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0日下午3時,由武漢大學法學院主辦的武漢大學民法典大講壇第五講隆重舉行。民法典迎來了中國法治新時代,為促進民法典的宣傳普及,武漢大學法學院決定在2020年6月7日至30日線上線下同時開展系列公益講座,邀請十余位法學大家齊聚珞珈,全方位解讀民法典。
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教授、中國法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法學教育研究會副會長申衛星教授進行了第五講,主題為“打開中國民法典的正確方式”。本次講座由武漢大學法學院院長馮果教授主持,武漢大學法學院眾多師生以及海內外司法實務工作者參與了本次講座。
馮果院長向大家介紹了申衛星教授在民商法領域的學術成就,表示申衛星教授具有深厚的民商法功底,關注民法典對現代問題的回應,對新型法律問題具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申衛星教授對武漢大學法學院的邀請表示感謝,圍繞“打開中國民法典的正確方式”這一主題,從民法典的歷史由來、民法典的社會功能和民法典的打開方式三個方面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
首先,申衛星教授介紹了民法典的歷史由來。我國古代一直以來都有“重刑輕民”的法制傳統,“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和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造成了民法傳統的缺失。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曾多次嘗試起草民法典,但均以失敗告終,1986頒布的《民法通則》作為權利的宣言書為民法典的編纂奠定了基礎。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和政治上的高度重視為民法典的誕生打下了良好的經濟基礎和政治基礎。
其次,申衛星教授從四個方面闡述了民法典的社會功能。第一,民法典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市場經濟即法治經濟,民法和市場經濟相輔相成,民法的主體制度規范了市場經濟的秩序和市場準入制度,民法的物權制度規范了產權,促進物盡其用,民法的債權制度規范了交易行為,有利于貨暢其流。第二,民法典是人的發展法。民法中的禁止濫用權利和公序良俗原則是隨著人的發展而產生的,人們通過行使權利磨練自己的品性。第三,民法典是社會進步法。一個國家的進化程度越高,其民法越多,民法典作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是社會進步的產物。第四,民法典是法治國家的法。民法作為私法,弘揚的是平等意識、權利意識與契約嚴守意識,民法典為完善治理體系、提高治理水平、建設法治國家奠定了基礎。
最后,申衛星教授重點闡述了正確打開中國民法典的三個維度。第一,民法典以人為本。德國民法典循著人的成長軌跡而設,分為總則、債權、物權、親屬、繼承五編,而中國民法典則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循著人性的需求而設,分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七編。民法典對人的終極關懷超越了生死,不同于生物學上的人,民法中的人必須具備自然人的權利能力(第13條),胎兒利益的保護(第16條第1句)突破了“生”,死者人格利益的保護(第185、994條)則超越了“死”。民法典中的人格權編適應了現代科技包括生命科技(如器官捐獻、基因檢測治療)與信息科技(如大數據、人工智能)的發展趨勢,體現了對人的終極關懷。第二,民法典以權利為綱。以“權利”作為綱領性概念,民法典呈現出“1+(5+1)”的模式,第一個“1”指總則,總則第五章“民事權利”是對各分編的統領,“5”是指5個以權利為客體的分編,具體包括以財產權為客體的物權編和合同編,以人身權為客體的人格權編和婚姻家庭編,以及客體為以人身權為基礎的財產權的繼承編,最后一個“1”是指以權利保護為主要內容的侵權責任編。民法典對隱私、信息和數據的保護進行了初步的規定,將隱私作為人格權進行保護(第1032、1033條),信息作為人格法益進行保護(第111、1034-1039條),數據則作為財產權進行保護(第127條)。第三,民法典具有雙重體系。民法典的編纂并非對各個民事單行法的簡單整合,而是對民法的編訂纂修,并形成融貫民法的雙重體系。民法典的雙重體系包括外在體系與內在體系,前者包括基礎概念、具體規范、整體制度及其相互關系,后者則包括基本原則、底層價值、根本理念及其相互關系。外在體系又分為顯性體系與隱含體系,債法和動產擔保屬于民法典中典型的隱含體系:顯性體系中沒有將債法作為單獨的一編,但在隱含體系中,債法是合同編和侵權責任編的統領(第118、468條);擔保合同的范圍可以擴張至非典型動產擔保合同,如所有權保留合同、融資租賃合同(第388條第1款第2句、第414條、第641條第2款、第745條)。民法典的內在體系中,意思自治原則是其核心與靈魂。意思自治原則貫穿民法典的始終,具體體現在總則中的營業自由、物權編中的所有權自由、合同編中的合同自由、人格權編中的人格權行使自由、婚姻家庭編的婚姻自由、繼承編的遺囑自由以及侵權責任編的自由與安全的平衡。民法典完善了格式合同訂入規則和效力審查規則,從行為能力、意思表示瑕疵和格式條款三個方面實現意思自治。意思自治有兩個邊界:一是信賴保護,如表見代理中基于代理權外觀產生的信賴,善意取得中基于物權外觀產生的信賴以及合同解釋中偏重文字表達對解釋的重要性;二是效力性強制規范和公序良俗。
與談環節,馮果院長對本次講座進行了精彩的總結,他表示申衛星教授的講解讓我們對“民法典何以為典”這一問題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和理解,民法典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是人的發展法,是社會進步法,作為時代發展的產物和重要標志,民法典應該以“典”的形式呈現出來。
馮果院長再次對申衛星教授的精彩演講表示由衷的感謝,并感謝武漢大學北京校友會法學分會對本次講座提供的支持和幫助。本次講座在全體師生的熱烈掌聲中圓滿結束。
巍巍珞珈,百年法學,珞珈法律人始終為國家法治建設鞠躬盡瘁。民法典者,治國安民之大典大法,盛世修法,百年鑄就法典之大成。武漢大學法學院愿盡綿薄之力,拋磚引玉,致力于宣傳普及民法典、弘揚私權,助推全面依法治國偉大方略的深入推進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