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西北政法大學在深化教學內容和方法改革、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兩支教師隊伍方面打下了立足西部、培養高素質法律人才的實踐基礎。堅持法治信仰、中國立場、國際視野和平民情懷的卓越法律人才培養的教育理念。探索并形成了卓越法律人才培養的新機制:包括青年法學教師兼任基層法院法官助理、優秀法學教授掛職基層司法機關領導職務、法科研究生擔任法官助理與檢察官助理的實訓。
關 鍵 詞:西北政法大學人才培養實踐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理念 培養機制
教育部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這一重要舉措,對于進一步推進我國民主法治建設、加強政法隊伍建設、解決我國法學教育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西北政法大學在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方面既有與兄弟院校許多相同或相似的思路和做法,又結合區域特點和辦學定位,立足西部、面向基層進行了有益的探索。這里,主要就我校實施這一計劃的已有基礎、教育理念和近幾年的改革探索談幾點認識和體會。
一、立足西部、培養高素質法律人才的實踐基礎
西北政法大學在70多年的辦學歷史,特別是50多年的本科教育和30多年的研究生教育實踐中,堅持立足西部,以培養基礎知識扎實、實踐操作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強、綜合素質高,能扎根西部、服務基層的法學人才為目標,突出通專結合、理實并重的人才培養特色,深入開展教學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以質量工程建設為抓手,深化教學內容和方法改革
堅持寬口徑、厚基礎與個性化培養相結合,我校設立了法學導論等18門法學專業平臺課程,用必修課保證專業基本培養規格,又設立了民商法、刑事法、經濟法、行政法、國際法等五個柔性專業方向的選修課模塊課程,由學生自由選擇,為學生個性化發展提供了空間;
重點推進課程和教材建設,建成了38門國家級、省級、校級精品課、雙語教學示范課、實驗實訓教學示范課。搭建了高水平的網絡化教學平臺,出版了30余部高質量的特色教材;
積極進行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倡導情景式教學法、研究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嘗試“雙師教學法”,法律診所教學進行了富有成效的本土化改革,開設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法庭”課程等。鼓勵知識交叉,創設“開放講壇”課程,邀請不同學科的專家、教授為法學專業的學生講授前沿知識、評述熱點問題。
(二)建構行之有效的實踐教學體系,全面提高學生的法律實務能力
為強化學生法律技能的培養,我們開設了由模擬法庭、法庭論辯、物證技術、律師制度與實務、法律診所類等13門課等構成的法律專業技能類選修課模塊,規定學生必須從中選修不低于10學分的課程;
建設了法學專業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承擔疑難案例評析、模擬審判、模擬仲裁、法庭辯論、物證技術以及7類法律診所課程的教學;
鼓勵學生參加校內開庭觀摩、暑期國情調查、法庭論辯賽、法律援助、法制宣傳等多種形式的第二課堂活動,計入課外學分;
建設了40多個校級實習基地,實施在低年級進行“專業見習”和進行高年級“專業實習”相結合的“兩分法”專業實習方式,構成持續性、階梯性的專業實習體系;
開設文獻檢索、學術論文寫作課程,將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列為必修實踐環節,積極開展“法官說法”、“律師說案”、“導師點津”等活動,拓展學生知識,訓練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充分發揮兩支教師隊伍的作用,合作培養卓越法律人才
我校推行本科生導師制。為每一名學生配備了導師,為學生在校學習提供全程指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養成科學的學習習慣、克服青春的成長煩惱、結成終身的師生情誼。
