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第二屆“馬克思主義與法治中國”全國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友誼賓館隆重召開。
本次會議主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基礎理論”,會議由中國政法大學主辦,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中國政法大學)和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中國政法大學基地承辦。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南開大學、吉林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光明日報》理論部、《哲學研究》編輯部、《馬克思主義研究》編輯部等三十余家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學刊媒體的專家學者參加會議。會議,共舉行兩次全體大會,設立三個分論壇。
上午9時,大會在熱烈的掌聲中拉開序幕,中國政法大學黨委書記胡明致辭。他指出,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鮮明指出,要“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馬克思主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思想源泉,“法治中國”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他強調,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正在全國教育系統深入開展。我們的“初心”,源于馬克思主義“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發展”的崇高理想,建設“法治中國”則是我們矢志不渝的“使命”之一。他希望,與會同仁共同探尋“初心”,不斷筑牢“四個自信”,為建設“法治中國”貢獻智慧和力量。
中國政法大學黨委副書記兼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高浣月主持開幕式。
在上午兩個階段的大會發言環節,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朱景文,吉林大學教授吳宏政,《哲學動態》編輯部編審強乃社,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喻中、張秀華,中央財經大學教授趙付科,西南政法大學教授朱學平,北方工業大學教授劉葉深,河北大學教授黃云明分別就“馬克思主義法理學中的兩點論和重點論”“馬克思對資產階級法權的超越”“當代中國法治的社會前提變化”“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的四個階段”“哈貝馬斯的‘法律的生產’概念”“新時代‘中國之治’論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與人的尊嚴”“權利內容路徑下的集體權利概念及其類型”“馬克思勞動哲學視閾中的法律平等思想”等主題作了報告。《光明日報》理論部主任薄潔萍和《馬克思主義研究》副主編汪世錦主持了上午的大會發言。
下午的大會發言環節,首先由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全國人大監察和司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徐顯明作題為“習近平依法治國新思想新理念新戰略”的大會主旨報告。他指出,十九大最重要的成果是思想成果,也叫理論成果,就是產生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個思想在不同領域里面的展開,形成了習近平不同領域里面的單個思想,目前包括習近平經濟思想、習近平強軍思想、習近平外交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學界稱之為習近平全面依法治國三新理論,或者叫三新思想。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法治的一系列重要講話總共20篇,可以概括為十個堅持。即:堅持加強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這是首位;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堅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社會、法治政府一體建設的總體布局;堅持以憲治國,以憲治政;堅持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處理好全面依法治國的辨證關系;堅持建設德才兼備的高素質的法治工作隊伍;堅持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這十個堅持是習近平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核心和精髓。
在隨后的大會發言環節,北京大學副教授宋朝龍、西北政法大學教授邱昭繼、上海政法學院教授徐世甫、中國政法大學博士藺慶春分別就“馬克思對形式自由和理性自由的超越”“馬克思主義法律本質觀之反思”“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的法治化管理”“馬克思資本主義人權批判的內在邏輯”作了報告。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舒國瀅和《哲學研究》編輯部編審黃慧珍主持了下午的大會發言。
會議設置3個分論壇,與會學者就“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理論建設”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法學特色)建設與發展”為主題展開研討。
高浣月在閉幕致辭中指出,中國政法大學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特別是在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研究和法治中國建設兩個方面都責無旁貸,希望通過持續舉辦“馬克思主義與法治中國”全國學術研討會,團結各方力量,共同推進學術研究和實踐探索。
為推動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研究,促進相關領域學術科研進步,中國政法大學從2018年開始主辦馬克思主義與法治中國全國學術研討會。會議以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為指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關涉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展開深入探討。首屆“馬克思主義與法治中國”全國學術研討會召開后,在政學各界引起了廣泛的積極反響。據悉,“馬克思主義與法治中國”全國學術研討會每年定期舉行,將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最新熱點問題確定研討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