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中國 砥礪前行(下)
——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訪談嘉賓:吉林大學教授 張文顯
內容結構
一、為什么依法行政在依法治國中具有重要意義?
1、行政訴訟案件暴增說明了什么?
2、為什么依法行政意義重大?公權力一旦失去約束會怎樣?
3、如何推動依法行政?
4、近些年來出臺的《國家賠償法》等行政法律法規意義與影響何在?
二、如何推進司法獨立公正和深化司法體制改革?
1、司法為何越來越受到重視?
2、如何推進司法公開?
3、為什么要強調司法獨立?如何確保司法獨立?
4、從哪些方面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
三、如何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維權與維穩?
1、群體性事件為何頻發?
2、領導干部應該怎樣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維穩?老百姓維權是否也應運用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
3、到2020年“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將如何呈現?
本期導視
【解說詞】推進依法行政,我們如何運用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
【同期聲:張文顯】我有一個基本的觀點:先維權,然后去維穩。而維穩也必須著眼于維權和有利于權利的維護和保障。
【解說詞】如何確保司法獨立公正,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吉林大學教授張文顯做客《時代問答》,深入解讀依法治國與依法治權。
開場辭
主持人:依法治國當從依法行政,也就是依法治權開始。公權力應該如何來治理?推進司法獨立公正和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讓我們再次有請吉林大學教授、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張文顯!
嘉賓介紹短片
【解說詞】張文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吉林大學教授,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教育研究會會長,國際法律哲學和社會哲學協會中國分會會長,主要研究領域為法理學、法哲學,出版有《法理學》、《法哲學通論》等著作。
第一部分 為什么依法行政在依法治國中具有重要意義?
短片一 行政訴訟案件爆發式增長
【解說詞】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年度報告發布,2011年全國一審行政案件收案136353件,同比上升5.6%。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也就是所謂的“民告官”案件數量逐年上升,有人形象地稱之為“訴訟爆炸”。
主持人: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也就是俗稱“民告官”的案件暴增,這說明了什么?
字幕:行政訴訟案件暴增說明了什么
張教授:首先,就是在我們這個社會里邊,公共權力對私人權利的侵害仍然是相當普遍的。第二,說明最高人民法院和各級人民法院進一步敞開了行政訴訟的渠道,有意識地引導群眾通過司法程序來化解官民之間的矛盾,促進官民之間的和諧,來依法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政,不至于把這樣一些官民矛盾拒斥在法律程序之外。第三個,就表明這些年來群眾對行政訴訟的信任度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大家感覺到,到法院還是能夠解決在行政領域里邊權利受到侵害的問題。
主持人:您覺得民告官難,究竟是難在哪里?
字幕:民告官受理難、審判難的根源
張教授:難,我想難在兩個方面,一個民告官這個舉證責任倒置,老百姓他很難固定證據,而政府又不愿意提供它獲得的一些證據。第二個,也不可否認,我們的司法獨立的程度,特別是基層人民法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的法律地位還沒有得到保障,地方保護主義,甚至個別的行政長官以權壓法、以言代法,也導致了行政訴訟難,審理難和執行難。
主持人:我注意到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也很強調,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推進依法行政,切實做到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為什么依法行政,也就是依法治官、依法治權在依法治國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字幕:依法行政意義重大
張教授:國家的權力體系里邊,行政權力覆蓋到了整個社會的方方面面。我們一個人從搖籃到墳墓,整個過程都是在行政權力的管理和控制之下。所以,侵害群眾利益的事情,侵害公民權利的事情,也主要是來自行政機關,所以才有行政訴訟,才有建設法治政府這方面的強烈的社會要求,也才有了這樣從中央到地方加大依法行政這樣一種監督力度。
主持人:您能不能談談公權力一旦失去約束,它會產生哪些危害,能舉一些例子嗎?
字幕:公權力如果不受約束危害甚大
張教授:我想公權力不受約束,它的危害性是非常之大的,它沒有約束就沒有邊界,它會突破它應有的行政權的范圍,而擴大到我們老百姓很多的私人的生活空間。前幾年我們記得西安的一個警察到老百姓家里搜黃碟的事情,人家夫妻倆在家里看黃碟,警察到家里,把人家行政拘留,非常顯然的公權力沒有制約,對私人生活空間的極大侵害。
主持人:就是我們的執法者本身,他必須要有這種法治的思維,首先要知道提高他們的法治的素養。
字幕:建設法治國家首先要建設法治政府
張教授:法治國家首先是一個法治政府,法律來制約和監督權力根本上來講就是要制約和監督行政權力,從城建、工商、稅務、交通,如果對這樣一個強大的行政權力沒有有效的法律制約的話,對公民權利的侵害那就可想而知了。
主持人:既然政府的行政權力如此強大,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去監督和制約它?
