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電子讀本和閱讀模式的改變
發布日期:2011-03-01  來源:中歐法學院網站  作者:方流芳

二十一世紀的信息自由超出了我們以前可以想象的極限。在短短二、三十年,我們可讀取信息的數量和讀取的便捷程度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一個心懷求知愿望的人來說,這是最為令人振奮的時代。

文字、圖形和載體的結合造就了可讀取信息。從泥印、甲骨文、青銅銘文、石刻、竹簡、帛書到雕版印刷,這一文明之路在中國漫長而曲折。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發現:有形文本負載的信息是有限的,它們的保存和傳播很容易遭到破壞——戰爭、風化、霉變、水火災害、保管失當、歷代皇帝的焚書、禁書和文字獄。皇帝試圖壟斷有形文本的偉業有時比焚書、禁書為害更甚。1773年,乾隆皇帝征集天下圖書,把它們集中到北京,雇傭3800多名文人日夜抄寫,耗費10年時間,復制成七套《四庫全書》。從民間征集的圖書和雕版,凡不容于大清者,全數被毀,再加上運輸、保管和使用過程中的丟失和損壞,無數民間征書就此消失。作為人工抄寫的復制品,《四庫全書》充斥謄寫錯誤、遺漏和刪改,抄本在多大程度上與原本保持一致,實屬疑問。七套《四庫全書》或毀于戰亂,或束之高閣。可以大膽假設:在成書之后、數據光盤問世之前,讀者瀏覽過的《四庫全書》,相加累疊,也不會有一整套。這就是說,如果把七套《四庫全書》想象成一本書,那么,在長達200多年的時間里,它的全部讀者的閱讀量相加,也沒有能完成一次全書閱讀。所以,《四庫全書》真實的作用是把民間書籍和它們的讀者隔離開來——使書籍成為沒有讀者的藏品。

在公共圖書館問世之前,書籍是官方和有錢人壟斷的,有書的人未必讀書,讀書的人未必買得起或者借得到書。公共圖書館是一次偉大的知識開放。但是,如何有效利用公共圖書館,如何讓那些需要閱讀的人能最便利地接近書籍,這是始終無法解決的難題。圖書采購、分類、登記、制作卡片、上架流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圖書是按照讀者難以理解的方法進行分類的,以中文圖書為例,有“人大法”、“國圖法”、“科圖法”、“資料法”等等。翻查按照分類法制作的卡片盒、填寫索書單、委托管理員找書,并不是一種享受。為應對使用公共圖書館的不便,學者往往不惜代價增加私人藏書,但是,再用心、再有勢力,私人藏書也難以超過一套《四庫全書》。如今,每個中國人大概都買得起一張《四庫全書》的數據光盤!恰是數據化為普通中國人打開了中文古籍的大門,大多珍本、善本、秘本如今都成為普及讀本。

