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0日,由廣州大學法學院主辦的“新文科建設與法學學科評估體系的新發展”研討會以線上會議的方式召開。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中共中央黨校、中央民族大學、天津大學、南開大學、浙江大學、浙江工商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山東大學、大連海事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復旦大學、上海財經大學、華東政法大學、吉林大學、遼寧大學、四川大學、西北政法大學、廣西大學、廈門大學、武漢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湖南大學、湘潭大學、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東財經大學、廣州大學等高校的40余位法學校長、院長齊聚一堂,圍繞著“立德樹人與課程思政”“法學學科與社會服務”“法學研究中的中國問題”“法學研究與人才培養中的國際化視野”四個主題展開了為期一天的討論。
會議的開幕式由廣州大學法學院院長張澤濤教授主持,廣州大學校長魏明海教授致辭。
會議第一單元的主題為“立德樹人與課程思政”,由湘潭大學副校長廖永安教授和吉林大學蔡立東副校長共同主持。中國人民大學常委副校長王利明教授認為法學學科要注重方法的創新特別是要擁抱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方法,法學學科發展要和其他社會學科甚至自然科學進行融合、形成良性的互動甚至互補關系,同時以《民法典》為例進行了深入分析;華東政法大學校長葉青教授談到了政法院校如何進行立德樹人與課程思政,提出要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這個底色、優化課程體系、法學教育要立足于實踐發展等三個方面內容需要堅持;西北政法大學校長楊宗科教授認為要重點把握法學學科與法學教育政治性比較強、天然帶有課程思政的特點,落實立德樹人的任務,抓緊抓實課程思政建設,在每一門課程、每一個教學環節中都要體現出法學教育的公平性、正義性等;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時建中教授認為課程思政建設既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也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并且同時闡述了立德樹人、課程思政與新文科、新法學的關系;遼寧大學副校長楊松教授認為新文科建設的概念內涵與實踐進路還不夠清晰,還屬于理論探索階段,同時也提出了如何從新文科建設的背景下建設新法學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王軼教授從抗日戰爭時期的一個小故事切入課程思政,并重點談到了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如何在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主題發言結束后,北京大學法學院院長潘劍鋒教授、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申衛星教授分別做了點評。
會議第二單元的主題為“法學學科與社會服務”,由四川大學法學院院長左衛民教授和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院長汪海燕教授共同主持。東南大學法學院院長劉艷紅教授介紹了東南大學法學學科如何進行社會服務,特別是與東南大學的工科深度融合進行交叉,加強九大智庫建設,并由此促進人才培養;中共中央黨校政治和法律教研部副主任封麗霞教授介紹了中共中央黨校在法學教育、智庫建設方面不同于一般法學院的特色;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院長周江洪教授結合浙江大學的做法,談到如何從習總書記提出關于“兩個大局”重大戰略判斷來看大學的格局,并由此進一步思考法學學科如何進行社會服務;中國海洋大學法學院院長桑本謙教授提出要注意社會服務的特定語境,并從社科法學的視角對社會服務進行了法教義學式的定義;南京大學法學院院長葉金強教授介紹了南京大學法學院社會服務的相關事例,重點談到了法律援助中心學生20年成功經驗;中國海洋大學前校長助理、浙江工商大學法學院徐祥民教授談到了環境保護法學學科在新文科建設中的地位以及如何服務社會,同時也提出了法學學科評估體系中應當重視環境保護法學學科;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石靜霞教授主要談論了法學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中的國際化視野,特別是提出要注意涉外高端法治人才的新要求、新背景與新問題。隨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院長龍衛球教授、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助理鄭少華教授進行了評議。
會議第三單元的主題為“法學研究中的中國問題”,由廈門大學法學院院長宋方青教授與山東大學法學院院長周長軍教授共同主持。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副校長姚莉教授做了“立足實踐、補足短板,加快建設與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的發言;北京大學法學院張守文教授提出要關注具有普遍意義的中國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發展問題,要建立發展法學并加強其學科建設;武漢大學法學院院長馮果教授則從什么是中國問題、法學研究為什么要關注中國問題、在新文科建設中怎么研究中國問題三個方面談了自己的看法;復旦大學法學院院長王志強教授在談論如何切入和研究中國問題是要堅持三個面向:面向域外世界、面向外部學科、面向社會實踐;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院長尹飛教授主要談到了財經類高校如何研究中國問題;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副院長馮輝教授從貿大法學院的經驗,從學科、師資、人才培養三個方面談了加強中國問題研究的導向對于新文科建設、學科評估的新認識;湖南大學法學院院長屈茂輝教授提出要全面認識中國問題,要注重法律現象的研究特別是重視“行動中的法”,創新研究方法特別是重視定量方法,在學科建設中也要注意與其他學科如統計學的融合;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院長韓軼教授認為法學研究中的中國理論必須要走到實踐中去才有強大的生命力,才能真正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法學院院長陳云良教授重點談到了經濟法學中的中國問題。隨后,天津大學法學院院長孫佑海教授、南開大學法學院院長付士誠教授分別進行了評議。
會議第四單元的主題為“法學研究與人才培養中的國際化視野”,由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院長孔慶江教授、清華大學法學院王振民教授共同主持。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院長汪習根教授、吉林大學法學院院長何志鵬教授、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法學院院長李玉華教授、暨南大學法學院院長朱義坤教授、大連海事大學法學院院長初北平教授、中山大學法學院院長黃瑤教授、廣東財經大學副校長杜承銘教授、廣西大學法學院院長蔣超教授分別結合各自學校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加強國際法律教學與研究、普通法教育、涉外法治人才包括涉港澳臺法治人才培養、僑胞的法律地位研究等方面的經驗做法等做了發言。隨后,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院長蔣悟真教授進行了點評。
與會專家經過一天的研討,對新文科建設背景下法學學科建設包括法學教育、服務社會與法學研究等方面的新需求形成了重要共識:學科建設要立足于推進以中國話語體系主導,注重中國問題的研究;要把純法學學科轉向法學與其他社會科學甚至自然科學的交叉學科,重視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知識與方法的運用;要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加強人才培養中的國際化視野。這對于我國新文科建設背景下推進新法學學科建設將產生極為重大和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