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終于明白了
我首先必須反抗的是
我對墻的妥協,和
對這個世界的不安全感
——舒婷:《墻》
任何個體,不論先前是何等人物,一旦進入司法程序,面對以國家為后盾的強大公權,必定頓成弱勢。任何權力都恒具擴張勢能,總是以績效為鵠的,雖政體不同,而權力本性則一,同樣存在著濫用與暴政的可能,早已為歷史所一再證明,無庸諱言。因此,在司法程序中,如何既能防范不良從業者上下其手,以逞私欲,同時又能有效規訓公共權力恪盡其責,不出位格,避免以強凌弱,而于各方大致平衡中提供法律公正,便是現代法制念茲在茲的制度預期,而落實為一系列的制度設計,表征的是對于人性的深深怵惕和政制的政治德性。
其中,程序正義作為現代法治的基本理念,是一道重要防線,可能,也是最為重要的屏障。世態紛紜,案情詭譎,利益當前,公婆各據其理,只有大家一同訴諸程序正義,才能進而有望達成實質正義。否則,各憑肌肉說話,人間豈非叢林。也就因此,諸如無罪推定原則、有利被告原則、辯護制度、回避制度和控辯平衡原則等各項程序安排,一一應運而生,旨在落實程序正義,志在追求實質正義。
恰恰在此,依據已經披露的有限案情來看,“李莊案”讓我們感到“大致平衡”不再,作為實現正義最為可靠憑藉的程序正義遭到顛覆。舉例而言,辯護人依法會見犯罪嫌疑人,而警方派員監視與錄像,已然違反“律師會見犯罪嫌疑人不被監聽”的法律規定在先(《律師法》第33條);根據污點證人的檢舉,迅即將正在履職的辯護律師“逮捕歸案”,曾經的“對家”作為公權力出場,違反了回避制度的立法本意,不免讓人聯想到“報復性執法”或者“殺雞嚇猴”的譬喻。在此之前,雖然難言一士之諤諤,但是,從此之后,卻必然導致千夫之諾諾,當不難想見。舉世浮想聯翩之余,程序正義隳矣!——沒準那一天,這一命運也會降臨到自己的頭上,遂成為普遍的擔憂。換言之,我們大家都感到“不再安全”。
其他種種,如媒體披露的“公、檢、法、司”聯合辦案云云,律師會見犯罪嫌疑人、閱卷、查證權利頻頻受阻等等,倘若屬實,不僅是對于控辨平衡原則的公然違犯,而且將三十年法制建設夢寐以求的“第三方執法”的美好愿景棄如敝屣,無論是就法律正義而言,還是就政治正義來看,抑或就所謂的“群眾影響”觀之,實在均為得不償失。縱便“打黑”,也不能付出毀棄根本價值的制度代價。否則,可逞一時之快,難言長治而久安,其理甚明。
本來,立法設置辯護律師一職,類似于現代民主體制準允“國王忠誠的反對者”的存在,就在于希望藉此形成一種司法民主格局。在此格局下,律師作為合法的代言人,據法按例,揆情究理,竭盡所能,找出犯罪嫌疑人無罪或者罪輕的事實,從輕或者減輕的理據,依法保障其當享有的基本權益,尤其是程序性的訴訟權利,而以訴訟權利為屏,進而求取實質正義。這是立法賦予律師的應然職責,也是司法應予保障的權利。經此抗衡,促使控方做足功課,防范制度作惡,力爭不枉不縱,其實是控辨雙方的共同愿景。當下中國,刑案辯護勝訴率約在5%,表明至少有5%的案件因為律師的“在場”,而避免了冤假錯案。5%,冰冷的數字,可它意味著無數人得免重蹈“佘祥林”的人生苦澀,既說明了律師辯護制度的絕對必要性,又避免了眼睜睜讓司法機構陷入不義,從而,在彰顯制度安排的德性的同時,滿足了關于法律正義的公民預期。——所謂法律尊嚴,其尊嚴在此,并且,也只有循沿此徑,才能獲得真正的尊嚴。
在此語境下,律師的職業倫理規定了他天然“替當事人著想”,“為當事人說話”,一切圍繞著當事人的利益打轉。否則,要律師做擺設呀?就刑事案件而言,“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服務”,可謂天條。具體在本案中,告誡以“不知道”應對法庭訊問,固為其責。本來,依據無罪推定原則,沉默權是被告的法定權利,徑以“不知道”應答,并無不妥。詢問有無“刑訊逼供”,尤為必需。如果答案肯定,則督其于法庭大聲諾諾,其實是一種法庭論辯技巧,無傷任何法則。進而言之,倘若據法論理,認其無罪,進而提出無罪辯護,亦不為過,何況爾爾。凡此種種,不過履行律師職責的常態,有何大驚小怪的?又何能深文周納,指鹿為馬?
朋友,如同一切權力設置一樣,律師制度和辯護制度同樣是一種制度之惡。容忍此惡,旨在避免更大的惡,既是現代司法程序的人工理性,更是源自人世公共生活的不得已,為的還是營造一個人人感到安全的社會政治生態。有此基本安全,才能指望公道和正義。無此安全,則人心惶惶,天下無道矣!因此,將對于黑惡勢力的清除訴諸司法程序,彰顯的是公正對待每一個公民的政治公道,顯示了當下人世是一個讓每個人獲得基本安全的社會這一立法旨意。循此以往,保障他們獲享包括辯護權在內的一切公民權,同樣還是為了營造一個“大道之行在于公”的公民印象,而首先是讓人感到安全的社會政治生態。否則,本意雖行公道,而民眾感受可能無異“黑吃黑”,于制度安排而言,可謂背道而馳。
畢竟,天下苦黑久矣!而最黑之處,在于“黑白”兩道沆瀣一氣。百姓為“打黑”而歡呼,與其說是歡呼那幾個打打殺殺的毛賊落網,不如說為護黑高官的倒臺而稱慶,其理盡現,不言而喻嘛!
而且,本案甚為吊詭之處,在于被告突然檢舉自己的辯護人,坦承旨在“立功”,使得案中生案。司法機構雷厲風行,迅即啟動批捕、起訴和審判程序,令人矚目。而一般社會大眾齊聲譴責“黑心律師”的窳行,事實上,也確有不少律師職業操守淪落,知法犯法,使得“李莊案”驟然成為一起牽連廣泛的社會政治事件。當此“打黑”收網之際,在污點證人檢舉和辯護人履行職責之間,大眾不明所以的口誅和法學界的擔憂兩頭,司法機構的積極強勁態勢,似乎撕裂了社會,其實已經使得公權陷入了道義兩難。換言之,“立功”的合法性與道義上的形跡可疑,律師的信念倫理與責任倫理之間的緊張,公權力主動護法與自身守法的分際,均要求司法機構應當采行一種更為超脫中立的姿態,而非為了“辦成鐵案”,不惜動用“運動式執法”,其理昭然。
畢竟,中國已經進入一個常態社會,日常政治登場,非常政治退位,才是常道,也是正道。憲政是日常政治的根本秩序,而為建設現代中國的國家理性,鋪陳法權安排的德性,提供了制度想象力。換言之,一切行政和司法行動,包括“打黑”和各類“李莊”案,均須圍繞著民主與法治打轉,以有利于民主和法治的發育滋長為取舍,而非損害其根基,乃至傷及國家的政治德性。只有民主與法治,才能給我們提供真正的安全和公道。而人心思治,安全與公道,堪為其本。如果說什么“大局”,這才是真正的“大局”。
否則,便為“攪局”。而國家理性早已曉諭人世,“攪局”是政治的大忌,也是法律理性的大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