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喜歡讀書,但從來沒有人教過我怎么閱讀,因此走了許多彎路。后來走上哲學研究之路,對著古今浩瀚典籍,更常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之嘆,特別希望有人教我一點讀書之法,但卻一直少有機會讀到這類文章。我的經驗告訴我,知道什么是某個學科的經典并不難,難的是如何走進這些經典,并且學會從經典提供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和理解世界。不過,對此我并沒什么捷徑和竅門,以下只能略談一點個人體會。
第一,閱讀要誠意正心。每本經典都是一個世界,每次閱讀都是我們與這個世界的相遇。如果想進入這個世界,并欣賞到里面美好的風景,我們就要做好準備。例如讀的時候要認真謙卑,對作者有一份感激尊重。一本書能在歲月長河經無數磨洗后仍然為人閱讀,那它里面一定有些重要的智慧和洞見,值得我們重視。知性上的輕率和傲慢,往往會令我們與許多好書擦身而過。讀懂一部偉大作品,是很不容易的事,甚至愈讀愈見其難,愈讀愈生敬畏。
第二,捧起一本學術著作,我們最好帶著以下問題來讀:作者想處理什么問題?這個問題為什么重要?問題背后預設了怎樣一種看人和看世界的方式?作者對他所設定的問題給出了什么答案?他所提出的支持的理由能否說服我們?如果不能,我們有更好的出路嗎?一步一步回答這些問題,會有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一本書。
第三,宜慢讀細讀,不宜速讀粗讀。人文社科著作,尤其是政治哲學著作,大部分牽涉到抽象的概念,嚴謹的邏輯和環環相扣的論證。所以,要習慣慢咀細嚼。讀一遍,不懂,再讀。再不懂,再讀。一篇文章反反復復讀數十遍,然后才略有所得,是常事。如果貪多務得,囫圇吞棗,最后可能只是記下一堆似懂非懂的術語,在思想上的收獲卻可能甚少。
第四,無論放在我們面前的著作多么偉大,都不宜用一種崇拜甚至膜拜的心態去讀,更不要認定這些著作所說必然是真理。在任何時候,都不要盲從權威,不要失去自己的判斷力和批判性。我們當然可以相信某套理論或堅持某種立場,但一定要有充分的理由支持。不僅對待經典如此,對待自己的老師,也應如此。“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理應是追求學問的基本態度。就此而言,要有真正的閱讀,必須先培養出獨立的人格和獨立的思想。
第五,如果能力和條件許可,最好多讀外文原典,少讀譯本。也許開始時很慢很吃力,但我的經驗告訴我,這絕對值得。與此同時,最好習慣閱讀經典作家的原著,而不是只讀詮釋這些著作的二手文獻。還有就是要學會群讀,而不只是獨讀。例如辦個讀書組,幾個人一起讀一本書,然后彼此討論互相交流。我多年來辦讀書組的經驗告訴我,只要持之以恒,這是最愉悅、收獲也最大的讀書方式。
第六,不要強求自己讀一些根本讀不進去或完全找不到共鳴的著作,無論這些著作受到多少人推崇。閱讀的主要目的,是享受其中的樂趣。如果讀來味同嚼蠟,樂趣全無,那倒不如先放下,改讀其他。世間并沒有什么非讀不可的書,也不見得有一本適合所有人,因為我們每個人都不一樣,各有自己的興趣、個性和人生追求。
第七,讀一些能夠回應你的關懷和助你解惑的書。也就是說,我們不是隨意地東讀一點西讀一點,而是因應自己關心的議題,主動去找相關的書來讀。例如如果你關心自由問題,可以去讀穆勒的《論自由》或伯林的《兩種自由概念》;關心社會分配問題,可以去讀羅爾斯的《正義論》;關心國家正當性問題,可以去讀洛克或者盧梭。這是一種以問題為導向的閱讀方法:盡量讓你的關懷和困惑,推著你去探索和欣賞沿途那美好的知識風景。
第八,學術潮流此起彼落,時髦術語層出不窮,更有一些作者喜歡故弄玄虛,常令年輕讀者無所適從,甚至以為愈含混愈艱澀的文字愈有深度。絕對不是這樣。好的學術著作,不僅要能用清晰明確的語言將道理講清楚,更應有深切的對人類生存處境的關懷。我認為,一套政治理論無論弄得多么復雜眩目,自由平等的個體能否在公正的制度之中活得好和活得有尊嚴,始終是評價不同政治理論最重要的判準。
第九,不僅要學會讀,還要學會寫。所謂的寫,最好不要只停留在摘抄筆記或抒發幾句感受的階段,而是嘗試用自己的話,將該書主要觀點整理出來,然后檢視這些觀點是否合理。許多時候只有通過寫,我們才能知道自己在多大程度上讀懂了一本書。
在這個一切講求快和效率的即食年代,以上這些讀書心得,或許顯得不合時宜。但慢慢讀,慢慢體會,慢慢在閱讀中學做人,我覺得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