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院訓——給法學院新生的一封信
發布日期:2012-09-20  來源:《財經》雜志2012年9月3日版  作者:許章潤

親愛的朋友,你問法學院的“院訓”是什么?哦,好像還沒聽說,或者,尚未選定呢!

經你一問,倒是提醒我了。好在心胸縈回,不期然,略有腹案。說是腹案,有點兒過,不過閑來神馳,心思偶動罷了。姑且就算腹案吧,這腹案,在心里翻騰好幾年了,滿滿的,沉沉的。正好,先和盤托出,略予解釋,再勞你指正。

腹案一:“以法律為業”。約略對應于英文的Law as vocation。很顯然,這句式脫胎自“以政治為業”——馬克斯·韋伯的經典絕唱。

十一年前,仲秋之夜,在下曾經以此為題,給法學院的新生布講,后來敷衍成文,流轉坊間。這里舊話重提,所需辨明者,“業”也。至少,它含蘊了“職業”、“志業”和“天職”三層意義。

首先,其為職業,講明法律人不過是以法律的訂定、施行和解釋、教授為飯碗的利益共同體。選擇了這一職業,于是做這份工作,靠它吃飯,“法律”遂為謀生之具。因此,其為庸常世態下的日常作業,社會勞動分工體系中的一種世俗工種,不過爾爾。遵循職業規范,持守職業精神,是它的基本要求,也是它的最高職旨。昏曉流年,晨鐘暮鼓,迎送了一代代法意人生;人間幾度今古,而世道依舊,但看花老眼,傷時清淚,西風消息!

可我們知道,法律不僅是一種規則體系,同時還是一種意義體系。在規范的橫平豎直之外,尚有人情與道義的曲曲折折。它們聚合而為法律的義理,所謂法意,不止于此,卻以此起步。因而,但凡選擇這一職業,長期體察,積久陶養,遂接受乃至于信受了它們,使得法律不僅是職業,更且成為志業,一種心志所向、足堪托付人生的事業。前述“職業規范”與“職業精神”,其實即已含蘊了法律一行自職業向志業昂揚發育的潛緒。

經此規訓,對于諸如法律的規則性、明確性和可預測性等品質的確認,對于諸如公平正義、仁愛誠信、正當程序等信念、理想和價值的信守,遂成這一共同體的心智和心志。

君不見,正是在此共同體中,大家具有相同教育背景,信守大致相同的規則,遵循相同的行業規范和價值觀念,進而秉持共同的理念,追求共同的理想,使得“以法律為業”不僅是謀生手段,而且成為志業寄托。由此,“安身”伸展至“立命”,職業共同體之身漸臻志業共同體精神之境。就其中少數同道而言,乃至于成為滿足生命意義的天職。天職就是“使命”,就是“召喚”,為此流血獻身,在所不惜。所謂法律之道源于生活之道,轉而提示出生活之道,進而,輾轉為立國之道,其意在此,其義亦在此。

對應而言,職業意義上指向的法律,多半為俗世的制定法。其為人定規范,源自正當性立法,表諸文本,行諸程序。理想而言,一般情形下,不論是政治的立法抑或市民的立法,它們載述了生活之常,遵奉的不過是人民日常灑掃應對的流程和積久沿襲的傳統,標示了一種生活方式。當此之際,若其悖情逆理,則惡法亦法,與其說是詭辯,不如說是無奈。

迨其為志業,則須向上一層,往深遠處思考,著力于情理法三維的轉圜和圓融,一以公義為指歸。天大地大,公義就是天,公義就是地。迄至登堂入室,感悟到天職,則豁然靈通于自然之法,訴諸人類的良知良能,直接敬天法地。偉大的立法者代天地立言,申說的不過是天圓地方的人倫意義,意蘊所在,義薄云天。

是啊,法律之上更有法度,法理之外昭然有天理。一切俗世之法,均須奉守法度,循法度而訂法律;人間法意,自當秉諸情理,一本于天良。此時此刻,惡法非法,不僅在其違犯正當程序,或者于利益調處中不公不正,更在于它傷天害理,根本違忤人間公義,為我們的良知所不允。良知良能,人類億萬年修習養煉而成的至上德性,是世間第一立法者。

