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由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和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院主辦的《法治政府藍皮書:中國法治政府發展報告(2019)》發布會,通過騰訊會議在線上成功舉辦。來自北京市社科聯、社科規劃辦、社科文獻出版社、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湖南大學、華東政法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南京財經大學等機構和高等院校的多位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
《法治政府藍皮書:中國法治政府發展報告(2019)》發布會開幕式由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院院長、法治政府研究基地主任、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秘書長王敬波教授主持。中國政法大學校長、法治政府研究基地首席專家、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會長馬懷德,北京市社科聯黨組成員、副主席、北京市社科規劃辦副主任榮大力,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集刊分社總編輯劉驍軍分別致辭。
馬懷德教授指出,法治政府發展報告真實客觀地記錄了中國法治政府的歷程,總結了法治政府的寶貴經驗,在法治政府建設過程中發揮了很好的指導、推動作用。2019年度的法治政府發展報告具有以下四方面特點:理論結合實際;概括最新成果和前沿問題;注重地方經驗基層治理經驗的總結;法治政府建設的主題不變,重點突出。
榮大力首先對報告的發布表示祝賀,接著從國家戰略層面闡述了該報告發布的重要意義,肯定了法治政府研究基地的智庫作用。他認為,法治政府研究基地著眼于解決當前我國法治政府建設中的重大理論和現實難題,圍繞行政法治理論和實踐開展廣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法治政府研究基地推出的《中國法治政府發展報告》《中國法治政府評估報告》兩套系列藍皮書已經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力,成為領域內的權威智庫報告。
劉驍軍同樣肯定了法治政府研究基地在推動法治政府建設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績。作為黨和國家法治政府建設的重要智庫,法治政府研究團隊開展的法治政府發展調研、法治政府評估以客觀數據展現了中國法治政府建設的巨大成就,敏銳把握到我國當前法治政府建設的發展趨勢、熱點難點,通過書中的專家建議為我國各部門、各地區法治政府實踐指引了方向,提供了可復制的體制機制以及具體舉措方面的模板。
王敬波教授報告了《法治政府藍皮書:中國法治政府發展報告(2019)》的總報告部分。由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院、中國行政法學研究會組織編寫,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法治政府藍皮書:中國法治政府發展報告(2019)》的總報告以“法治政府建設邁向新征程”為題,系統回顧了2019年法治政府建設的整體情況和取得的進展,總結了十九屆四中全會對法治政府建設提出的更高的要求。面對新的歷史征程,法治政府的建設將會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如何進一步提升法治政府建設的實質效果,將形式法治向實質法治進一步向前推進,是未來法治政府建設當中的重中之重,需要進一步發揮法治政府建設對法治社會的引領作用,為實現法治中國的戰略目標貢獻力量。
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院副院長趙鵬教授主持了發布會的報告研討環節第一單元。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成協中教授就《優化營商環境法治保障的評估與完善》進行了報告。他介紹,從形式上看,我國優化營商環境的相關立法呈現出從地方立法到中央立法、從分散立法到統一立法、以立法引領改革的體系特征;從內容上看,相關立法主要從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提供高效便民的政務服務、加強公平公正的監管執法三個方面做出規范。相關立法具有明顯的積極意義,但所設定的行為規范與責任規范還存在一定的合法性風險和有待檢討之處。為加強優化營商環境的法治保障,需以統一和合法為核心完善營商環境立法體系,以輔助性原則為基礎確立起政府與市場的適當邊界,以行政職責類型化調和政府多重角色,以政務誠信為引領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孔祥穩助理教授就《信用監管的歷史沿革與合法性控制》進行了報告。目前我國正在逐步形成一套系統的信用監管機制。這一機制以市場主體的統一信用信息記錄為基礎,以事前的“告知-承諾”制、事中的差異化監管、事后的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制度為具體部署,依托信用信息展開監管活動,在彌補行政執法資源不足、強化法律規則的實施效果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為了充分回應所面對的合法性問題,首先,信用信息的記錄應當更為審慎。其次,在事前準入階段,“告知-承諾”制需要與《行政許可法》對接。再次,在事中監管上,差異化監管的差異性需要具有正當理由。最后,在事后的獎勵和懲戒上,應當以審慎態度對待失信聯合懲戒制度。
