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法大學全面依法治國研究院主辦的“中國法治的國際傳播——落實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加強涉外法治宣傳”學術研討會于近日在北京舉行,法制網、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中國政法大學仲裁研究院參與協辦,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胡孝漢等嘉賓出席會議。此次會議是國內首次就中國法治國際傳播開展的學術研討會,與會者圍繞中國法治國際傳播的現狀、挑戰與對策進行對話交流,為我國向世界傳播中國法治建設成就、講好中國法治故事提供了有益啟發。
會議現場
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時建中副校長在開幕致辭中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強調,做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離不開法治,改革開放越深入越要強調法治,要加強涉外法治建設,為推進改革發展穩定工作營造良好法治環境。十九屆四中全會也堅持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這個背景下,中國政法大學成立了全面依法治國研究院,發揮中國政法大學的專業優勢,以創新的模式服務于全面依法治國建設。
時建中副校長致辭
中國國際法學會會長、中國政法大學全面依法治國研究院院長黃進教授在開幕致辭中指出,中國法治的國際傳播,是全面依法治國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深刻認識和充分肯定全面依法治國取得重大進步的同時,也很有必要向世界推介中國法治實踐、傳播中國法治聲音、講好中國法治故事。這不僅可以展示中國法治的進步,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而且可以推進中國法治與世界各國法治的比較和互鑒,為我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做出貢獻。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特別強調,要完善堅持正確導向的輿論引導工作機制,構建網上網下一體、內宣外宣聯動的主流輿論格局,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中國法治的國際傳播才剛剛起步,還存在不少問題,需要我們以問題為導向,有針對性地在內容建設、載體選擇、方法更新、技術支持、管理創新等方面下功夫,努力提高中國法治國際傳播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
黃進教授介紹說,為了給予全面依法治國實踐理論支撐、智力支撐和人才支撐,中國政法大學于2019年成立了全面依法治國研究院。該研究院將致力于全面依法治國的科學研究、智庫建設、傳播推廣、人才培養和學術交流,中國法治的國際傳播正是研究院的重要工作領域。研究院支持的項目,英文網站China Justice Observer目前已成為海外了解中國司法實踐的重要信息渠道。研究院召開本次研討會,希望搭建一個跨界交流平臺,匯集政法領域與國際傳播領域的領導、專家學者和從業者,從不同視角探討交流,共促中國法治的國際傳播。
黃進教授致辭
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主任許建峰主任表示,中國智慧法院的建設成就已取得顯著的國際傳播效果,贏得了國際同行的稱贊。南非首席大法官、新加坡首席大法官、美國猶他州首席大法官、世界法院管理協會總裁等都曾在各個場合表示,中國法院是世界法院信息化的領導者,中國智慧法院建設一定能夠為提高司法公正與效率發揮巨大作用,為未來法院發展提供典范。為此,我們還需進一步做好向海外傳播我國法治成就的工作。我們應在全面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之下,向全世界展示中國如何實現全面依法治國;我們應通過中國法院的經驗,為世界法治文明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這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許建峰主任致辭
中國政法大學發展規劃與學科建設處處長暨雙一流建設辦公室主任霍政欣教授表示,法治是一種國力,法治的對外傳播則是國力,特別是軟實力的對外展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法治建設取得了歷史性的成績,但國際社會是否足夠了解與理解,還有待探討。一方面,我們要國內宣傳與國際傳播聯動,在國內法治宣傳時要有國際傳播意識;另一方面,我們要研究如何讓植根于中國文化的中國法治建設成就,能夠精準地被國際社會,尤其是西方世界理解、認識和尊重。我們需要在對外傳播的時候,真正去了解不同文化、不同法治背景和不同語言邏輯。我們要用世界聽得懂的邏輯和思維進行傳播,這需要社會、民間和一個個鮮活的普通中國人參與。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有本事做好中國的事情,還沒有本事講好中國的故事嗎?我們應該有信心。
