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應松年教授訪談:做老師是件幸福的事
發布日期:2010-04-28  來源:本站原創  作者:佚名


  應松年,193611月生,浙江寧波人。1960年畢業于華東政法學院,現為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院名譽院長,北京市人大法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會長,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詢員,最高人民檢察院咨詢委員會委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法治周末見習記者 肖莎 法治周末記者 王婧

  對很多人而言,74歲是個每天喝喝茶、聊聊天、看看報、散散步的年紀。然而74歲的應松年依然是個空中飛人,忙于到處調研、講學,推動著中國行政法學的發展。

  416,陰,入春的北京尚未擺脫低溫。但走進應松年在中國政法大學的辦公室,撲面而來的卻是溫暖的氣息,老爺子哼著小曲,微笑著招呼記者坐下,臉上沒有絲毫的疲憊和倦怠。

  談起這些年來在法學教育上做過的事情、帶過的學生,應松年嘴角上揚,如數家珍:從最初在西北政法大學帶過的本科生,到在中國政法大學、國家行政學院帶過的碩士生、博士生,其中不乏當今行政法學界的領軍人物。

  當老師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你可以看到學生的成長。而且現在每到一個地方開會,只要有學生在那里,他們有時間就會去看我。應松年說。

  我不是個自信的人

  在弟子們看來,中國的行政法學有今天的成就和影響力,與導師應松年的努力分不開。

  盡管1980年從新疆伊犁調回西北政法大學工作時,應松年的初衷是鉆研法制史,但由于當時西北政法大學缺乏行政法方面的老師,他被趕鴨子上架般開始了研習行政法的過程。也許那時的應松年并不曾想過自己會有現在的成就。

  西北政法大學的圖書館特別好,那時候有相當豐富的行政法方面的文獻。應松年說,西北政法大學也干了件好事,行萬里路,讀萬卷書,讓我們老師們到其他政法院校去學習,我在西南政法大學、中南政法大學、北京政法學院等學校也看了很多相關文獻,并且在這個過程中結識了很多老朋友

  雖說如此,應松年告訴《法治周末》記者,當他向當時的司法部法學教材編輯部的王珉燦先生毛遂自薦,要求參加行政法學教材編寫研討會時,心里并不是很自信的。

  時隔多年,他已經在行政法學領域里成為泰斗級人物,開創了中國行政法眾多第一,如參編第一部行政法學教材、培養第一代行政法學研究生、參與新中國第一部行政訴訟法的起草,以至此后眾多行政法的出臺,都包含著他的心血,但回想起那時的年少氣盛,應松年仍說:我不是個自信的人,但當時也看了一些材料,心里有點數。

  說起老師的不自信,弟子們表示:老師也許不是最自信的,但非常努力。曾經做過應松年秘書兼科研助理的王靜告訴記者,在她眼里,老師就是個發動機,他會不斷地給自己、當今的學界找茬,推動行政法理論和實踐往前走


  老師是發動機

  王靜是應松年2003級博士,曾做過應松年近4年的秘書兼科研助理。

  王靜告訴記者,老人家似乎不知疲倦,他每年都會有自己的計劃,要推動哪些事情心里非常清楚,而且即使是自己身體不舒服,也會把一切事情安排得很好。他的那種忙不是表面的忙,是發自內心的,在老師看來,推動行政法的進步是一種職責和使命。王靜說。

  對王靜的這種評價,應松年笑了笑說:做任何事情都要全身心地投入,定了目標,就要付出全部。其實我也沒覺得那么辛苦。

  但應松年的忙,是弟子們有目共睹的。


  老師總是說,我覺得下個月可能就不忙了,最初我們可能還會期望接下來會稍微閑一點,但后來發現根本沒戲,腦子里的事情是不停地在增加。此后他再說這話的時候,我們就會調侃也許下下個月就不忙了吧王靜說。

  的確,在跟應松年約這次采訪的時候,他的現任秘書兼科研助理俞楠告訴記者,日程排得很滿。即便是在采訪當天,應松年辦公室的人也是一撥接一撥,由于416當天采訪沒有盡興,應松年告訴記者:明天可以給我打電話,難得周末不用開會。

  
學術不是一個人的事情

  應松年的忙,不是一個人在忙。他說自己總是喜歡有什么事情都拉著學生一起做,當初全國人大法工委行政立法研究組成立,一個個法律草案的出臺都有他的學生參與,比如當今的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劉莘、浙江工商大學校長胡建淼等,直到現在,有任何學術活動他都會招呼學生們一起做,這已經成了一種習慣2008年《湖南行政程序規定》的起草也是他和王萬華(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等弟子一起完成的。

  在應松年看來,這是一個共同學習和提高的過程,而且在這些過程中,他的學生們也找到了各自的研究興趣,有些人并成為相應領域的帶頭人。

  我最近在反思自己,好像這么多年來我的個人專著不是特別多,很多書都是學生們和我一起完成的。應松年說,盡管有些東西是學生寫的,但他會最后審定,而且會在前言或后記里寫清楚各個章節的作者都是誰,因為里面很多觀點都不是他自己的,但只要學生的觀點能自圓其說,不是太離譜,一般都會保留。

  通常,應松年還會鼓勵學生發表不一樣的觀點。老師常說的話就是,我鼓勵你們的意見和我不一樣,因為這么多年了,我的觀點很可能都落伍了。應松年的2009級博士生王建新告訴記者。

  在張羅學生們一起做課題、做項目的過程中,應松年也會及時發現學生的優點,并不拘一格地用人。他說早在編寫《行政行為法》一書時,他就發現了當時還在讀碩士二年級的馬懷德很不一樣,我覺得他特別有靈氣,而且看問題很敏銳、很深刻,我當時就讓他當了全書的副主編。如今,馬懷德已是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了。

