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周末見習記者 黃希韋 法治周末記者 李亮
韓大元,著名學府———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
1987年,當崔健“憤青”般唱響《一無所有》并轟動大學校園時,韓大元正在人民大學一間教室里,醉心于學術研究。當時,他剛做完一個社會調查,在陜西省靈丘縣,他看到一戶6口之家生活甚是窘迫:僅有的一身像樣衣服誰出門誰穿。
此后,《選舉權的憲法保障問題》一文出爐。文中,韓大元深刻指出“經濟落后地區的人們難以真正行使選舉權”———“衣服都沒得穿,怎么去投票?當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無法解決時,很難期待民眾有自覺的政治參與意識”。沒有“憤青”成分,但他儼然在痛斥“貧苦地區的一些選區所謂的高參選率只是某些鄉工作人員代選代簽的結果”,吶喊“法律不能以孤立的形式存在,一個國家只有大力發展經濟,才能讓民眾有熱情,關注時代,投身選舉”。
那一年,他27歲。剛留校任教。
如今,二十多年過去了,青春之歌漸已遠去,昔日吶喊的青年已成長為法學家。他不僅是具有深厚底蘊的法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還兼任中國法學會憲法學研究會會長等職務。
他著書立說成果頗豐,理論探索勇氣絲毫未減。《亞洲立憲主義研究》、《1954年憲法與新中國憲政》、《憲法學基礎理論》、《感悟憲法精神》、《憲法學專題研究》等著作,享譽學界。
憲法學研究生涯的由來
上世紀70年代初的韓大元是東北一個小縣城里倍感困惑的少年。那種困惑不只來自地區囿限和困頓生活的閉塞,也來自對當時社會現象的不解、茫然與苦悶。
“當時生活條件很不好,3分錢一根的冰棍是上等零食,姐姐們都不舍得吃。”韓大元回憶說。
在一個有著5個孩子的家庭里,生活帶來的局促可想而知。
多年后,他對父母的記憶更是烙在了心底最深處:“父親是一位在國家機關工作的領導干部,文革期間被劃為‘走資派’。去獄中看望父親時,母親掂了掂父親胸前掛的牌子,那難以承受的重量讓她瞬時淚流滿面。”
少年的韓大元不明白,父親一直都很老實本分,紅衛兵究竟為什么、憑什么剝奪他的自由、尊嚴。在那個“無法無天”的年代,他敏感早熟的心靈渴盼公平、正義、尊嚴、規則。
稀薄貧瘠的文化空間無法限制他自由的心靈,朦朧的自我啟迪使他最終找到了自己的旗幟。在社會解凍、高考恢復期,這個壓抑許久的年輕人考入了吉林大學法律系。
剛剛戴上大學校徽的學子是振奮的。韓大元如同鳥歸山林、溪入大海,用法律規則引領公平、正義、尊嚴的理想牽引著他的熱情。他求知若渴,法學研究之路由此起步,價值觀念、人生興趣也獲益于此。
沒過兩年,法律的舞臺上開始呈現這位赤子灑脫的身姿。
1980年9月,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決定成立憲法修改委員會,
那一年,他22歲,始為學界矚目。
他的憲法學研究生涯始于此。多年后,他對民眾憲法意識、憲法實踐內涵的論著無不體現著其厚積薄發。
走上探尋中國式憲政之路
1998年,38歲的韓大元被評為憲法學教授,1999年評為博士生導師。
早年借助法律實現公平、正義的理想猶在心中,但以憲法學研究為工作的他思考問題已更加沉穩而細致。
留學日本京都大學、訪問美國哈佛大學的經歷為他研究憲法學提供了寶貴的知識積淀。
在他主持下,人權、基本權利理論以及文化相對主義與非西方憲政等課題研究相繼開啟。
他提出,憲法學本質上是人學,它的最高價值和核心命題就是人的尊嚴。
他認為,憲法制度多樣性的背后存在著憲法文化的多樣性,需要站在文化相對主義立場看各國憲政制度。