如果說“我們如何能夠不依賴法律知識而辨明是非,進而找尋到正義”是一個真切問題的話,那么,其進路,其答案,便是直接訴諸我們的良知良能。它指明理路,更是啟示。

腹案二:“信義與公義”。基本含義,英文的Faith and justice,約略對應。惟義之意涵,甚難達詮。

此案蘊意,源于此一自明之理:法律為天下之公器,法意以明理為己任。公器之公,就在于明示是非,判斷得失,進而,施行公義。特別是經由懲戒惡行,撫慰公道,警示極易潰決之人心。

與此同時,天下眾生,人人皆可援法自保,追尋公義,不分種族、階級、官民和男女。換言之,法律是一個開放的是非體系,理述萬端,撫拂兆民,以普世公理接通個體人心,將一般規范落實于個案是非。

另一方面,“物無妄然,必有其理”,而理之大端,在于辨析是非得失,怎樣是公義,如何將公義之光普照人間。從而,法意不外人情,情理就是法理。規范浩瀚,根本追求總不外公義;法意泱泱,就在于出情入理,尋覓人間公義。因信而稱義,秉公而致公,人間于是有望成為和諧人世,人世庶幾乎漸為正派世道。朱子曰:“合天地萬物,只是一個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無此理,便亦無此天地。”接續此意,則法之理,至源至極,總不過信義與公義也。

因此,法律信仰不是一個偽命題,相反,它基于真實的問題意識,表達的是最為真切的價值關懷。不是別的,它是公民社會的世俗信念,世俗人間的公民宗教。舍此一環,天意和人意脫節,法意可能變成一己私心的妄為任意。在此,與其說俗世的法律經由信仰而接通了天意,不如說轉引向浩淼悠久之歷史。法律源自歷史,演自人世生活的常態、常例與常規,標示人間有常。“人間有常”源自“天行有常”,是神圣秩序下落于時間維度中的人世景象,也是一種倫理價值和法制愿景,最終關乎政治正義。另一方面,法律切應于人性,而歷史性是最為重要的人性向度。化性起偽,如古賢所言,偽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制法度。

因而,不妨說,天意蘊藏于歷史,于興衰得失中昭昭然矣!天意就是人意,在灑掃應對、喜怒哀樂中,展現并落實公義。信而有義,公而達義,則法意有德,法制圓融。

進而,換言之,法律理性以歷史理性作為重要內涵,接續和弘揚的其實是道德理性,講述的是特定人間秩序供給“幸福”的政治德性。所謂幸福,不止于安寧和平,但必以安寧和平為基礎,法律和法學因而是致力于提供安寧和平的技藝。

在此,連接“過去”與“未來”,就是在庇佑當下,而祝福未來。良善法制作為俗世人間最具穩定性質的制度安排,以“安寧和平”為器,恰處中點,使得當下即是過往和未來,是過去的此刻化與未來的當下進行時,庇佑人間,為人世祝福。俗世的法律由此提澌,遂頓時具有了超越的價值,足堪托付眾生。全體人民講信修睦,用度有常,法度巍峨,則風度怡然,國度安然。

——朋友,你說,除開信義和公義,對于法律這一規范世界、意義世界和全體法律人而言,還有什么更值得珍重而樂于奉守無違的呢!

腹案三:“明理養正,致公天下”。如前所述,法意以明理為己任。理者,法律內在之理性也。它們起自事理,順乎物理,蘊藉情理,修明道理,濃縮為法理,而一準乎天理。由此,邏輯理性、歷史理性、道德理性和實踐理性,分兵合擊,構成了法律的基本品性,也是法學的基本品性。明乎此,循沿而上,則法意氤氳于胸,有助于修煉君子人格。而正心誠意,吾善養吾浩然之正氣,方能參悟此間理路。平天下、王天下而公天下,讓公義充盈國中,這人世,好一個公道中華!