張教授:一個方面就是用人民群眾的權利來制約和監督公權力;第二,是把公共權力分解為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實現公共權力之間內部的有效監督和制約。進一步理順不同執法部門之間的權力邊界,然后進一步規范執法的行為,另外還要有一些跨不同部門的這樣一些綜合的執法機構,現在有很多省市建立了綜合的執法機構,比如講執法大隊,就是來解決這些誰也不管的事,或者說都想管還管不好的事。
短片二 我國現有行政法規近700件
【解說詞】自1988年以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接連通過了《行政訴訟法》、《行政處罰法》、《行政復議法》、《國家賠償法》等多部行政法規,截止到2010年底,中國已制定行政法規690多件。
主持人:比如說在1994年的時候,《國家賠償法》剛剛出臺,大家都很驚訝,國家也會錯嗎,為什么會有《國家賠償法》。
字幕:國家侵犯公民權利也應依法賠償
張教授:對,國家違法也是非常常見的事情。這里講的國家包括各類的國家機關,特別是國家的執法機關、司法機關在內,他們在執法和司法的過程當中,由于事實的問題,法律適用的問題,出了毛病,有意地、無意地、或輕或重地,侵害到了公民的財產,甚至公民的人身權利,這就構成了國家賠償的條件,公民就可以依據這樣一個法定的條件,提起國家賠償的訴求。
《國家賠償法》就是針對著這樣一個侵害要賠償出臺的,而且確定了人民法院要設立專門的國家賠償的審理機構來受理這樣國家賠償的訴求。
第二部分 如何推進司法公開、獨立和深化司法體制改革?
主持人:張教授我們注意到十八大報告當中有九次提到了司法問題,為什么司法如此受關注,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過程當中,司法究竟處于什么樣的地位?
字幕:司法為何越來越受重視
張教授:確實如此。給予司法這么大的關注,這在歷次黨的代表大會的報告里邊還是第一次。我想,一,隨著法律體系的形成,我國法治建設的重心從立法轉向了法律的執行和使用,也就是說轉向了司法。第二,隨著社會矛盾的凸顯期的到來,大量的社會矛盾以司法個案的形式涌進了人民法院,出現了“訴訟爆炸”、“訴訟井噴”,中國超乎人們預想地提前進入訴訟社會,司法,特別是人民法院成為各種利益的競技場,成為各種矛盾的集散地,它承載的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公平正義的責任越來越艱巨,越來越重大。第三,人民法院司法供給的能力,司法保障的能力,也就是說化解矛盾糾紛、定分止爭的能力還相對薄弱,在一些地方司法不公、不廉,司法效率不高,也是成為群眾最不滿意的問題之一。我想由于這樣一些問題就使得司法問題成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程中的一個重大問題,越來越突出的問題。1984年我在美國留學的時候寫過一篇文章,就是美國是一個訴訟社會,這個訴訟社會它的標志就是人人都在告狀,到處都有官司。
字幕:訴訟社會提前到來
張教授:那個時候是不可能想象到中國也會進入到訴訟社會,因為當時我們全年的訴訟案件還是非常的少,但是,三十年后訴訟案件大量地涌現,每年都以10%的數量在增加。比如說2007年咱們全國人民法院受理的案件是800萬件,去年就突破了1200萬件,按照每個案件直接或者間接涉及到的當事人6個來算的話,那我們的國家就7000多萬人涉入到了訴訟程序當中,或者是當事人,或者是利益的關聯人,或者是證人,或者是被告,或者是犯罪的嫌疑人。本來訴訟社會是一個后現代社會的現象,當我們處于現代化過程當中,已經有了后現代社會的景象。
主持人:要加強司法的公信力,我想可能司法公開是一個很重要的途徑。來看一條短片。
短片三 以網絡為載體推進司法公開
【解說詞】2004年11月,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在全國首次網上直播了一起噪音污染案的庭審。如今,法院直播庭審已不再是新聞。在推進司法公開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法院選擇網絡作為載體,視頻直播、微博直播等方式為群眾廣泛接受。
主持人:那么在司法公開方面,我們現在都做了哪些比較好的一些做法?