他堅信,只有中國化的憲法學才能解決中國自身面臨的問題,“我們需要將外來憲法學的合理因素與中國社會的實際相結合,提倡憲法學在中國社會中的具體范式與具體運用,確立中國憲法學的主體性”。
思想凝聚之時,學術成果頻出。辦公桌前,一摞矗立的書籍,彰顯著這位學者的思與行。
之所以在學術研究中如此縱深追溯,他有自己的初衷。“憲法既然是根本大法,我希望這個根本大法‘活’起來,而不是被束之高閣。”
作為憲法學家,他的論述,由概念定義到邏輯闡釋都是層次分明、體系獨道的。“沒有憲政,就沒有法治根基”,他的觀點是法律人的共識。可是與一般的泛泛強調不同,他為憲政注入了另一種理念———憲法文化。所謂憲法文化并不是固守本土或盲從媚外,而是強調對憲政的考量不能無視其背后的個性文化。
“在憲法監督問題上,全國人大既是立法機關又是監督機關的體制確實存在一些體制上或運行中的弊端。但現行憲法已歷經多次修改,目前正處于不斷完善過程之中,我們首先要尊重憲法典,樹立其權威。憲法典沒有修改或解釋以前,若要尋求變革,也都應在現行憲法框架內推動。”韓大元強調。
在尋求中國式憲政的道路上,韓大元對憲法普適性理念與特殊國情的對接用力頗深,別有深意,“維護憲法權威,是依法治國的基礎”。他提出,推動憲政發展的基本形式是,在全國人大體制內設立憲法監督委員會,以專門監督憲法的實施。
針對部分法律人意欲拋棄中國憲法學傳統、盲目尊崇西方憲法理論的現象,他冷靜而善意地提醒要認真對待中國憲法文本,客觀地評價中國憲法學的學術脈絡與憲政體制,一反他們的妄自菲薄。
胸懷天下追求公平正義
一年前,韓大元主政人民大學法學院,肩挑該學院發展重任。
其實,他此前早已任人大法學院副院長、常務副院長多年。
22年來,他還一直是課堂上的法律教育者。傳道授業,桃李滿天下。
一個已經讀博的學子回憶起韓大元的憲法課,念念不忘:“很喜歡他的模擬教學方式。在他的課堂上,有總統,也有平民。很深奧的憲法原理也能變得淺顯易懂。”
本科生們對他愛戴有加。這位老師雖異常繁忙,但從未在本科生課堂上缺席,還耐心回復他們的郵件,給與他們生活上的關心。如他所言,其實本科一年級學生才最需要有教學經驗的老師,他們是一張可以書寫堅定法律信仰和價值觀的白紙。“他們也在點燃我的熱情,讓我更加執著。”
漸漸地,他不僅著力法學教育,又再領行政新命。這些轉換非常順暢,站在育人第一線的他并不覺得有什么突變。
實現憲法中人的尊嚴一直是他的情結。在對學生的公開演講中,他一方面強調法學教育首先是人格教育,法律人要有悲天憫人、護人尊嚴的情懷。另一方面決心要把自己所在法學院建成受人尊重的法學院。
肩挑一院發展之重任,管理工作艱巨,比單純做教師更需精力、責任更大。采訪中,他手機頻繁響起,說的就是接待外國專家的問題。
他說:“我一直在推動學生的國際化。希望通過邀請外國專家授課、送學生到歐洲人權法院和世界知識產權等世界性機構實習、開辦‘海外杰出學者計劃’等項目和方式,來開闊學生的國際視野,讓他們既懂中國法,也懂外國法,讓他們走向國際性機構、跨國企業、律師事務所,和不同文化、不同國籍的學者、律師們一起工作,做一個既維護國家利益,又能促進世界和平事業的高端國際法律人才。”
在他的領導下,人民大學法學院有一個辦學思想,就是國際化理念。
談到教管沖突,他娓娓道來,力薦行政與學術、教管分離體制。“從我這任起,院長不再擔任學術委員會主任、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學生培養、學術發展之事
科學的行政管理體制均衡有度、扎實可行,顯現出他在法學教育、學院管理方面的視野。“這樣,我既服從教學安排,又可游刃有余管理學院,教管兩不誤。”
胸懷天下,追求公平正義。從青年學生到名師院長,韓大元的人生之路應該說是很順的。在期盼憲法陽光普照大地的理想之路上,當年的東北少年堅定如初。
來源:法治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