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介法律學人,隨著年歲漸長,思慮漸深,這幾年越來越深入體悟到:在當今中國,欲推行法治主義,必先有人去踐行法治啟蒙,否則,法治國家的構想終究會化為泡影。有鑒于此,平時閑來也寫一些輕松的學術隨筆,或發表于博客與報章,或暫藏于私人文檔,隔了一些年頭,便會蓄了一些篇什,可以裒輯成冊,斗膽拿來付梓。這本小書就是繼《剩余的斷想》之后又一冊同樣類型的覆瓿之作。
本書的書名《文人法學》,源之于2007年在《法學家茶座》第13輯上發表過的一篇拙文的題目。那篇文章開宗明義便指出:環顧當今中國法學界,似乎可以套用《共產黨宣言》的首句,說:
“一個幽靈,文人法學的幽靈,在中國徘徊。”
這不完全是笑談。筆者較早之前就觀察到,在當下我國法學界,實際上已經在一定范圍內出現了一種可稱之為“文人法學”的流風,其代表性的學人,可首推朱蘇力、賀衛方、馮象、許章潤、舒國瀅等數位學者,還有一批年輕的學者或學子追隨其后,在“暗夜里穿越”(套用強世功評蘇力語),以致聚成了一定的群落,形成了一定的氣候,即使還不足以構成一種流派,至少也稱得上一種品流了。
說到這“文人法學”,其標志性的傾向,至少可初步歸納出如下幾種特色:
其一,擅長以流麗的語言、獵奇的視角,甚至精妙的隱喻,克服了法學枯燥生硬的本色。比如朱蘇力教授,本身就是寫詩出身的,自言“一度想當詩人”,從來文辭優美,音韻豐沛,近年來更干脆挺進“法學與文學”的領域,其總體的研究個性,在此方面頗有典范意義。
其二,雖然沒有排斥理性思維,甚至還暗含了“理性的陰謀”,但在一定程度上卻能巧妙地訴諸情感的運用,借以催發其文字作品的感染力,與受眾(特別是年輕學人或學子)的情感多發性傾向之間,恰好形成了某種密切的共鳴關系。不言而喻,賀衛方教授的魔力,便在部分上得益于此。
其三,偶爾也表現出對法學學科、尤其是對其中的部門法學本身的某種輕慢的、多少有點“陪你玩玩”的態度,卻在一種蕭散簡遠的風格中縱橫捭闔,暗含機鋒,明顯具有超越性或反思性的思維傾向。馮象教授或許即可謂此方面的代表。
本來,無論是在方法論方面還是在實踐功能方面,法學都擁有許多卓越的優長之處,而歷經磨礪的現代法學尤其如此,但無可否認,法學也有刻板、瑣細、甚至為當代日本比較法學家大木雅夫先生所指出的那種狹隘的特征,正因如此,法學本身也就成為一門容易逼使內部學人走向叛逆的學問。而在法學的叛逆者之中,歷史上也就不乏有人在其他領域里取得了震鑠古今的成就,馬克思、歌德、卡夫卡均是這樣的人物。所不同的是,他們叛逆的程度和類型也有所不同,其中既有馬克思、歌德那樣的全面反叛,也有卡夫卡式的叛逆,即雖為稻梁謀而繼續留在法學陣營之內,但卻熱衷于其他的志業。
從寬泛的意義上說,“文人法學”也是對正統法學的一種叛逆者,只不過僅屬于一種接近于卡夫卡式的叛逆,而且情節更加輕微。它在一定程度上乃生發于當代中國部分法律學人對本國傳統人文學問的那種揮之不去的鄉愁,為此在一定范圍內也可能是屬于我國法治尚未成熟時期傳統的“人文”與純正的“法學”之間的一種中間過渡形態,但無論如何,它也恰好應合了前述的法治啟蒙主義這一時代課題。
其實,即使從西方的知識譜系上來看,法學與人文學科本來也就具有一種無法割裂的血脈關系。君不見,在中世紀的羅馬,早期的法(律)學即曾被作為修辭學的一種類別,后來注釋學派轉而借鑒了同時代經院神學的各種圣經解釋的技法,用以解釋《羅馬法大全》,由此形成了作為傳統法學的主要方法——法解釋學的雛形,并隨著近世初期之后羅馬法在歐陸的廣泛繼受,而為西方近代法學所承襲與發展,乃至在德國流的法學傳統中,法學還被稱為“法教義學”(Rechtsdogmatik),但說到底,現代人們已經承認,這種法學其實與其他人文學科一樣,還是屬于一種“理解的學問”。無怪乎德國現代法學家Hallerbach曾剴切地指出:法學本來就是“人文科學的學問,因為它面對的對象正是人類及某種人類精神的具象化,即以‘語言創作’的形式表達出來的‘人之作品’”。如此說來,如何發掘與提煉法律之中的人文精神,或以人文精神去反哺、滋養甚或反思法律本身,也是現代法學應予高度關注的主題。從這一點而言,“文人法學”也具有合法生存的價值。
當然,或許在部分人看來,“文人”一詞也有一些負面的色彩,記得錢鐘書先生就曾經在不無解嘲的意味上引用過“一為文人,便無足觀”之類的舊說。另一方面也應該看到“文人法學”本身所可能帶有的局限,它畢竟不是純然意義上的正統法學,如果不去有效地控制個體化的激情,處理好規范之中的價值問題,而將其演繹到極致,也可能成為法學的異端。
然而,我們之所以還要將上述那種法學流風稱為“文人法學”,則是因為,作為當代中國法學的一種品流,它頗似中國古代的“文人畫”一樣,其作品的內容、樣式或風格之中,往往也寄托了“志于道”而“游于藝”的志趣,寄托了傳統文人的那種“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情懷,為此也可謂是最具有中國本色的一種法學,甚至也有可能為當今正面臨著種種困境的中國法學,提供一處“詩意地棲居”的佳境。
筆者雖不敢妄稱“文人法學”的典型代表,但作為當今中國的一介法律學人,一向也難以拂拭中國傳統文人的某種情懷。而裒輯在此的篇什,盡管只是一些淺易的小文,卑之無甚高論,但多少也頗具“文人法學”的風味。為此,謹將這冊小書冠名為“文人法學”,并將舊作《文人法學》一文納入此篇加以修訂,以為序。
【附錄】
全書目錄
◇ 代序:所謂“文人法學”
◇ 輯一 環憲法學的隨想
憲法的日偏食結構
憲法的肉身
“身體憲法學”入門隨譚
憲政的風水
◇ 輯二 法治愿景里的遐想
人類文明史中的法治
在一本書中眺望憲政的遠景
中國需要西方式的法治嗎?
蘇格拉底與李斯之死
岳飛之死的歷史現場
秋菊女兒的困惑
法律人的情人
法律與私奔
勸酒的意義
腐敗散談
網絡是最大一所學堂
◇ 輯三 熬了規范主義的藥言
誰是中國的施米特?
憲法學界的一場激辯
人民會墮落嗎?
自由主義的敗家女?
警惕法律實力主義
反思唯科學主義
◇ 輯四 特別的思憶
從法律通往上帝的懷抱
堅忍的理想主義者——紀念恩師畑中和夫先生
◇ 輯五 雜言補拾
學術幼稚病的N種表現
教師節感言
皇皇正論,姑妄聽之——課堂語錄100條
編輯手記:借來法言傳心脈
書訊信息
林來梵著:《文人法學》
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年1月第一版
字數:165千字
定價:2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