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學者本色 師長情懷——訪2009年長江學者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張新寶
發布日期:2010-06-17  來源:互聯網  作者:佚名

學者本色 師長情懷——訪2009年長江學者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張新寶

張新寶,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秘書長。

  曾榮獲第三屆“全國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學家”,2009年長江學者。主要研究領域是侵權法、人格權法、合同法、民法和信息法。

  八年在雜志社擔任領導職務的經歷,使我積累了一些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雖然在來到人民大學后沒有再擔任行政職務,但這種與人交往的能力是有好處的,法學本身就是人際關系的學問

  身為一個教授,教書是第一位的,把每堂課教好,是對學生負責、是教授的本分。不管你做多少學術研究,如果課都沒有教好,那就是一個不夠格的教授

  □閆偉偉 本報記者 楊傲多

  在人大法學院,有近百位知名的專家、教授,他們活躍于學術界和講堂,各有風采,如同群星閃耀于中國法學界的夜空。張新寶教授就是其中的一顆。他無意于炫耀自己的光輝,但“精華欲掩料應難”,榮譽的光環始終籠罩著這位勤奮踏實、一心研究學術的教授。繼2002年獲得第三屆“全國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學家”的榮譽稱號,2006年底獲得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獎勵之后,2009年底,張新寶教授又入選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的特聘教授。

  資深編輯十六年磨劍不息

  1986年,張教授碩士畢業于人民大學,被分配到社科院法學研究所從事《法學研究》雜志的編輯工作,一干就是16年。這16年里,他從基層的編輯工作做起,后來做到雜志社的社長。談起這16年的編輯生涯,張教授的語氣中不無感慨,“每年編輯審閱的稿件達三百篇以上,包括節假日也在工作”。其中的辛苦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張教授樂觀地認為,這樣的“修煉”對于他學術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幫助。

  “這給了我不斷學習的機會。一方面,通過審閱稿件,可以接觸到最前沿的學術觀點,而且收閱的稿件涉及專業眾多,包括民事法律、商事和經濟法律、訴訟法律、國際私法和貿易法等多個領域,拓寬了我的知識領域;另一方面,通過選編稿件,培養了規范的學術論文寫作方法,寫作能力也有了很大提升。另外,后八年在雜志社擔任領導職務的經歷,使我積累了一些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雖然在來到人民大學后沒有再擔任行政職務,但這種與人交往的能力對個人發展是有好處的,法學本身就是人際關系的學問。”

  16年的編輯生涯給了張教授以在法學領域尤其是私法領域的豐厚積淀,也練就了他良好的文字功夫。在《法學研究》雜志社任職期間,張教授還曾留學美國(1991年1月至1993年1月,錫拉秋茲大學法學院)、在職攻讀博士學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1997年7月獲得法學博士學位)。

  “轉業”教授教書是我的本分

  2002年5月,張教授“轉業”到人民大學法學院擔任教學工作。關于工作變動的原因,張教授并不諱言,其中有個人、家庭、物質生活等多方面的因素,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有三:人民大學是他的母校,環境相對熟悉;人大法學院的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對一直以法學研究為追求的張教授有著很大的吸引力;人大法學院有一支精良的民商法研究團隊,之前還引進了楊立新教授這位故交好友,融入這個團隊對張教授來說更容易了。

  在人大法學院,張教授的科研工作也開展得如魚得水。在此期間他的科學研究主要關注三個領域:一是侵權責任法的立法研究;二是人格權的研究,包括名譽權、隱私權等,為侵權責任法的立法研究奠定了基礎。人格權的研究是其專著中最主要的部分;三是開拓了信息法學研究領域。在這一方面他發表了個人信息保護的若干文章,并翻譯了國外的信息法學資料。

  雖然榮譽的獲得多半來自于他的科研成果,但是張教授始終認為,在學術研究和教學工作兩者之間,教書才是他的本職工作。他說:“身為一個教授,教書是第一位的,把每堂課教好,是對學生負責、是教授的本分。不管你做多少學術研究,如果課都沒有教好,那就是一個不夠格的教授。”

  冷面熱心張教授的師道關懷

  張教授不茍言笑,常常給人以十分嚴厲、難以接近的印象。然而,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熱心腸的人,雖然對學生要求很嚴格,但是當他們有困難找到張教授,他總是毫不猶豫地伸出援手。

  張教授每年平均招五六個碩士生,包括法學碩士和法律碩士,兩個博士生,每年在校的學生有15到20個之間。據張教授講,他跟學生的交流是比較多的。“學生任何時候都可以來找我。每個學期我也給學生開會進行集中指導,包括專業教育和針對專業問題進行指導,也涉及到法律職業道德、基本素質等方面。”