天下之為公,在于它是一個公共空間,天下人分享的公共事業。當今之世,列國體制是組織國家的通則,民族國家成為全體國民的歷史——文化歸屬的法權滿足形式。而一切法權安排,千形萬狀,實際上均不過是表現為當下的歷史存在。人世演自歷史,歷史性就是人性,由此,民族國家作為一個法律共同體,蔚為關于身份建構、地緣政治、民族認同及其文化單元的普遍主義抽象一體性法權安排。人生和人心,于此交集,而于各就各位中可能獲得合理鋪排。理想而言,法律于邦國之內依憲法政治施行政治正義,以仁愛、誠信、寬容、注重民生、講求平等、人心與天道的合德為依歸,法律人是為此銜命履職、分配正義的祭司。

邦國社稷,一方水土,共和之城,由此成為全體國民的家園,一個命運共同體,更是全體公民分享的政治共同體。邦國之外,列國并存,以和平共處為準則,借國際公法彰顯國際道義;國家無論大小,民族無論強弱,均當秉持和平文化,庶幾乎進境于世界共和,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吾儕所學關天意”,則天意就是人意,天意在此,天義亦在此矣!

朋友,這就是我的“腹案”了。絮絮叨叨,凡計三案,似乎有理,仿佛迂闊,總體精神無非求個“公”字。轉來轉去,不過圍繞著“公”字用心思,說明雖法意緘默無聲,卻自有其立意,原不能任人增刪,更不容隨意宰割。是的,這世間,歷千萬年,就數它最難,也最讓人神傷了。幾多豪杰,蕓蕓眾生,無數的邦國社稷,往往生死就在這一個字啊!有此一公,以信立世,益生取義,這法律才能儼然而為人世法度,全體人民也才會欣欣然趨附于規范網羅之下。法律之能為業,就在于它是人間之公器,秉此公器以求公道,達臻公義,決定了法律是一項公共事業,一個公共空間。由此伸展,天下為公,公天下,始為人間正道,人間始有正道啊!

是的,所謂的“校訓”和“院訓”,本在聚斂精神,提澌境界,傾吐心愿和志向,高自標立,“千結丁香,且須珍重”。如同一國之國歌,其當傾吐的本為這方水土靈魂深處的生命豪邁,其之凝聚的應為積基于悠遠文明傳統的民族精神和社稷情義,其所倡揚的當是億萬萬國民關于良善世道的美好憧憬、追求正派人生的普世情懷。經此凝聚,人心齊,泰山移。本來,冷冷清清,方始有錐心佳句;尋尋覓覓,才等得花謝春歸。可如今太過熱鬧,聰明人萬事占先,一切唯技術馬首是瞻,凡事奉實利為硬道理,再加上“意蒂牢結”箍得緊緊兒的,這便讓滿世界腦筋活了,而心思乏了,神思散了,敬意沒了。

上述三案,雖竭盡神思,莊敬自持,但也許依然不倫不類,只好等你們來修正完善了!近些年來,仿佛大家都在苦苦思索,也都竭愿“推陳出新”,甚至于“出奇制勝”。既為同道,則問道求知,雖然純為一己心思,可寄身其間的群體品性,如光覆地,籠罩萬物,個體實際上無所逃脫于天地也。其以學術為公器,奉公道為正道,大家才好安身立命,進而,有所謂的建功立業。命名就是賦意,揭示的過程不僅在于描述,而且,同時表達了揭示者的憧憬。于是,此事遂于私性心智活動之外,還具有了公共相關性。難怪同儕個個,凝神聚思,把弦弄曲,舞殷勤。

哦,對了,你還提到了校訓,是的,語出于《易》,經任公點活,蔚為典范。相較而言,但凡尚有自知之明,就得承認,我們這一輩學人,論功力,論修養,論愿心,早不復望先賢之項背。故而,“理屈詞窮”的背后,其實是看似進步而實則衰頹的文明勁道。不用說別的,單看今日的大學校長們,將官員之做派做足,掃學人之斯文于塵埃,就知道物質繁榮之世未必不是精神貧困之際。否則,怎么從火葬場到大學堂,自街道辦往幼兒園,一水兒的只剩下“勤奮,嚴謹,求實,創新”這幾句套話了呢!