我校建立了一支能真正發揮作用的兼職教師隊伍。選拔了30余名經驗豐富、理論水平高、熱心法學教育事業的司法實務部門的“專家型”領導或優秀法官檢察官和律師,擔任法學各二級學院名譽院長、客座教授、兼職教授以及法律碩士實務導師,參與法律專業本科生、碩士研究生的教學、論文指導、實訓指導等培養工作。這些領導和業務骨干,在參加合作育人的過程中,為學校教學內容更新、教學方法改進、教學效果提升、人才質量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我們與多個實務部門建有合作教學基地,定期由實務部門的專家進校開設講座;與人民法院開展合作教學,邀請省內各級人民法院選擇具有典型性、示范性的案件在校內的模擬法庭公開審理,形成了每學期不少于10場的校內開庭和法官、檢察官、律師、教師共同點評庭審過程的合作教學模式。
二、我校培養卓越法律人才的教育理念
學校堅持“面向中國、面向西部、面向基層、面向實踐”的辦學思路,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在總結凝練扎根西部的一大批西法大校友優秀品質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特征,確立了關于卓越法律人才培養的教育理念,那就是:法治信仰、中國立場、國際視野、平民情懷。
(一)法治信仰
“法治信仰”,應該是每一位西法大學子必備的基本素質。在這個國家走向強盛、社會急劇轉型、思想多元碰撞的偉大時代投身社會實踐,我們的學生應當深刻地認識到:走法治的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才是中國社會的必然發展之路,也是解決當前中國社會面臨問題的唯一正確出路。依法治國的國策,是中國共產黨在60多年的執政過程中探索和總結出來的治國方略,是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中國化的第四次創新,標志著我們黨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的規律、中國共產黨執政的規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把握,也標志著中國共產黨依法執政能力的不斷增強。因此,走法治的道路,是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法治信仰不僅僅是一種理念、一句口號,更重要的是要落實到行動上。這就要求我們培養的學生,未來在成為政府公務員以后,要學會依法辦事,依法行政;作為一名法官、檢察官或者律師,應當恪盡法律職守,認真辦理每一件案件;作為一名普通公民,應當依法理性表達法律訴求,依法解決面臨的矛盾糾紛。此外,作為政法院校的畢業生,還應當將我們的法治信仰理念向社會傳播,用我們的法治理性感染身邊的每一個人,使更多的人都能夠認識到,只有整個社會都信仰法治,國家才能長治久安,民族才能持續興盛,社會才能穩定和諧,人民才能幸福安寧。
(二)中國立場
“中國立場”,就是要我們的學生確立以強烈的責任感來建設我們偉大祖國的立場。當今的社會,是一個高速發展的信息社會,在互聯網上,許多東西不再受國界的界限,但是,愛國主義在任何時代任何場合都是需要的,而且是必須的。著名詩人艾青說:“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我們可以學習西方先進的法制、先進的文化,可以用來對照我們的制度,對我們的社會提出批評,但這種批評,必須是善意的,建議必須是建設性的,立場必須是中國人的。如果沒有這種正確的立場,而是隔岸觀火,站在消極的評論者的立場來對國家、政府和社會指手畫腳,說三道四,諷刺挖苦,甚至濫罵攻擊,一個學生如果有這樣的立場,就決定了他在中國的歷史發展、社會發展中不會有什么成就,因為他只是一個旁觀者、批評者,甚至破壞者,而不是一個腳踏實地的建設者。沒有中國立場,就不會有他的未來,不會有他的事業和成就。
(三)國際視野
“國際視野”,就是說不能做井底之蛙,要多了解國際的發展情況,世界的發展情況,取彼之長,為我所用。看待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有國際視野,也要有歷史視野。我們培養的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要為我們中國的社會發展、民族興盛添磚加瓦的,是要引導這個社會、民族向文明的方向發展的。因此,我們的視野應當是開闊的,我們深遂的目光應當在悠久的人類歷史和豐富的人類經驗中巡視。只有真正做到博覽古今中外,吸取各方之長,結合身邊的實際加以改造利用,才可能讓自己永遠站在人群的前列、立于歷史的潮頭。
(四)平民情懷
