創新發展要注意以下幾點:既要立足于本土國情,也要立足于世界環境,堅持開放性、包容性,實現期刊創新的可持續發展;關注科技發展對法學的影響;處理好基礎研究與熱點問題研究的關系;第四,處理好名家稿件和明星作者的稿件,重視年輕人的培養和成長,履行相應的社會責任。支振鋒副主編指出了理論范式創新的四個變化:從學院化到前沿化;從重議題化到重問題化;從學科化到交叉化,或者融合化;從國內化到國際化。劉柱彬副主編認為,法學期刊的發展與當前評價體系及相關制度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影響因子的評價體系引發了一些弊端;內外稿設計存在比例問題;查重軟件產生負面影響;外審權力過大。王博編審認為,綜合性文摘承擔了跨學科交流的使命,因此應當更具包容性;人文和社科并非壁壘森嚴,期刊在選文時應讓各類學術偏好的作者都能夠有所展現,從而體現更多包容度。
下午議題二為“《法學》的國際化及其路徑”,由姚莉副校長主持,趙萬一主編、楊建軍主編、尤陳俊副主編、李強編審、王鑫編審依次發言。趙萬一主編認為,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化建設應當處理好國內學術規范與國外學術規范,學術標準和國家文化輸出,綜合性、復合性知識與單一性知識,國際法和國內法四對關系。楊建軍主編認為,中國法治創新對法學期刊提出了六點要求:中國的法治方案對法治發展提出了新模式。科技創新轉換了法學研究的話語場境,引發了法律價值選擇的重大疑難問題。改革開放需要中國法學做出更多的積極回應。社會多元發展需要法學交叉研究。執法司法事件需要法學學術研究。科技發展需要法學創新。尤陳俊副主編認為,法學是一種地方性知識,法學獨特學科屬性導致了法學期刊國際化存在一定難度。李強編審認為,法學期刊國際化建設應當在兩個方面著力:一個是“引進來”,提高發文當中外文作者比例,以及在期刊具體運營方面引入一些國際因素;另一個是“走出去”,提高中國法學學術在國際地位,在國際上取得一定話語權。王鑫編審認為,法學學術評價應當保持開放性,保持開放性心態去容納綜合刊,防止法學刊物“內循環”;完善期刊評價指標,提高具有生命價值的文章產量。
研討會閉幕式由《學術月刊》總編姜佑福教授總結。姜佑福認為,法學期刊建設應當同法治現代化背景相結合,并注重作者培養。法學期刊國際化建設應當是中國術語下的國際化。
《法學》編輯部副主編于改之教授主持對法學期刊各位嘉賓的大力支持,對各位師生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感謝。
本次研討會對“法學期刊建設與中國法治創新發展”這一重大問題作了有益探討,國內資深編審專家的真知灼見對推動法學期刊建設與發展轉型升級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主任李樹民、《法學研究》副主編謝海定、《中國法學》編審白岫云、《法商研究》主編姚莉、《政治與法律》主編徐瀾波、《現代法學》主編趙萬一、《法律科學》主編楊建軍、《東方法學》主編施偉東、《法學論壇》主編吳巖、《法治日報》理論部主任蔣安杰、《比較法研究》副主編丁潔琳、《環球法律評論》副主編支振鋒、《法學評論》副主編劉柱彬、《法學家》副主編尤陳俊、《法學研究》編審李強、《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編審王博、《學術月刊》總編姜佑福、《學術月刊》編審王鑫、原《法學》主編何勤華、《法學》副主編于改之,以及《法學》編輯部的全體成員等參加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