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經典關注現實
經典是人類思想的結晶,是偉大思想家、立法者給人類留下的一座座思想“富礦”,是人類不斷獲得啟發的源泉。思想巨人總是以其高超的智慧體察人類的情欲,洞悉復雜而深邃的人性。他們時刻關注著人類的幸福,他們提出的問題總是人需要面對的根本問題。面對經典,即面對人自身;閱讀經典,即認識人自己。這是思想、學術原初的沖動。深入經典,學術才有寬厚基礎;借助偉人的眼光,我們才能看得更遠。經典之于學術,猶如大地之于樹木,只有深深扎根大地,才能長成參天大樹。
現實是人類生存的當下處境,是人類感知的直接對象,是催生人類思想之花的“生活之樹”。人并非生活于真空之中,總在鮮活的現實中悲喜哀樂。法學前賢已區別了“書本上的法”和“生活中的法”。“書本上的法”內容明確、邏輯一致,卻缺乏應有的靈活,甚至僵化停滯。只有調之以“生活中的法”,“書本上的法”才能賦有其應有的活力和熱度。關注現實,學術才有正確指向;體悟生活,思想才能打動人心。
在現代學科知識體系中,任何一門學科都不能拒絕其他學科的成果。法理更是如此。如果過分專注于法律本身,我們可能會迷失其中而“不識廬山真面目”。正如要認識故鄉,就必須離開故鄉,到更廣闊的天地中去;要認識地球,必須離開地球,到更浩瀚的宇宙空間中去。認識法律,研究法理也是這樣。只有容納并認真汲取其他學科的新成果,我們才能找到認識法律的新視角,發現進入法理的新路徑。這就是“法之理在法外”。
思想碰撞火花迸發
《法理學講演錄》書名乃是移植法理學的開創者約翰·奧斯丁的Lectures on Jurisprudence而來。
第9卷以“法治如何塑造國家理性”為主題,共輯錄了多篇演講稿。朱景文教授以“中國法律職業化的反思”為題,用客觀數據進行實證分析,體現了對法律人的關注,呈現出了法律運行的真實面目。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美國資深法學家科恩教授系統地回顧了中美法學交流的點點滴滴,令人流連忘返。中央黨校研究生院院長卓澤淵教授睿智生動的演講處處提醒著人們,國際社會對中國法律的碰撞、倒逼甚至“綁架”,在互動中構成了中國法治建設的重要成分。著名法理學家徐顯明教授從制度內外詳解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的各類敘事,并歸納出法律體系形成的“四大經驗”。全國人大法工副主任張春生同志系統地介紹了我國法律秩序的形成過程,并針對不足,提出了完善建議。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江必新從五個方面探討了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制度完善,并提出了立法上的七個轉變。這些建議都殊為寶貴。
北京大學法學院前院長朱蘇力教授從“大國”之“大”中體悟出中國在世界格局中的獨特性與實踐特殊性要求,提出“大國法治”應當從具體層面去看待、去尊重,從多民族國家思維去思考,“大國法治”建設之路是西方國家所不能提供的。中山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丁利教授解釋了博弈論與法律制度設計之間不可避免的內在關聯,好制度的設計不得不有博弈論上的考量。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李步云教授,則從自身半個多世紀的治學歷程中歸納出“求實、創新、嚴謹、寬容”的基本理念,并以親身經歷細數了法治中國的觀念轉型與重大進步。西北大學法律系孫皓暉教授基于對現實中國家社會意識與民族文明的自我認同的擔憂,以秦帝國時代為主要研究對象,數十年如一日的探究中國原生文明,認為應對自身文明加深認同。
總之,在這里,法內之理與法外之理、法學學科與非法學學科的碰撞和交融,可謂火花迸發、豐富多彩、不一而足,學術批評精神貫穿始終。在這里,大家坐而論道,以理會友;通過交流,我們相互理解,加深友誼。這是一個交流與對話的場所,也是一個開放而包容的平臺。在批判與反駁當中,觀點更加明晰,思想更加升華。
轉眼間,《法理學講演錄》已到了第9卷,一路走來,我們更加堅信,這是一項長期的事業。為此,我們真誠邀請更多的海內外學術友人做客西南,共同推進中國法理學學術大業。
(本文為《法理學演講錄》第9卷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