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法治強則國家強
發布日期:2014-03-01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徐顯明

  習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指出,實施好依法治國這個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保障。在今天的時代條件下,我們黨提出建設法治中國的重大戰略目標,標志著中國的法治實踐邁入了新的征程。怎樣理解法治中國的理論和實踐內涵?建設法治中國應該把握哪些關鍵環節?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全國人大常委、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徐顯明。

  記者:法治興則國家興,法治強則國家強。法治中國已成為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理想。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對此應怎樣理解?

  徐顯明:不同國家對法治有不同的理解。我國自黨的十五大以來所推進的法治,既有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法治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在今天中國的國情和語境中,我們既把法治作為一種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也把法治作為一種國家建設和發展的目標。

  法治在任何國家之中都是具有系統性的概念。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實質上是一個整體,三者緊密聯系。法治中國建設能否成功,取決于這三個方面的統一與融合。其中,法治國家建設包含著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的建設,它們在內核方面是一致的,是指整個國家制定了良好的法律,并且法律得到普遍遵守,在立法、執法、司法、守法、法律監督等所有環節上有機統一,最終形成運行和諧的法治體系。

  法治國家主要指國家生活各個方面法治化。法治政府主要強調行政系統依法行政,行政權力在機構、職權、責任、程序、監督等方面均依法而行,其權力運行公開、高效、廉潔、為民。法治社會則側重于公平正義社會體系的構建及法治生活方式的養成,由此達到社會在治理上的和諧。三個方面各有側重。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體現了法治的全局性和整體性。

  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在本質上也是相通的。依法治國是治國方略,是黨建設法治國家的根本方法。其他兩方面都是這個基本方略的延伸。依法執政是對執政黨提出的要求,是黨的基本執政方式,它實際上是依法治國方略在黨執政方式上的轉換。當我們把依法執政作為黨的基本執政方式時,法治自然就是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行政是對政府提出的要求。行政執法是法律實施的主要途徑,依法行政是政府工作法治化的基本表現。這三者指向不同,但目的卻是相同的。三者共同推進,體現了法治的協調性和配合性。

  堅持三個共同推進和三個一體建設,指向的目標就是建設法治中國。法治中國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制度保障。法治中國的概念既有對法治國家理論的繼承,也有對法治國家思想的發展,標志著法治國家建設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

  記者: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法治快速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道路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和艱辛的實踐探索之后形成的,并將不斷地拓展下去。當前,建設法治中國應把握好哪些主要環節?

  徐顯明:我們用改革開放30多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300多年才走完的法制建設之路。2011年我們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這在人類立法史上堪稱奇跡。

  有法可依,這一點我們做到了。如何全面有效實施法律,目前已成為我國法治建設的主要矛盾。從“兩個一百年”的國家發展目標上分析,法治中國的建設可以分兩步走。第一步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候,奠定法治中國堅實的基礎。這主要包括依法治國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等。第二步是在本世紀中期, 即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時候,全面建成法治中國。一個制度強大的國家才是人們所尊重的大國,一個能為人類貢獻制度文明的民族才是偉大的民族。在這個意義上,法治中國是中國夢所不可或缺的。實現這一目標,法治建設會涉及如下六大環節。

  科學立法是法治實現的前提環節。雖然法律體系已經形成,但仍需不斷完善。依法治國的“法”,包括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憲法,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法律體系的土壤,憲法是法律體系的主干,法律是法律體系的主枝,其他則是分枝與樹葉,制度則是這棵大樹上所掛的果子。要使這棵大樹枝繁葉茂果盛,就要在民主立法的基礎上,大力加強科學立法,使法律合乎規律、順乎民心。

  依法執政是法治的關鍵環節。依法執政回答的是黨與法治的關系問題。這其中有三大關系:其一是黨的政策與國家法律的關系,要使黨的主張與人民的意志相一致,把黨的政策上升為國家法律;其二是黨的領導與確保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的關系;其三是黨要在法律范圍內活動,黨既要領導立法,又要保證公正執法司法,更要帶頭守法。

  嚴格執法是法治的重點環節。嚴格執法要求文明執法、公平執法、規范執法。政府是法治建設的核心力量,國家行政機關嚴格依法辦事在法治體系建設中居于根本地位。行政權在設置、權限、責任、程序、監督等方面均要有法可依。執法者必須信仰法治、堅守法治,由此才可建成法治政府。

  公正司法是法治建設的主要環節。司法公正是法的公平與正義的一般價值在司法活動中的體現,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底線。司法公正不僅包括實體公正,而且包括程序公正。司法是和平時期保護社會公平正義和國家長治久安的終極力量。要通過審判活動實現司法公正,而且要讓當事人以看得見的方式感受到司法公正,讓人民群眾在每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通過司法體制改革,最終確立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

  全民守法是法治實現的基礎環節。其中有兩個核心要求:一是普遍性,即普遍守法沒有例外,包括執政黨、武裝力量,國家機關、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公民個人;二是平等性,也就是說無論誰都沒有超越法律的特權,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違法必究。要從制度上消除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現象,使守法成為一種習慣,在全社會大力弘揚法治精神。

  建立健全公權力監督制約體系是法治實現的保障環節。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實際上就是關進法律的籠子里。任何權力都來自法律的授受,都要受制于、服從于、負責于法律。一方面,用人民的權利來制約和監督公權力;另一方面,要使公共權力間形成制約,把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分開,實現公權力之間的有效制衡。同時,公權力還應在陽光下運行,即用公開的方式消除權力的濫用與腐敗。

  記者:建設法治中國,需要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重要作用,強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權威地位。怎樣才能實現這一目標?

  徐顯明:法治中國概念蘊含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就是要把法治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進行社會治理,使法治具有國家治理、政府治理、社會治理的權威地位,使法治成為定紛止爭、化解矛盾、救濟權利、制約權力的權威方式。

  法治的根本目標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和增進人民福祉。立法是設計正義,執法是落實正義,守法是維護正義,司法是矯正和救濟正義。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也是執法和司法的底線。人們只有認為法律是公正的,執法和司法是公正的,才會相信法律,才會依靠法治。法治要求處理好公權力與公民權利之間的關系,其本質是通過法律使公權力與公民權利達成一種和諧狀態。這就要求解決好維穩與維權的關系、自由與秩序的關系、民主與專政的關系、公權與私權的關系。人民的權利通過法治得到實現和保障,法治才會被人民所選擇、所擁護。

  法治中國建設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一。其中,黨的領導是根本,只有黨能做到依法領導、依法執政,法治中國才有保障,才有正確方向,才會實現其最終目標。把法治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求領導干部學會運用法治的思維和法治的方式去推動發展、深化改革、化解矛盾、維護穩定。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