  張教授以嚴格要求學生而著稱。他有一個著名的“禁止見面令”,是說張教授非常重視通過司法考試的重要性,鼓勵碩士學生在校期間就通過司法考試,甚至對自己的學生下達了“通過司法考試之前不要來見我”的“禁令”。在張教授的嚴格要求下,他的學生基本上都能夠在畢業之前通過司考。這是張教授表達他對學生關懷的特殊方式,雖然看上去有些“強硬”,但飽含了張教授的一片苦心,他希望把自己的經驗教訓傳遞給學生,嚴格要求學生的目的是讓他們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錯誤,少走一些彎路。

  面對學生的生活、物質、就業等方面的困難,張教授不再是那個“嚴父”的形象,而是一個溫暖和善的“慈母”。“有些本科學生家庭比較困難,需要幫助。”張教授說得輕描淡寫,但是要知道,他每年“引資”資助學生的金額達到10萬元,而且受惠的不僅有他自己的學生,還包括了法學院的其他學生。

  師道尊嚴感懷恩師的張教授

  張教授對學生“軟硬兼施”的為師之道,也許來自于他對“師道尊嚴”的深刻理解。他說:“作為教授,我不算資深,因為從2002年才開始從事這一職業。中國有‘師道尊嚴’的傳統,我認為這應當是一種雙向的理解。一方面,學生要尊重老師;另一方面,老師自身也要為人師表,要值得學生尊重。”

  作為老師的張教授,無疑是值得學生尊重的。而學生時期的張教授,也是一個尊重老師的好學生。當張教授談到他的老師,語氣中滿含著深情和感慨。“我的中小學時期的老師,有些已經作古了,或者已經退休了,我十分懷念和想念他們。有機會回到老家,我會去探望、問候他們。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情感更加濃烈了。那些老師當年無私地培養教育了我們,他們沒有索取任何回報。”

  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期間的兩位恩師,對張教授的學術道路有著深遠的影響。張教授讀碩士期間的導師是中國民法學界的泰斗、被譽為“中國民法先生”的佟柔先生;博士生時期的導師是現在仍活躍于中國法制建設前沿的王家福教授。

  “從他們那里,我不僅學到了知識、經驗,而且學到了做人、為學的真諦。每年的教師節,我會早早來到學校,在佟柔老師的銅像前獻上一束鮮花。當日下午會去王家福老師家看望王老師和師母。有機會再次聆聽他們的真知灼見,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面對殊榮“我不一定是最優秀的”

  面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這份全國中青年學者夢寐以求的榮譽,張教授的心態是平和的,也是謙遜的。“實際上,還有很多優秀的或者更優秀的學者能夠當此殊榮,只是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特別是年齡限制的原因,他們沒有獲得這樣的殊榮。長江學者是崇高的榮譽,但是我不一定是最優秀的。”

  張教授的自謙令人敬服。但我們都知道,通往桂冠的路上必定荊棘叢生,最后摘得桂冠的人,必定付出了超出常人的努力。張教授能夠獲得長江學者這一珍貴榮譽,與他的勤奮努力有著必然的聯系。他取得今天這樣輝煌的學術成就,是一直以來勤奮工作、不懈研究的結果。

  關于今后的打算,張老師是這樣說的:“一不小心就人到中年了,工作和生活還將繼續,這并不因為當了‘長江學者’或者什么其他的學者而有所重大變化,但總還是需要有些作為的。我想應該更努力地把書教得更好一點,培養更多合格的法律人才。我希望繼續從事民法學尤其是侵權法、人格權法以及信息法學的研究,特別是在信息法學的研究方向,希望有一個較大的突破。希望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法律的運作方向上,關注社會的熱點問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動,為老百姓說話,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民法學家。當然也希望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和一個恩愛幸福的家庭,能有一些時間和家人呆在一起。”

法學界歷屆“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與講座教授”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是教育部與香港愛國實業家李嘉誠先生為提高中國高等學校學術地位,振興中國高等教育,共同籌資設立的專項計劃。自2004年將實施范圍擴大到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后,2004年至2009年,法學界“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與講座教授”獲得者名單如下:

  2009年:張新寶陳瑞華

  2008年:季衛東易顯河單文華

  2007年:陳衛東趙旭東

  2006年:趙秉志朱蘇力羅納德.J.艾倫

  2005年:王利明曾令良

  2004年:陳興良克里斯蒂安·路易特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