中國國際電視臺 (CGTN)主持人鄒悅先生表示,我國當前國際傳播在法治建設方面還有待提高。為做好傳播工作,我們要以理服人,以情動人。一是要把事實和道理講清楚,二是要爭取公眾的理解和輿論的支持。所以,就不能僅從學理上進行分析,還需要向大眾傳播這背后的道理。要做到這一點,最簡單的辦法是講故事,用故事傳達道理是最直指人心的辦法。法治本身是規則性的、理性的,如何將法治以故事的方式訴諸情感,以生動的方式講述中國法治故事,以故事打動人心,這是我們法治國際傳播中需要考慮的。
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劉琛教授認為,講好中國法治故事,提升中國法治國際形象,關乎中國國際發展,已經從必要性上升到迫切性。以中美貿易摩擦為例,1994年美國對華301調查、2018年3月美國對華征收600億商品關稅,根源在于其沒有正確認識到中國在知識產權保護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付出了切實的努力,也根源于我們忽略了講好中國法治故事,提升中國法治國際形象這樣的軟實力。自2010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成為了世界關注的焦點,我們需要讓世界認識到中國是通過遵守國際規則與勤勞努力才取得了這樣的成就,而非任何不正當競爭手段。我們要讓世界各國認識到,支持中國就是支持公平正義。如果我們不能夠把我們的法治故事講好,我們就錯失了世界對中國關注這樣一個歷史機遇。如果我們沒有意愿、沒有能力講好中國法治的故事,提升中國法治的國際形象,我們的企業、我們的人民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就會承受不該有的壓力。
法制網總裁萬學忠先生表示,中國能夠與國際對話的領域中最主要一環是法治,因為法治是人類最可能具有普世意義的一種價值。習總書記曾指出,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治理的基本手段。該論述是中國和西方法治對話的基礎。中國的法治在進步,這是毫無疑問的,我們應該把我們的點滴進步告訴給他們,讓其知道中國正在朝著一個什么樣的方向努力,取得了哪些進步。我們應在不同層面有計劃地與世界交流,在學界之間、司法機關之間、議會之間、媒體之間組織交流。法制日報社去年成立了全面依法治國智庫,報社編委會也明確要求其選題應具有國際視野,這對我們的國家利益及法治建設的走向非常重要。
環球時報英文版常務副主編陳平表示,我們應當制定有針對性的中國法治國際傳播策略,使我們掌握話語權,而人才培養是重中之重。當前主要的國際傳播媒體都面臨人才短缺的狀況。法治國際傳播人才首先要熱愛我們的祖國和人民;其次要精通至少1門外語并具有國際傳播的技能,能夠寫出正確、流暢并符合外語讀者閱讀習慣的文字,用對方的語言把我們的觀點講清楚,把我們的故事講明白;再次還需要懂法律,如果沒有法律背景,將很難把法治的話題報道好。為做好人才儲備,中國政法大學等高校可以培養具有外語+法律+傳媒三合一的復合型人才。
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仲裁院副院長趙健表示,中國仲裁的對外宣傳是中國法治國際傳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仲裁具有民間性、契約性、專家裁判、全球執行等特點,這意味著中國裁決可以更多地走出國門,走進外國法律界的視野。因此,加強中國法治國際傳播,也應當加強中國仲裁對外宣傳。我們應當發揮仲裁機構外國仲裁員在國際傳播中的作用,將仲裁機構境外分支發展成為中國仲裁對外宣傳的重要支撐,仲裁機構也應當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在參與國際規則制定的過程中提出中國的方案。
元合律師事務所主任賈一鵬表示,他在中美兩地同步開展知識產權法律服務中,深刻感受到中國法治對外傳播的重要性。事實上,在知識產權的某些領域,中國已走在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前面。中國目前有很多新的科學技術、文化藝術的表現方式先于世界其他國家出現,中國也因此更早開始考慮如何對這些新生事物的知識產權進行保護,從而更早探索出了一些解決方案。為此,我們應當派遣人才出國學習交流,優先介紹中國法院的案例,特別是將知識產權案例介紹出去,將其翻譯成多國語言;我們的理論也要跟進,這樣才能真正在世界上產生影響力。
北大法寶企業法務事業中心總監李川東經理分享了中國法律法規英文翻譯的情況。全國人大法工委、前國務院法制辦、商務部等組織翻譯了憲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規;近日全國人大法工委成立了法律英文譯審專家委員會。這些都是有益探索,但其成果大多未在互聯網上發布,海外受眾難以獲得。海外對中國法律英文版的需求非常明顯,我們應當協調好官方翻譯和商業機構翻譯的關系,積極利用社會力量推動中國法律法規的外譯。中國法治國際傳播的研討應當定期舉行,以協調各界工作,制定統一規劃、供國家決策機構參考,并充分發揮民間力量。
與會人員合影
嘉賓發言后,與會人員在座談環節也紛紛發言,提供了更多的實踐探索經驗和多視角的看法。最后,中國政法大學仲裁研究院院長杜新麗教授在總結致辭中再次表示,我們要把中國的法治故事講好,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