民國之前,在官方和私人藏書中,法律圖書為數甚微。這和法律職業的合法性有關。在傳統中國,民間“包攬詞訟”是違法犯罪,知識傳授就靠幾套“訟師秘本”在那些鋌而走險的業內人之間秘密流傳;“刑名幕友”是邊緣化的官方職業,只有幾套“佐治藥言”之類的經驗之談。在“訟師秘本”和“佐治藥言”時代,個人大腦足以擔當法學文獻數據庫和搜索引擎。在我讀研究生的時代,法學讀物主要是“統編教材”、前蘇聯和東歐法學著作的中文譯本、“內部印行”的臺灣法學教科書和各種各樣的法規匯編。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開始了法律電子數據庫的建設,最早是國家信息中心的“法律數據庫”光盤,2000年版本是4000多元一套。借助“法律數據庫”,我第一次嘗試對中國法律進行全文關鍵詞檢索,瞬間完成在以前看來是繁復無比的工作,這種感覺實在非常奇妙。今天,登陸中國政法大學圖書館的網站,可以進入ChinalawinfoWestLaw, Lexis, Heinonline等等法律數據庫,而借助搜索引擎可以完成檢索也更加精細了。搜索引擎的構想正是來自一個古老的技術——西文書籍的書后索引。書后索引讓讀者可以快速查找書中的某一名稱、詞匯和主題顯現在哪一頁或者哪幾頁。書后索引采用的基本技術是:列出名目(index heading)和尋找名目在文本中的位置(associate locator)。實際上是由索引編輯(indexer)在充當搜索引擎,并且把搜索結果顯示在書后。在書后索引中,一個概念可以有一個或者多個名目。如果我們把書后索引的一個名目比喻為一個“入口”的話,在波斯納《法理學問題》一書,就有四個名目與漢德公式(Hand formula)有關,他們分別是:“cost-benefit analysis”、“tort law”、“Hand”、“Hand formula”,讀者選擇任何一個入口,都可以在書中找到與漢德公式有關的全部論述。當古老的檢索技術演變成數據化的搜索引擎技術之后,奇跡就發生了:人們可以從成千上萬的法律、判決和法學論文中找到僅僅和自己當下關注的問題相關的資料!

作者用文字表達思想,而閱讀不是被動接受,而是綜合了讀者自身的理解、欣賞和批判,因此,閱讀是一種思想交流,而讀者和作者的互動能使交流更為生動。在互聯網時代,文字作品的“發表”與其經典形式已有實質差別,例如:“發表”不必有紙質文本;作品能在它出版之后自動擴張——讀者的回饋與作品融為一體,導致作品內存不斷增加;一份文本可以在同時擁有一個以上的讀者——讀者和作者之間的交流可能成為常態。我們可以把發表在互聯網上的電子文本和“萬言書”、“大字報”這兩種傳統的中文文本進行比較,進一步展現“發表”的變異。“萬言書”作者通常是這樣一些人:他們有知識、見解和膽略;他們心中的目標讀者只有一個人;為了使文本抵達那位唯一讀者,他們不惜用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冒險。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萬言書”并不能抵達作者心目中的唯一讀者,即使抵達唯一讀者,他也未必會用心去讀“萬言書”;即使讀了“萬言書”,讀者和作者之間也未必會有“風云際會”的交流,因此,就文字作品可能引發的交流而言,“萬言書”絕對屬于得不償失的冒險。與“萬言書”相比,“大字報”進入讀者視野的可能性增加了,大字報的讀者群擴大了。但是,張貼一張大字報,需經構思、擬稿、準備紙張、毛筆、墨水、揮毫抄寫、調制漿糊和張貼等工序,作者可能因為偶然原因而在任何一個環節放棄,例如:毛筆字寫得不順,月底沒有糧票去買面粉調制漿糊,沒有借到扶梯而無法將大字報張貼到所需高度。在克服種種困難,把大字報貼上墻之后,一張大字報能獲得多少讀者,又和張貼的地點和保留的時間密切相關,因此,大字報也不是能夠有效抵達讀者的文字作品。與“萬言書”、“大字報”相比,如今,通過互聯網,一份電子文本可以在瞬間同時抵達無數讀者,每個讀者都可能通過反饋而擴張文本,閱讀帶動著名副其實的交流。

圖文數據化、數據庫、搜索引擎和互聯網把信息生產、儲存和讀取的自由推向了頂點。就接近信息的技能、經濟能力和獲取信息的便捷程度而言,人和人之間的差距變得越來越小。在日新月異的電子化技術面前,信息壟斷和遏制信息似乎已經變成了不自量力的無謂之舉。對那些好奇心永不衰竭的人來說,對那些有心創作文本并努力為文本找到最大讀者群的作者來說,對那些學而致用的專業人員來說,這確實是一個最有希望產生輝煌成就的時代。但是,這又是一個很難掩蓋無知或者原諒無知的時代。

2011219,在《律師文摘》主辦“律師與讀書”座談會的演講)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