屈指算來,自入讀法學,做學徒,再做教書匠,區區未嘗一日離開過校園。激揚懵懂的少年,跌跌撞撞,一路走來,轉眼兩鬢飛霜。

33年里,將校園當家園,以教書為業,賴教書謀生,深夜捫心,掂量來掂量去,還是覺得公道最難。而且,它不是科技所能插手之域,賴乎人心,取決于體制。可人心與體制,均為歷史演來的文明結晶,文火慢工,數萬年的造化,原非一蹴而就,再急也沒用。

因此,好幾年了,每每為學生問及院訓而語噎,才發現我們的棲身之處原來“失魂落魄”,或者“沒心沒肺”,甚至“狼心狗肺”。不奇怪,時間短嘛,積累淺嘛,只好先忙些外在搭架子的事情嘛。先有個大架子,再積攢德性,內修功夫,方有望漸臻斯文,甚至于斯文鼎盛之境呢!蒙你來信問及,勾起我一腔心思,引發出這些文字,供你參閱,不知小叩是否大鳴,淺議而致深思乎?

九月開學,你就要來了。秋天,沉甸甸的季節,我卻想不出用什么來迎接你。因為,舟車無礙,行囊飽滿,心中有夢,再加上血管里奔騰著熱血,我還能再為你做什么呢?為此似乎應該寬心,我卻頗感悵然,遂于怎么辦之上,又添加了一個為什么。是啊,“為什么呢?”細加掂量,原來,是惴惴于怕你問我“院訓”到底是什么。

一個沒有院訓的法學院,要么是積淀既久,傳統雄厚,人人心領神會,一旦登堂入室,自然熏染,傳承如家族血脈;要么是無根無底,如前所言,沒心沒肺,魂不守舍,只滿足于職業培訓,或者,加上個“成功學”秘訣的私相授受,裝潢以什么“卓越”一類的浮辭華藻,自我陶醉有可能演變為不擇手段。自鄶以下,甚至不過是追名逐利、群魔亂舞、藏污納垢之所,亦未可知。

可是,天啊,這與大學精神相去何其之遠也!這與我對法學院的期許、你對法學院的憧憬、天下公民對于法學院的托付,又是何等的刺謬呀!我相信,你我都不會坐視,一如納稅人不會容忍血汗白費!

想到這里,我不再悵然,也不再揪心,反倒寬下心來,神色安定。因為,我們既然已經意識到面前有坎,歧路縱橫,便不會畏葸,而只聽命于信義,唯服膺于公義。因為,那叫做法學院的法度和法意的養育之所,惟有以致公天下自期,才能召喚如你們這般有理想和血性的莘莘學子踏步前來,共同為免于恐懼、凍餒和不公不義而自強不息。除非,天下學子,皆委身于利,悉聽命于勢。可我知道,你沒有,你們不曾如此,因而,這一切便不會發生。

既然如此,我除了自己時加警怵以外,還有什么好悵然而揪心的呢!

行文至此,不禁長嘆!這大千人世,假公假義充斥,不公不義橫行。每天,都有同胞殞于非命;到處,不乏罪惡假借法律之名而行。人世和人性,真是個善惡交加的造物,何曾靠得住!更何況,理想和血性,雖堅如磐石,卻弱不禁風,都是會隨著閱歷漸多而遞減的,均會因負累日增而日虧的。可除開它們,我們這些必須每日打理生計的蕓蕓眾生,天地間的過客,又能靠什么呢?走筆至此,我便又忽忽悵然起來了!

還好,連綿陰雨,今日天開。推窗接風,滿室清明,且看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嘿,遇上這等光景,還何必舞文弄墨呢?就此打住,等你來校后,有的是打發不完的聊天時光。畢竟,人是會說話的物種,言說是天性。通過交談有裨于砥礪人性、增益人性,可能,也只有通過交談才能保持人性。

那好,讓我們一起發聲吧!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