  我一直都覺得學術不是一個人的事情,也不能靠一個人來完成,需要有一個集體、一批人,大家一起努力,一起進行思想碰撞、交流,才會有整個事業的推進,才會出更好的成果。應松年說。

  老人家價值觀多元化

  盡管應松年手里有很多課題要做、文章要寫、調研要進行,但他并不會向學生攤派研究任務,相反他會根據學生個人特長和興趣分配工作。

  最近就有一個學生說他不喜歡做城市管理方面的課題而拒絕了老師,老師也不會說什么。俞楠告訴記者。

  在俞楠看來,應松年是個價值觀多元化的人,他會支持學生自己的選擇,有時候我們聊天的時候他還會說,如果你覺得自己做什么工作好,就可以自己決定

  不過,對于學生的人生規劃,應松年也會適時提供意見和幫助。我經常跟學生接觸,對學生的特點都比較清楚,會建議他們從事研究或行政工作等,有時在找工作的時候也會幫幫他們。應松年說。

  提到幫助學生,俞楠告訴記者,曾經有一次應松年推薦學生去某高校工作,該學生也順利通過了面試,但后來學生又找到了更好的工作,就跟他說自己不去高校了,老師就說沒關系啊,我現在跟學校的人解釋一下就好了

  老師對我們尤其是青年人都很好,也很寬容,很少生氣。俞楠說,她任科研助理的4年來從來沒被老師罵過,即使是自己做錯事情了,老師也是想著及時把事情解決

  我不太會發火

  寬容,是受訪的學生對應松年的一致評價。

  王靜說自己曾經是個馬大哈,在剛任科研助理的時候犯過很多錯誤,但應松年都很寬容,從未發過火。

  王靜給記者講了兩個小故事:有一次幫老師訂火車票,結果我把12日的火車票定成了14日,老師去火車站之后才發現自己手里的是兩天后的票;還有一次老師要出國,結果我把老師的出生年月日寫錯了,害得大使館的人要找老師面談,平時根本不用這樣的,后來發現我把老師的出生年份誤寫成了2003年。

  提到這些事情,應松年說:我是個不太會發火的人。學生有做得不對的幫他改進,罵一頓沒什么意義,而且幫他改進的過程可能會比罵他一頓印象更為深刻。


  也的確,在應松年的寬容之下,王靜說自己很快從一個馬大哈變成辦幾百個人參加的會議基本都不會出錯的人。


  盡管對學生很寬容,王建新告訴記者,談及侵犯公眾權益的事情,應松年的聲調會格外高,甚至會用手高頻率地敲打著桌子說:這個事情怎么可以這樣呢!

  
老師治學很嚴謹

  為人的寬容和治學的嚴謹,是共生于應松年身上的兩種特質。

  讓王建新記憶深刻的是,去年釣魚執法情況被媒體曝光之后,應松年曾跟他提過可以寫寫這方面的文章。我以為老師只是隨便說說,但我寫完一篇一兩千字的文章發給他后,老師竟然改了三遍。我覺得這至少反映出兩點,一是老師對學生很關心,二是老師治學很嚴謹。談及應松年給他印象最深的一件事,王建新首先說的就是這一點。

  這種嚴謹體現在教學上,就是認真上好任何一堂課。

  在學生們的記憶中,應松年是極少落課的,在他的日程安排里,給學生上課從來都是第一位。應松年曾說:上課是教授的天職,兩個學生與二十個學生并無區別。

  王建新告訴記者,中國政法大學規定博士一年級的下半年有門課叫導師指導課,是各個導師給自己學生開的課,畢竟每一屆博士生數量有限,也就一兩個,有些老師就單獨對學生指導,上課時間也不固定。老師是找固定教室,在固定時間給我們上課的,而且歡迎別的導師的學生來聽課。王建新說。


  學生都是自己的孩子

  做人的大度和寬容,治學的嚴謹與堅持,讓應松年的學生對其保持著一定的敬畏之余,更多的是把他看成了自己的父輩或者是祖輩,并且時間久了,連學生的家屬都跟他很熟。

  而在應松年眼里,他和學生之間也不僅僅是老師和學生的關系,還有長輩跟晚輩的關系,學生都是自己的孩子是他整天掛在嘴邊上的話。

  如果有哪個學生長期沒有音訊,應松年會不停地念叨這孩子去哪兒了;如果有學生長期在國外,回國看應松年,他們會說先擁抱一下吧;有學生發現好吃的地方,會帶他去吃;應松年在吃飯的時候也會念叨某個能吃的學生,說如果他在這桌菜就能吃完了;學生結婚生子,應松年都會親自挑選禮物送給他們,近年來還多次擔任學生婚禮的證婚人,如果無法參加婚禮,也會用大紅紙打上祝詞送過去;即使是平日里的出去講學回來,應松年都會給學生帶小禮物,最近一次去越南還給每個人帶了一瓶香水……

  說起和應松年之間的點點滴滴,弟子們都覺得太多了,且說不完


  就在不久前,應松年還作為證婚人出現在其博士生曹鎏的婚禮上,他還自己發明了一套證婚詞:家庭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怎樣達到和諧和美的境界?我不由得想起了馬英九的話:家事處理三原則:大事由先生決定,小事由太太決定,至于何謂大事,何謂小事?這由太太決定!

  溫馨而幽默的語句,道出了老師與學生之間超乎師生關系的情感。


原文鏈接:http://www.legaldaily.com.cn/zmbm/content/2010-04/22/content_2121110.htm?node=20347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