字幕:從哪些方面推進司法公開
張教授:首先是立案公開,什么樣的案件能夠受理,什么樣的案件暫時不能受理,什么樣的案件是要通過司法程序來解決,什么樣的案件更好的是通過行政的或者其他渠道來受理更合適一些。另外訴訟費的收費標準,綠色通道的一些基本條件等等。再一個庭審公開,除了那些涉及國家機密、涉及到隱私或者是未成年人的案件之外都要公開,不僅一審要公開,二審和再審也要公開。第三個方面,裁判文書的公開,出了判決以后,不僅要及時地送達給當事人,還要在網絡上公開,接受社會的監督。還有其他的一些公開,比如說人民法院的各項內部的院務公開,法院內部的政務公開,甚至有的法院警務公開,這是公開的事項和范圍越來越擴大,真正地把司法權和法院各項權力的運行置于社會的監督之下,這樣的話大家就不得不提高審判的質量和效率,不得不加強審判工作的規范。特別是現在各級人民法院非常重視,向媒體的公開,我有一個觀點,就是比方說我們審判案件,越是對媒體公開,越是毫無保留地公開,媒體報道得越客觀越公正,也能夠更加增進社會對法院的信任和信心。
主持人:您是來自一線的法律工作者,能給我們舉一個例子嗎?
字幕:審判案件對媒體公開增進司法公信力
張教授:我們審理的有幾個社會高度關注的涉黑案件,我們把吉林省的各大媒體的記者都請來,讓他們旁聽庭審活動,使他們了解涉黑案件它的特征是什么,法院在處理涉黑涉毒案件當中,它的一些基本的形勢政策是什么,審理的一些基本思路是什么,以及從嚴、從快地打擊這些涉毒涉黑案件的犯罪分子。像我們審理海天案件,它集資詐騙比吳英案件還要多的,但是我們就邀請媒體來聽。
主持人:其實在全國范圍內,司法對媒體公開,從而增進公信力的例子,應該也不在少數。
張教授:像趙作海案件,還有云南的李昌奎案件,如果不是媒體的炒作,糾正起來就會遲緩,不是說不能糾正,可能遲緩,甚至不可能很徹底,媒體一廣泛地關注,形成一種強大的輿論壓力,在這種情況下,比較好地予以糾錯、予以補償、予以國家賠償。
主持人:十八大報告當中提出,要確保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的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這里面用的是“確保”,而不是“保障”,我們怎么來解讀。
字幕:確保司法獨立公正
張教授:因為從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講到了要保障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這一次用的“確!保褪钦f中央要下大決心來解決司法獨立的問題。因為沒有獨立就沒有公正,特別是現代社會民告官的情況下,司法機關更得獨立了,如果你站在政府的一邊,好,官官相護,很多民告官的案件之所以不能勝訴,就是官官相護,或者說人家感覺到你官官相護,如果你司法機關再受制于行政機關的壓力的話,那就更成問題了。還有一個是司法機關行使審判權它有一個特點,叫不告不理,法院不能主動去干預社會生活,不能去動員人家來打官司,所以它處于一種受動的狀態,不告不理也是保證司法公正的,司法獨立它包含的內容非常豐富。
主持人:我們這兒正好有一條網友提問:“我是一名律師,工作上經常會接觸到很多基層法官,大多數法官都是愿意秉公執法的,但是他們有時很無奈,因為判案過程會遭受不少外界力量、權力的干預。我想知道您作為一名大法官,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
張教授:會有一些人打招呼,甚至也會出現個別領導打招呼、批條子,但是,真正地說你必須這樣做,你不能這樣做的,這樣的條子沒有遇到過,一般的都是批示:請依法公正處理。這是最普通的。
主持人:那也是一種壓力?
張教授:是一種壓力也是一種監督吧。
主持人:希望您這個解答真是能夠在基層的法官身上能夠起到這種監督的作用。所以十八大報告中明確要求,今后要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我們現在討論的司法的公開、獨立,應該都是題中之義。
【貼畫面】中國首次發布司法改革白皮書
張教授:司法改革的內容非常寬泛。前不久,國務院新聞辦還發布了司法改革的白皮書,系統地總結了我們司法改革的歷程,取得的成效和基本經驗。
下節導視
【解說詞】如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改革,促進發展,化解矛盾?
【同期聲:張文顯】房屋拆遷,土地征用,企業改制,企業破產、清算,等等,首先要考慮人民的利益。
【解說詞】張文顯教授繼續解答。
第三部分 如何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維權與維穩?
短片四 群體性事件凸顯維權問題
【解說詞】近年來,一些地方矛盾糾紛不斷,群體性事件頻發,尤其是云南孟連事件、貴州甕安事件、湖北石首事件、江西宜黃事件等社會震動很大。
主持人:我們想請您給我們解答,這種群體性的事件為什么會頻繁發生?