“平民情懷”,就是要教育我們的學生把自己定位為一名普通的公民,把自身價值的實現建立在心系底層,面向實際,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基礎上。今年恰逢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在90年的光輝歷程中,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歷經風雨,成為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的核心力量,承擔起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歷史重托,在劇烈變動的國際國內環境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關鍵在于,他從成立之初起即把自身發展與國家發展緊密相連,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基本路線,堅持與最廣大人民群眾風雨同舟、血肉相連。建國前夕,民主人士黃炎培在延安向毛澤東提出共產黨如何跳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歷史周期率的疑問時,毛澤東指出,我們跳出歷史周期率的出路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我們要求西法大的學子們認真學習中國共產黨成功的經驗,將來無論做不做官,掙多少錢,一刻也不要忘記最普通的,也是最廣大的人民群眾,要知道他們在想什么、他們在做什么、他們需要什么?前一陣鬧得沸沸揚揚的“藥家鑫案”落下了帷幕,我們也組織學生旁聽了案件的審判,開展了討論。案件留給我們太多思考與啟示,但其中非常重要的教訓正是藥家鑫這樣的年輕人身上平民情懷的缺失。人才培養當然應該追求精英、一流、卓越、尖端,但這不應該意味著要養成我們虛幻的貴族氣和自以為是的傲氣,如果忽視了平民情懷的教育,有的年輕人連起碼的“敬畏生命”觀念都沒有,連“人人生來平等”的觀念都不以為然,發生“藥家鑫案件”這樣的悲劇也就不足為怪了。“立身為公、學以致用、面向基層、服務大眾”是學校重要的辦學特點之一,是辦學重要方向,也是學校的獨特精神之所在,希望我們的畢業生都能永遠牢記于心。
三、積極探索卓越法律人才培養的新機制
關于卓越法律人才的培養,我們將堅持“法治信仰、中國立場、國際視野、平民情懷”的教育理念,在繼續堅持和完善立足西部、面向基層培養高素質法律人才實踐的基礎上,以提高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標,重點探索與法律實務部門密切合作的新機制,選派青年法學教師兼任基層法院法官助理、優秀法學教授掛職基層司法機關領導職務,推行法科研究生在見習法官助理和見習檢察官助理崗位實訓,實務部門領導和業務骨干兼任實務導師,等等。
(一)青年法學教師兼任基層法院法官助理
政法院校的師生迫切需要了解社會轉型期的社會實際和基層司法的真實情況,而政法機關在人才緊缺的情況下也寄希望于借用政法院校的師生的專業能力充實力量,用理論資源指導實踐。近年來我校采用“走出去”的戰略,全力推進這項改革,為教師和學生的培養提供了可信有效的實踐平臺。
2008年學校規定,35歲以下的法學專業青年教師全部輪流在司法機關兼任法官助理、檢察官助理一年。四年來,已有四批共24名優秀青年教師在西安市雁塔區人民法院受聘擔任法官助理。《法制日報》評價這一舉措時指出:“選派青年教師到基層法院擔任法官助理,在緩解基層法院審判力量不足的同時,使青年法學教師有了和司法實踐密切接觸的寶貴機會,使他們在研究法學理論的基礎上,深入實際,感受中國司法的‘原生態’,切實的‘理論聯系實際’,用活生生的審判實踐詮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精神,對于塑造政法院校合格的法學人才大有裨益。西安市雁塔區人民法院與西北政法大學正在全力推動的這種院校合作新模式,為基層法院和政法院校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實踐經驗。”
(二)推薦優秀法學教授掛職基層司法機關領導職務
2008年開始,學校推薦副教授以上職稱且綜合素質高的法學教師掛職司法機關領導崗位一年。近幾年來學校先后選拔推薦五名法學教授擔任西安市雁塔區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渭南市臨渭區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和人民法院副院長。
(三)法科研究生擔任見習法官助理和見習檢察官助理崗位實訓
在優秀中青年教師“走出去”的同時,學校首創了法科研究生在司法機關實訓半年擔任見習法官助理和檢察官助理的研究生教育改革。2008年,學校規定研究生在校期間必須完成為期6個月的實務訓練,法學各專業研究生和法律碩士研究生在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以及立法、公安等政法實務部門參加實訓。學校與西安市中級人民法院聯合制定了相關管理辦法,明確研究生參加實訓的目標、任務、程序、方式、考核機制等。幾年來,學校在陜西省、浙江省等地政法實務部門建立了39個研究生實訓基地,已有1730余名法科研究生參加了實訓,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