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司法制度并不是孤立的存在。比如,刑事司法制度的創制、發展、運作、變革乃至消亡,受到政治制度模式、生產力水平、科學技術力量等各種結構性要素的影響和制約。因此,價值和意義層面上刑事司法制度的構建注定是一種語境化的判斷。認清并堅持這一判斷,繼而厘清其中的各項語境要素乃是在當下中國構建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一項必要作業。
中國獨立發展的“內環境”和與其他國家共同發展的“外環境”都構成了中國的基本國情和各項制度構建的語境要素。政治語境、經濟語境、社會語境、文化語境、全球化語境等構成了我國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最為重要的語境要素。
政治語境
任何國家的政治體系中都包含有一個體現為特定司法制度的司法結構,而司法制度與國家的其他政治制度一樣,都承擔著一定的社會控制和社會管理的職能,只不過司法作為一種特殊的國家權力行使方式,與其他政治制度相比表現出了具有獨特司法運行規律的面向。因此,一個國家的司法制度與該國的政治制度應當具有相同的品性,而絕不能與該國政治制度的特點相背離。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政治語境是司法制度構建的核心語境要素。政治要素的本質特性決定了我國刑事司法制度的基本特征。
其一,人民性!叭嗣裥浴笔巧鐣髁x司法制度的本質屬性。這一屬性是由我國憲法所確立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所決定的。近年來,人民陪審員制度、人民監督員制度的改革以及一系列加強司法公開的具體舉措旨在滿足人民群眾參與司法、監督司法的要求,是社會主義司法制度人民性的具體體現之一。
其二,法治性。“法治性”是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根本運行準則。法治作為人類精神文明的共同寶貴財富,在不同的國家發展出了不同的模式,但是法治的核心特征卻應當被不同模式的法治國家一致認可:一是法律至上。二是權力控制。三是權利保障?刂茩嗔Φ母灸康哪耸菫榱俗鹬厝说膬r值,保障人的尊嚴,維護人的權利,所以法治的根本在于“治權”,而不在于“治人”。法治以控制權力為出發點,以對公民權利的保障為落腳點。
經濟語境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期。這不僅僅意味著我國正經歷一場經濟領域的重大變革,更在深層次上推動了中國社會的整體變革,并為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構建提出了嶄新的語境要求:首先,市場經濟需求自主化的發展空間,國家權力從社會經濟領域部分撤退,經濟運行克服行政化色彩而開始遵從自身的規律,國家與社會由此出現二元性分化,為中國市民社會的建構奠定了經濟基礎。其次,市場經濟促進了主體意識的增強及對國家公權力的警惕。最后,市場經濟的發展促進了人們對司法制度和法律程序的重視。因此,市場經濟體制不能不依存于國家的司法系統。這意味著司法制度和法律程序對市場機制的運行及其利用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社會語境
社會語境是指轉型期社會及其制度環境。當下中國社會進入到怎樣的發展時期?可以概括為“四個深刻”:即“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這種深刻變動的社會形態必然使當下中國社會語境的特征也發生顯著變化。
就司法領域而言,社會語境最鮮明的特點是社會矛盾的凸顯。具體表現在:一是社會矛盾多元化。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社會矛盾多集中在民商事領域,而今,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和公民權利意識的提高,社會矛盾已拓展到公民基本權利、社會治理基本秩序等多個方面。其中,近年來最為突出的糾紛包括:由土地征用與城市拆遷引發的社會糾紛;特定利益群體因利益受損而引發的糾紛;由環境污染危害不特定多數人利益引發的糾紛;因官員腐敗、瀆職等行為引發的群體沖突等等。二是社會矛盾復雜化。社會轉型引發的直接后果之一是:社會利益主體多樣化、利益沖突尖銳化、利益實現極端化、利益訴求強烈化與利益表達無序化,它們形成相互牽制的社會利益網絡。而想要平衡這種多重利益格局,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會勾連出依附于其上的其他利益鏈接,有可能牽連更大的糾纏關系,導致利益平衡更為困難。三是社會矛盾群體化,F代傳媒的迅捷、網絡平臺的強勢,使人們獲取信息更為便利,很容易聚合各種相似的不滿情緒,吸引更多具有共同利益的群眾,形成強化訴求、影響社會的“合力”。四是社會矛盾階層化。最近幾年,社會階層間的緊張與對抗表現得尤為突出,訴求變成了抗爭,個體糾紛變成了階層矛盾,而此時的糾紛解決就會異常復雜棘手,因為其中會牽連諸多原本無關的線索與利益,形成“滾雪球”效應。
文化語境
司法制度的宏觀面貌取決于特定社會的文化,尤其是法律文化。同樣,中國司法制度的整體品格就是由中國法律文化和華夏文化所塑造的,它體現出中國人的國民性、民族性,展現出中國人的價值觀、人生觀、行為觀、秩序觀、制度觀,彰顯出中國人的法律心理、法律觀念和法律精神。例如,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施行“禮治”,即根據禮的原則進行社會治理;推行“民本”,主張“天生民而立君,以為民也”;追求“無訟”,同時以道德教化人們無爭無訟,使糾紛都得以及時化解,甚至使訟無以發生,禁之于未然;踐行“中庸”等等。這種法律文化,與西方國家所推崇的“好訟”顯然是極為迥異的。不考慮到這種文化意義上的差異性,片面移植西方司法制度,不僅必然產生制度水土不服的病癥,也很有可能走到與中國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格格不入的境地。因此,中國的傳統法律文化和傳統司法制度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和功能,是公正、高效、權威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構建的文化語境。
全球化語境
當代世界的一個明顯的發展趨勢是經濟的全球化促進了國際交往規范的全球化,與之相適應,世界各國的司法制度也在某種程度上出現了趨同的態勢。面對這一局面,我們應當正確應對,并以開放的胸懷和世界性的眼光將構建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進程置于全球化趨勢的語境下加以審視。
以刑事司法制度為例,中國刑事司法制度的發展既是一個本土化的過程,也是一個全球化的過程。尤其是在晚近世界各國普遍進行的刑事司法改革潮流中,一些刑事司法原則——比如無罪推定原則、正當程序原則、強制措施司法控制原則、有效辯護原則等為各國所普遍采納。此種趨勢在全球化背景下的顯現絕對不是一種巧合,而是刑事司法領域中各國在追求刑事司法制度現代化的過程中所達成的共識,因此構成了全球化進程的一部分。對于此種共識,聯合國刑事司法準則進行了系統的制度整合并提升為全人類的某種共同精神信仰。聯合國刑事司法準則是指以聯合國通過的文書的形式確認在刑事司法中應當遵循和貫徹的政策、標準、規則和規范的總稱。聯合國刑事司法準則雖然體系龐雜,但實際上,在浩瀚的規則之中貫穿了一些基本的原則,這些基本原則比較完整全面地體現了聯合國刑事司法準則的精神面貌,在聯合國刑事司法準則體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否符合聯合國刑事司法準則的基本要求,也就在全球化的語境下成為衡量一國刑事司法制度是否文明、民主、進步的國際標準。所以,從其產生伊始,聯合國刑事司法準則就受到國際社會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承認與支持,對世界各國國內刑事司法制度和犯罪預防制度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和參考價值。
(作者為中國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