法治政府研究院《行政法學研究》李程編輯就《<行政法學研究>等法學類核心期刊學術熱點分析》進行了報告。她介紹了《行政法學研究》2017年——2018年刊發文章情況、2019年《行政法學研究》接收投稿與刊發文章情況和其他法學類核心期刊2017年至2019年刊發行政法學類文章情況。經過對上述情況的梳理研究,她指出,行政法學學術研究在發展研究中呈現出以下特點:始終以行政訴訟和行政法學基本原理為基本的研究陣地;始終關注現實世界的熱點問題,保持及時的回應和有效的關切;從具有高影響力的行政法學文章的研究主題來看,行政法學的研究體系和研究視野正處于拓寬和豐富之中。
湖南大學法學院展鵬賀副教授就《行政活動方式的自動化趨向及其法律問題》進行了報告。我國近年來尤其重視相關新技術手段在行政管理和服務活動中的應用,國家層面先后出臺了一系列規范性文件。自動化的行為模式在越來越多的公共行政領域得到了肯定和鼓勵。對于行政活動方式的自動化趨勢,目前還有如下五點法律問題有待進一步解決:一是大數據基礎上行政活動自動化實施的主體問題,二是行政機關利用大數據過程中結論的合理性問題,三是算法的缺陷與規制問題,四是人工智能判斷和決策應用于行政決定的問題,五是行政活動方式自動化趨勢下正當程序機制的實現問題。
北京外國語大學法學院李帥講師就《數字金融時代監管科技的法治化路徑》進行了報告。社會的數字化發展使科技創新迎來爆發式增長,新興金融科技企業利用以“數字”為核心的技術為消費者提供服務,開啟了金融科技新革命。在共享金融領域,區塊鏈應用場景、智能投顧服務及大數據風控模式的構建和推廣,正在影響投資主體、經營主體、經紀主體以及監管主體間的關系。這種相互關系的變化會在金融交易過程中演繹并傳遞,從而發生法律效果,形成不同于傳統形態的新型金融法律關系。如何在法律原則與法律規則的范圍內應用金融科技,如何合理預測并防范金融科技可能誘發的風險,如何借鑒境外市場對金融科技的監管和規制經驗,將成為新時期監管活動法治化的題中之意。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石河子大學政法學院院長(掛職)、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副會長湛中樂,華東政法大學教授、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副秘書長章志遠對上述報告分別作了點評。
湛中樂教授肯定了報告做的資料搜集和提煉概括,在此基礎上總結了行政法學研究需要注意的一些重點:其一,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之間的關系、法律與政策的關系對行政法的理論會帶來一些沖擊和挑戰,這些都是學術界關注的重要問題;其二,行政法學界可以看到行政法學領域的國家法律仍然有可改善和提升的空間,如行政復議法、行政程序法等;其三,行政執法領域里面的行政活動方式產生了巨大的改變,學界近年來正在重視監管方式的改變;其四,行政救濟體系如何能夠跟以后的憲法救濟掛鉤。
章志遠教授認為,第一單元的報告都體現了三個共性:都是屬于行政法治的前沿問題,研究體系服務都有一定時政色彩,在學術立場上都堅持了價值判斷。行政法學研究要關注依法行政與以文件行政的關系,要勇于回應,提出理論應對方案。同時,要融會貫通,在傳統行政法和新進的政府監管的前沿間鋪設橋梁。針對李程博士關于《行政法學研究》的報告,章志遠教授還總結了《行政法學研究》這本雜志的三重功能:引領當代中國的行政法學、推動法治政府的建設和培養行政法學的人才。
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院郝倩副教授主持了發布會的報告研討環節第二單元。
南京財經大學法學院王樹良講師就《城市環境治理行政法治發展報告》進行了報告。當前,我國城市環境治理目標具體表現為進一步提高城市空氣質量、解決城市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問題、提升市容市貌。為此,各地政府正在通過加強地方立法和完善執法等方式,努力應對當前城市環境問題。2019年,我國城市環境治理行政法治呈現出整體穩定發展,個別領域有較大突破的特征。王樹良針對我國當前的城市環境問題,分別梳理了其立法現狀、全國各城市實踐現狀的制度建設以及取得的成績效果,針對目前的立法現狀及實踐中遇到的新形勢新要求,展望了未來的發展動態。
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院劉藝教授就《我國檢察公益訴訟制度的新發展與新挑戰——基于2017年-2019年數據的理論反思》進行了報告。我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是一項獨具中國特色的司法機制。在全面實施之后兩年半的時間內,檢察公益訴訟制度呈現出不同于試點時期的新的發展態勢。這些發展態勢的內因是檢察機關組織機構改革帶來的辦案能力的提升;外因是黨委和人大增強了對檢察公益訴訟的支持力度,化解了制度運行中的部分障礙。但檢察公益訴訟制度的進一步完善,未來還需從內、外、廣、深四個維度推動檢察公益訴訟制度完善:促進公益訴訟檢察與三大檢察內部融合;建立公益訴訟檢察與法治政府的耦合;探索拓展受案范圍;建構符合需要的訴訟機制等。
