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了《關于依法處理涉法涉訴信訪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要求把解決涉法涉訴信訪問題納入法治軌道,受到了全社會關注。學者們對這項改革有什么看法?應該如何推進?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韓大元。
記者:對涉法涉訴信訪改革,學者們是什么意見?
韓大元:
我參與過有關部門組織的討論。過去對涉法涉訴信訪事項的化解,主要依靠行政主導,甚至要看個別地方領導的重視程度。
學者們的意見是,這種做法一是缺乏時效性,二是不利于樹立司法權威,三是造成司法資源、社會資源的過度耗費。最關鍵是對信訪人實際問題的解決并沒有產生實際作用,造成他在司法程序和行政程序中徘徊,權利得不到保障,有些信訪者甚至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基于這些因素,我們認為信訪應該回歸它本來的面目,涉法涉訴問題則應該通過法律程序來解決。
記者:《意見》的核心是實行訴訟與信訪分離制度,把涉及訴訟權利救濟的信訪從普通信訪中分離出來,由政法機關依法處理。這與專家的意見是一致的嗎?
韓大元:
法律問題通過法律解決,應該成為生活的常態。中共十八大強調,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就涉法涉訴信訪問題來講,也要遵循司法規律和程序,在司法框架下來解決。
我認為《意見》的亮點是讓司法和信訪回歸了各自本身的功能。如果老百姓覺得自己的權益受到了侵害,就應該通過法定程序去維權,民商事案件可以提請仲裁,行政爭議可以申請復議,這些不滿意還可以上法院打官司,法院有一審、二審、申訴再審。應該明確,司法才是老百姓尋求權利救濟的主渠道。
記者:社會上有一種議論,叫“小鬧小解決、大鬧大解決、不鬧不解決”。你怎么看?
韓大元:
這的確是信訪人群體中的典型心態,也就是“信訪不信法”,認為只要領導重視了就能解決我的問題。這里邊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特定的當事人窮盡了法律程序之后,覺得自己的訴求仍然沒有得到滿足,于是就想通過法律之外的途徑要一個說法。如果一個人總是把自己的訴求無限制放大,甚至擴展到法律之外,那他就有不斷上訪的內在動力。
第二,司法公信力還有待提高。個別法官不能嚴格依法行使審判權,導致了一些人對整個司法系統的不信任,這是客觀存在的。
第三,一些領導干部,在信訪問題上特別是對涉法涉訴案件輕易表態。也許這能立即解決當事人的問題,但對絕大多數人來講這是不公平的,破壞了法律規則的嚴肅性。涉法涉訴信訪改革推開以后,更要求領導干部要尊重法治權威,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不要干預個案。
記者:中央司改辦有關負責人認為改革“十分復雜,難度很大”。你認為難在哪里?推進改革需要哪些配套措施?
韓大元:
難度大,一是比起單純的信訪,涉法涉訴信訪積累的數量多。二是涉法涉訴信訪事項形成的原因復雜。三是很多當事人對司法程序不信任,覺得司法不能給他帶來救濟和保障,還是希望按照傳統的辦法也就是行政手段去解決。四是改革以后加大了法院檢察院工作的難度。對此,應該做一個詳盡的分類,有的貼著涉法涉訴信訪的標簽,事實上并不是涉法涉訴信訪;還有的看起來是單純的信訪,但背后可能有法律問題。
總的看,不能認為有了這個《意見》,涉法涉訴信訪問題就能一步到位全部解決了。這項改革本身是司法體制改革的組成部分。十八屆三中全會還提出了推動省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統一管理,建立符合職業特點的司法人員管理制度等改革事項。需要統籌配合,經過一個過程,才能逐步讓法律問題回歸法律。(本報記者 王逸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