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校訓是大學精神的精華——法大校訓解讀
發布日期:2014-12-03  來源:《法制日報》2014-12-3  作者:黃 進

中國政法大學的校訓四詞八字,也可以說是四目,即“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盡管法大的校訓與當下中國許多大學的校訓一樣,也是四詞八字,但其格局與眾不同,內容頗有特色。
  法大原有一個校訓,即“團結、勤奮、嚴謹、創新”,是建校40周年時確定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法大師生和校友感到,這個校訓過于寬泛,沒有反映法大的辦學傳統和特色,也沒有提煉出法大的核心文化和精神,不能發揮校訓的應有作用。不少師生和校友還在不同場合提出過修改校訓的建議。
  2001年,學校決定重新擬定校訓,并向全校師生和廣大校友征集之。整個征集活動歷時半年,先后發放500份書面征集校訓啟示,征集到校訓建議一百多條,召開了7次師生和校友征詢意見座談會,在校報、廣播臺、櫥窗、校園網進行了廣泛的宣傳,直接參與者達三千余人次。學校先后有三次會議專題討論校訓征集工作,并最后決定采用“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為新校訓。新校訓在2002年5月法大建校50周年校慶期間正式發布。從某種意義上講,新校訓的征集過程實際上是法大人對法大精神的再思考的過程,也是進一步凝煉、總結的過程,它的誕生不僅是法大人集體智慧的結晶,更是法大人對法大精神的拓展與升華。
  大學校訓是一所大學的精神和價值取向的集中體現。法大“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的校訓可以說是法大精神的精華,集人文精神、法治精神、科學精神和公共精神為一體。其“厚德”源自《易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在培養師生優良的公民道德、職業道德、政治道德,增厚美德,容載萬物。這是人文精神的凸顯。其“明法”取自《管子·明法》,意求師生學法、懂法、守法、護法、用法,以法治天下、建設法治中國為己任。這是法治精神的體現。其“格物”出自《禮記·大學》的“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意促師生實事求是,求真務實,養成科學的思維和理性。這是科學精神的寫照。其“致公”取法于《禮記·禮運》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此處“致”從“至”,“致公”也為“至公”,出自《管子·形勢解》的“風雨至公而無私,所行無常鄉”。意為師生要堅持和弘揚公平正義的價值觀,要有仁愛親民,獻身公益,服務公眾的社會責任感。這是公共精神的張揚。
  法大的校訓反映了法大的辦學理念。辦學理念從根本上說就是辦什么樣的大學及怎樣辦大學和培養什么樣的人及怎樣培養人的觀念。法大自1952年建校以來,篳路藍縷,櫛風沐雨,已經走過六十多年的輝煌歷程。在六十多年的辦學歷程中,法大堅持“學術立校、人才強校、質量興校、特色辦校、依法治!钡霓k學理念,堅持走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始終以“經國緯政,法治天下”和“經世濟民,福澤萬邦”為自己的兩大辦學使命,致力于以卓越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來推進國家的法治昌明、政治民主、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和諧及生態文明,造福于全人類,致力于培養品德優良、人格健全、學識淵博、能力卓越、智慧不凡、身心健康的“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國際型”精英人才,致力于打造“開放式、國際化、多科性、創新型的世界知名法科強!薄纳鲜龇ù笾饾u探索形成的辦學理念不難看出,“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的校訓精神不僅貫穿其中、融入其中,一脈相承,而且是其核心價值和精華。
  法大的校訓展現了法大的辦學特色。法大建校之初并在隨后很長一段時間里一直是一所法科單科性大學,改革開放后才逐步走上多科性大學發展之路,到如今已經發展成為一所以法科為特色和優勢,包含政治學、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哲學、文學、歷史學、教育學、理學等學科的多科性大學。盡管如此,法大的法學教育和法律人才培養仍占法大的半壁江山,其特色和優勢十分明顯,被謄為“中國法學教育的最高學府”。所以,法大的校訓有特別的“明法”一目,它不僅是對法科師生提出的要求,而且是對所有法大人提出的要求。法大人“明法”,意味著所有法大人要有法治信仰、法治理念、法治意識和法治思維,其中法律人還要有法律職業技能和職業倫理。在法大,法學教育和法治的氛圍很濃,新生入學的誓詞是“我自愿獻身政法事業,熱愛祖國,忠于人民……揮法律之利劍,持正義之天平,除人間之邪惡,守政法之圣潔,積人文之底蘊,昌法治之文明!毙@內不僅塑有法鼎、法鏡,還有鐫刻著江平先生題寫的“法治天下”的石碑;不僅有憲法大道、婚姻法小徑,還有鑲嵌著《世界人權宣言》全文的法治廣場;不僅有當代中國法治人物錢端升、謝覺哉、彭真、雷潔瓊等人的塑像,更不用說還有法學法律專家學者不斷上演的一場又一場的有關法治的精彩講座。具有法治精神可以說是法大人的特質。正是在“明法”校訓精神的激勵下,一代又一代法大人走出校門、走向社會,在各行各業恪守法治信仰,踐行法治,為法治中國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既然校訓體現了一所大學的核心價值理念和文化精神內核,那么,對這所大學來說,校訓無疑是全體師生應當共同遵守的基本行為準則與道德規范,需要全體師生身體力行。一旦師生把校訓精神內化于心、外踐于行,校訓就成為這所大學的學風、教風和校風的集中表現。法大十分注重發揮校訓對師生引導、評價和激勵作用,在學校醒目的地方、在學校重要的場合、在學校的證件證書(如新生錄取通知書)上都設置校訓,使每一個師生能經常性地看到它,受其潛移默化的心理脈沖,受其感染和激勵,逐漸內化為自己的價值尺度,并以此來自覺地衡量、調整和校正自己的行為。
  法大校訓的四目是一個整體,“厚德”強調的是為人,把立德樹人放在首位,“明法”強調的是為事的規矩、法度,“格物”強調的是為學,而“致公”強調的是為人、為事、為學之鵠的。所以,我們在校訓的傳播和教育中強調對校訓的整體把握和全面踐行,不能有所偏廢。比如說,法大人天然“明法”,具有法治精神的特質,這固然很好,但萬萬不可忽略“厚德”的培養、“格物”的訓練和“致公”的追求。不然,難免有人會陷入法治形式主義、法治機械主義、法治文牘主義的泥潭。所以,法大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注重“全人全程培養”,堅持“德才兼修、教學互動、通專并舉、虛實結合、內外聯動”,強化通識教育和實踐教學,促使學生不僅具有法治素養和法治精神,而且還要具備人文情懷、科學理性、健全人格和社會責任感,成為完全的人、完整的人、全面發展的人。
  總而言之,法大校訓是法大精神的精華。法大校訓的確立和踐行,在法大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及文化傳承創新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法大校訓與國家確立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高度一致的,它不僅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法大辦學中的具體化,而且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法大師生中的內在強化。
(作者系中國政法大學校長)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