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講的問題是關于閱讀的衰落。閱讀正在衰落,因此對整個出版業,包括很多學者的寫作都提出了一些挑戰,但我不認為這是一件壞事。衰落并不一定是因為我們的書寫得不好,或者書出版的不好,事實上是越來越好了。而閱讀的衰落,我覺得最大的原因是社會的需求降低了。為什么社會的需求會降低呢?有人也會質疑,現在人們文化水平高了,讀書人也多了,為什么社會的需求反而降低了呢?原因實際上是社會轉型了,從農耕社會進入到了工商社會,教育得到了普及、文化水平有了提高,生活總體上沒有以前那么艱難了。以前常說知識改變命運,但是,在當前這個時代,知識并不容易改變命運。
閱讀衰落源于人性使然
一旦教育普及了以后,我們就發現真正能夠改變命運的其實不是知識。知識普及了以后,在知識量儲備上大家都差不多,真正能改變命運的可能是天分,是你是否具有創造力和想象力。馬云其實就是很鮮活的例子,他的知識儲備量也許沒有我們的多,但是他極具想象力、創造力和行動力,有個人修養、有良好的家教和家庭背景,包括信譽。所以,我認為通過閱讀獲得知識并不能改變很多人的命運,而且幾乎沒有太多的改變。因此這時候知識就不太有用了,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現在社會越來越多的人抱怨讀書不像改革開放初期那樣能夠改變命運。
一方面,應當看到閱讀的收益降低了;另一方面,閱讀的成本也在提高,實際上現在想要閱讀比過去更難了,原因何在呢?這里的成本增加不是指購買圖書的成本,而是機會成本。比如,現在的時間更值錢了,同樣的時間可以選擇去看電影,可以選擇去休閑,甚至可以去旅游。過去沒有什么其他的事情可以做,只有讀書,娛樂項目最多就是打撲克了。但是現在娛樂項目太多了,KTV唱歌、旅游等,這種活動比閱讀更加愜意、更放松。在這里,我講的閱讀是那種精細的閱讀,讀書是需要花時間認真做的。而現在的娛樂業發達了,旅游便利增加了,這都在擠壓和占用著我們的時間。以前我們比較清閑,可以靜下心來讀書,而現在要想靜下心讀書卻很難。但是,我們是不是就不閱讀或不學習了?其實我們仍然在學習,我們通過上網、看微信、旅游、聊天都會增長知識,也會有所創造,許多學習已經是在娛樂和休閑過程當中完成的,比如跟別人聊天,你就會學到很多東西;讀微信時,別人發了一些圖片、評論一些事情你都了解了;而且我們觀看大量的電視節目實際上也是在學習。
今天同精細閱讀競爭的就是這種休閑式的閱讀。其實,并不一定是單純的圖文閱讀,甚至包括音像式的閱讀。你可以從《舌尖上的中國》里看到、了解到的東西,也許你不能通過讀一本書了解,而且有些東西是不善于通過文字來表達的。而且這種衰落可能正是與我們人的特點有關,人注定是一種視覺動物,人要把文字變成圖像之后再重新想象那個世界,是非常麻煩的。人更有能力的是去看這個圖像,中國人講的百聞不如一見,或者西方人講一張圖片抵千百句話,都是這個意思。因此,我認為,同閱讀在競爭的是這樣一種視覺的東西。在這個社會中,整體來說,如果閱讀不大可能改變命運,而且生活又開始輕松起來,沒有什么太多競爭壓力,生活還能過得去,那么我們就會發現很多人都不太想讀書。特別是那些精細的讀書。人們更愿意讀一些休閑的書,人們不會是為了開拓自己而讀書,這就是為什么大學生不大讀書,大學老師和學者中,評完職稱就不怎么讀書了。
閱讀的衰落不一定是壞事
這種閱讀的變化、衰落并不一定是壞事,因為人是一個視覺動物,所以,可能更愿意通過視覺進行交流、學習知識。其實這一點很容易被證實,作家是很少有粉絲的,作家出了名才能有粉絲,不出名的作家是沒有粉絲的,但是,電影演員、歌星等表演性的人一般都會有更多的粉絲,這都可以反映出人們更偏好視覺上的刺激。當然,我們也得承認社會當中有些人是喜歡抽象思維的,這樣的人也不一定很少,像這些人,可能是更喜歡柏拉圖的那種人。但這種人在人類社會當中其實是少數,我們絕大多數人喜歡看電影,不喜歡讀書,我們人的天性如此,所以,很難把喜歡視覺感受的人培養成喜歡閱讀的人。
我本人而言,盡管抱著這樣的態度,我覺得影像同閱讀存在競爭,但是我并不認為它能取代閱讀。為什么不能取代閱讀?影像交流總體上是比文字交流更有效的,但是,閱讀不會徹底衰落,寸有所長、尺有所短,影像交流和文字交流各有利弊,影像交流也有其顯著的弱點,至少對有些讀者來說,文字交流除了對熟悉文字的讀者有好處外,其實文字本身也有些獨特的東西,比如說它音韻、節奏、韻律、旋律等這些東西;比如排比、對仗、雙音詞、同聲詞這些東西都會對我們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在這方面影像是沒辦法彌補的。而且閱讀還有其他的好處,如讀者可以控制節奏。
我反應比較慢,所以閱讀起來我可以反復讀,如果是影像的話,一閃就過去了,反應快的人可能會反應過來,但像我們這種反應比較慢的人,那就只能反復地讀,包括閱讀敘事作品或者文學作品的時候,我可以通過作者所表達出來的對人性的觀察,對事物的觀察獲得更多的領悟。而這些都是影像沒辦法做到的,影像一般需要加旁白,旁白不能加太多,旁白也是一次性的,你不能反復倒過來,重新看,倘若再重新看一次的話,這就沒意思了。而讀書是可以選擇性閱讀的,事實上我對文本的許多閱讀都來自于精讀,精讀以后會讓你浮想聯翩,乃至于有時候讀了好的小說或者好的故事以后,就不愿意再看其翻拍的電影。大家看了《紅樓夢》以后,為什么發現改編的都不好看?就是因為,通過閱讀,你已經在腦子里創造出一種美感、現實感,自己心目當中的形象是超過影視形象的,是很難被取代的,因而,閱讀是有自己獨特的優點的。出于這個原因,我在看影像作品的時候,很多時候要看很多次,比如像《教父》這樣的電影我看了幾十遍,就是因為我不是好的觀察者,這就決定我會繼續讀書。如果你是做理論研究的,你不可能靠影像做理論研究,對一個問題進行仔細分析的時候,一定是要仔細閱讀文本和文字材料的。
文本可以做系統的理論分析、可以刻畫復雜細膩的心理感情、可以提出各種假說,這些都是文本更擅長處理的,至少在一定人群中會有很多市場,因此閱讀不會衰落,也不應當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