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院曹鎏副教授就《行政復議發展年度報告(2019)》進行了報告!缎姓䦶妥h法》實施二十一年以來,行政復議在行政爭議多元糾紛化解體系中發揮了日益突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對比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的大數據,兩項制度無論在案件受理量、糾錯率等方面,區分度越來越小,訴訟對復議結果認可度較高。兩者都在良性發展,在具體案件分布領域和涉及行為類型,差異明顯,各有側重。目前,行政復議體制改革已經全面鋪開,復議法修改要反映改革成果,并尊重行政復議行政司法屬性定位,制度設計要助力于行政復議實質性化解行政爭議優勢的發揮,并注重有效彌補行政復議自身缺陷和不足。充分實現化解行政爭議主渠道為目標是復議法實現良法善治的必由之路。
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院師資博士后王春蕾就《北京市行政法治的發展(2019)》進行了報告。2019年北京市行政法治的發展,充分體現了首都特色與發展戰略,在鼓勵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實現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持多元主體共享共治、注重京津冀區域法治協同發展等多個方面具有全國性的引領與示范作用。但仍然存在有待改進的問題,建議從以下三個方面著力改進:一是緊密結合工作職能,分類別、分梯次加強法治培訓與學習力度,切實增強法治教育實效。二是全面推進數字化精準治理,聚焦治理中“真問題”,著力提升治理針對性并對治理實效進行動態評估。三是加大行政執法“三項制度”落實力度,重視制度落實的協調、監督、檢查和指導,進一步創新和改進行政執法方式,強化執法為民理念,積極推進柔性執法,加大行政執法的效能建設。
中國政法大學科研處副處長王青斌教授就《北京市規劃行政法治建設回顧與展望》進行了報告。近年來北京市規劃行政法治建設工作取得了顯著成就,但依舊面臨一些問題,有必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著力清除規劃行政法治建設道路上的種種障礙,推動北京市規劃行政良性發展:一是堅決遏制違法建設,兼顧合法性與效率性。違法建設拆除工作必須兼顧合法與高效,加快修訂《北京市禁止違法建設若干規定》,充分發揮投訴舉報制度的作用,擴大違法建設信息來源。二是全面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推進法治規劃建設。強化信息公開工作,全面實現管理信息化,實現信訪法治化,完善監督考核體系。三是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打造服務型政府。一方面,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為公眾提供最大限度的便利;另一方面,全面落實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
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院張莉教授就《“條塊協同”破解基層執法難題——北京市平谷區“吹哨報到”三協同執法機制研究報告》進行了報告。以屢禁不止的砂石盜采為起點,北京市平谷區政府自2017年起探索出三協同執法機制,通過整合資源、建立制度和過程控制,為形成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的行政執法體制做了有益的鋪墊。目前需要完善行政組織法,修改《行政處罰法》《行政強制法》等法律,讓行政職權在街鄉鎮一級實現“化學融合”,真正實現綜合執法。當然,不是所有的區縣級執法事項都要下沉到基層,可以因地制宜地做些類型化處理。未來的基層執法可以在“治理”理念指引下,進一步加強公共主體與私人主體的溝通,拓展公眾參與渠道,完善社會監督,使其與考評問責等行政系統內部監督相結合,形成“官民共治”的社會治理新局面。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副會長莫于川,首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李昕教授對上述報告分別作了點評。
莫于川教授首先祝賀了法治政府發展報告藍皮書的出版,祝愿它能夠穩健前行,不斷為中國特色法治政府和政府治理現代化做出新貢獻,并就第二單元的前三篇報告進行評議。他認為這三篇報告從專門領域法治和監督救濟法治的角度切入,注重覆蓋面、差異性、定量化,極具參考價值。王樹良博士圍繞典型問題,剖析城市環境治理的若干具體目標表現,在此基礎上提出一系列對策建議。劉藝教授以兩年多的實證數據為基礎,對修法后檢察公益訴訟司法實踐在案件數量、辦案中心、案件范圍等方面做了定量分析,通過內外集合、理論實踐結合的方式,對檢察公益訴訟發生變化的成因做了深入探討,還特別從四個維度提出了推動、完善檢察公益訴訟制度的系列建議。曹鎏副教授應用了大數據分析探討我國行政復議發展的成效和面臨的困境,努力打造行政爭議解決的主渠道。
李昕教授認為,第二單元的后三篇報告既立足于北京的法治需求,又采取了多元化視角,既有對于現實的這種需求的概括,也有基于需求的制度回應。三篇報告分屬于不同的領域,但都共同回應了目前首都法治建設中間三個核心問題,即首都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首都戰略發展的定位和北京作為一個超大城市,在治理的過程中間所面臨的一些難題。
最后,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名譽會長應松年教授對此次發布會進行總結,并對北京市社科聯、社科規劃辦,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等為該報告提供幫助和支持的單位和個人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