張教授:有一些是由于群眾利益,群眾的權利受到侵害而激發起來的,有一些可能是小題大做,被炒作起來,被少數的人操縱起來的。我是感覺到有相當一部分的群體性事件的發生都是因為維權的問題沒有到位,無非是有這樣的土地征用,這是一大塊,房屋拆遷,另外道路建設,企業改制,還有,比如說像破產案件,集資案件的處理,沒有真正地維護群眾利益,甚至損害群眾利益,才能引發群體性的事件。我想,這就向我們提出來一個問題,如何做好維穩,前提必須是維權,權利得不到維護,維穩的工作不可能做得很好。所以我有一個基本的觀點:先維權,然后去維穩。
字幕:維穩的前提必須是維權
張教授:而維穩也必須著眼于維權和有利于權利的維護和保障。
主持人:黨的十八大強調要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那么什么樣的思維和方式是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
張教授:我的理解法治思維是不是有這樣的幾個方面,首先應當是尊重和保障權利,權利優先。群眾的權利是不是得到了尊重和保障,該給他們補償的,是不是補償到位了,我想這個就是一個權利優先的理論。第二個就是公平正義,因為法治的核心價值就是保障公平正義,法治、法律這樣一些概念,在西方它同時就包含著公平的意思,在我們中國的語言當中,也有“法者,平之如水”,比如說教育、就業、社會保障等等方面,是不是兼顧到了不同的利益群體,不同階層的人們,特別是,是不是考慮到了社會弱勢群體,社會弱者。第三,理性平和,不要動不動就用國家暴力,動不動就用警力,國家強制力來推行經濟社會發展當中的一些措施。
主持人:具體到比如說房屋拆遷,土地征用這樣群體性的事件當中,我們怎么運用這種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
字幕:如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
張教授:比如說我們以房屋拆遷為例,你這樣的房屋拆遷是不是為了一種公共利益,你不能為了另一個人的利益來行使國家權力,它必須是出于公共利益,比如說我要建高速公路,比如說我要進行棚戶區的改造。第二個在程序上,你是不是嚴格地審查了被拆遷人的合法權利。第三,你是不是尊重了被拆遷人的意愿,征得他的同意。第四,在非常需要的情況下,要進行強遷,你要善用司法程序,由人民法院進行司法審查,因為在拆遷和被拆遷之間有一個中立者——人民法院來審查,你這個強遷的申請是不是合法,是不是合理,必要的審查程序是不是完備,安置的措施是不是到位,在這種情況下法院才能作出準予強遷,或者不準強遷的裁決。這樣的一些過程,這樣的一些措施,實際上都是一種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
主持人:這種理性平和的做法也是一種法治精神的體現。
字幕:法治精神里包含理性精神
張教授:對,因為法治精神里邊非常重要的一條就是理性精神。從古希臘、古羅馬到現在,都是把法律看作一種理性,處理矛盾糾紛的一種理性。
主持人:其實權益受侵害人,他如果用一種理性平和方式,也是用理性平和這種方式處理問題的話,可能很多的矛盾就不會升級,不會爆發成一種群體性的事件。
字幕:維權需要理性平和
張教授:群眾,被拆遷人、土地被征用的人也要理性地合法地來維護自己的權利,而不要采取極端的行為。所以不光政府要理性平和,要依法辦事,群眾也要理性平和,也要依法維權。
主持人:黨的十八大報告給我們描繪了一個美好前景,其中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時,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的尊重和保障。也就是說我們今天的法治中國依然是一個“在路上”的狀態,是一個目標,依法治國是實現這種狀態的方略。請您描述一下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之時將會是一個怎樣的狀態?
張教授:我想這個狀態,一就是說在全社會實現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實現了科學民主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從另一個層面,也是更深刻的層面來講,那就是人權得到保障,公平得到保障,和諧得到保障,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得到保障,國家長治久安,國泰民安。第三個層面,中國的法治在國際社會的話語權顯著提升,中國參與國際法治的深度不斷地加強,在全球治理結構當中發揮大國的作用。
結束語
主持人:伴隨著我國立法的完備、依法行政大力推進、司法更加公正,執法更加公開透明,法治正在用制度的力量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也改變了中國社會的面貌,一個高揚公平正義旗幟的法治中國正在到來。我們期待著,也共同向這個美好的前景努力著。再次感謝張教授,下期《時代問答》我們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