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生活在一種怎樣的社會環境下容易長壽呢?安定、安寧、祥和的社會環境能夠使人們有一個良好的心情和生活習慣。落后地區與發達地區比較,雖然在現代經濟生活方面要落后一些,但仍然具有安定、安寧、祥和的社會環境。這些地區屬于農耕文明區域,而且大多是魚米之鄉。農耕文明之下,人們世代生活在一起,道德水準較高;魚米之鄉,豐衣足食,豐富的物質且又能造就較好的文化素養;這些地區大多又地理封閉,形成獨特的人文生活環境。說到底,人們生活在良好的、穩定的社會規則之中,能夠保持著一種良好的心情和生活習慣。當然,農耕文明必然被工業文明所取代,依賴農耕文明下的道德水準和封閉狀態下的獨特人文生活環境而形成的社會規則,進而保持良好的心情和生活習慣,在今天較難維持。
在工業化時代,如何維持安定、安寧、祥和的社會環境呢?從人類解決工業化時代面臨難題的經驗看,唯有實行法治。
法治使人們有合理的預期。人們不僅知道自己的行為哪些是合法的、哪些是違法的,還知道自己的違法行為的后果是什么;人們不僅知道的哪些利益是受保障的,哪些利益是不受保障的,還知道明年是怎樣的、10年以后是怎樣的。今天的中國被稱之為“急之國”,大多數中國人被認為是焦(焦慮)裕(郁悶)祿(忙碌)。人們對于任何事情都非常著急、非常沒有耐心,那是因為缺乏合理的預期,眼下得不到的東西,可能一會就沒有了。林達寫過一本書《帶一本書去巴黎》,當時看了書名和內容仍然不知就里。去了巴黎后才明白,巴黎人出門都帶一本書,候車或乘坐地鐵等空閑時好看書。能夠在吵鬧的公共空間把書讀進去,需要怎樣的心情?
法治使人們不用擔心自己的生命、財產、自由受公權力的隨意剝奪。生命、財產、自由被認為是人之為人的三大基本權利,在一個法治社會,公權力已經被法關到了“籠子”里而不能胡作非為,此三大基本權利已有保障,人們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富人不用擔心自己的財產安全而移居他國,窮人不用擔心自己的生活。如果公權力濫用,輕者剝奪職務,重者繩之以法,剝奪濫用者的生命、財產和自由;如果是執政集團濫用權力,或者不作為,選民會讓它下臺“休息”反省思過。
法治使人們有一種符合長壽要求的良好生活習慣。喝酒和吸煙是影響身體健康的兩大禍害。在非法治社會,喝酒和吸煙是為了交際,為了認識更多的朋友,為了辦依法不能辦的事情,有時為了辦依法能辦的事情。在法治社會,喝酒和吸煙是依據個人的愛好,而不是不得已為之。香港人所稱“白酒”是指白葡萄酒,而且自己愿意喝多少就喝多少,不灌酒,不“炸雷子”,更沒有“端酒三杯”或主陪三杯、副陪三杯、三陪三杯的“酒文化”之說;公共場所一律禁煙,并未見到遇到什么障礙。
法治使人們不用擔心與衣食住行相關的東西摻雜使假、坑蒙拐騙。因為自有公權力去打擊。有高人擬短信描述國人的一天:早晨掀開黑心綿做的被子,用致癌牙膏刷完牙,喝杯過了期的碘超標還摻了三聚氰胺的牛奶,吃根柴油炸的洗衣粉油條,外加一個蘇丹紅咸蛋,九點三十分偷偷用山寨手機看股票從6124。04點跌到1240。46點,中午在餐館點一盤用地溝油炒的避孕藥喂的黃膳,再加一碟敵敵畏噴過的白菜,盛兩碗杯陳化糧煮的毒米飯;晚上蒸一盤病的瘦肉精養大的死豬肉做的臘肉,沾上點毛發勾兌的毒醬油,夾兩片大糞水浸泡的臭豆腐,抓兩個添加了漂白劑和吊白塊的大饅頭,還喝上兩杯富含甲醇的白酒。
法治使人們不用擔心自己的生老病死,不用擔心懷孕七、八個月還要被流產,不用擔心沒有社會保障,不用擔心看病難和看病貴,不用擔心死不起。
從表象上看,法治是一系列規范或者規則的組合。實際上,這些規范或者規則是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載體,是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具體化、制度化。按照這些規范或者規則所形成的秩序即是體現這些社會主流價值觀的秩序。換言之,人們是生活在體現這些社會主流價值觀的秩序之中。這些社會主流價值觀包括人權、自由、平等、權利。
法治能夠維持良好的社會環境并進而能夠使人們保持良好的心情和生活習慣,還有哪些積極功能,列位讀者盡可以盡情添續。
香港社會是公認的法治社會,這一因素之于香港人的長壽是絕對不能忽視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在世界上可謂異軍突起、一枝獨秀,中國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溫飽問題已基本解決,開始邁向小康水平。但安定、安寧、祥和的社會環境并未能同步形成,以致于國人在10年的時間里平均壽命只增長了5歲,落后于其他經濟遠遠不如中國的國家,目前只取得世界第82位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