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時報》 (
說他是“大學校長”,是因為:1995年至1998年,他是原杭州大學的副校長;1998年至2007年,他是四校(浙江大學、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和浙江醫科大學)合并后的浙江大學的副校長;從2007年10月起,他擔任了浙江工商大學校長。
說他是“法學專家”,是在于:他是法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重點學科憲法與行政法學的學科帶頭人;他著書立說,在全國行政法學領域具有很高的知名度;1995年,他被中國法學會評為中國首屆十大“杰出青年法學家”……
說他是“知名律師”,是鑒于:他作為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仲裁員,浙江省人民政府的法律顧問,浙江澤大律師事務所和浙江澤厚律師事務所名譽主任,承辦了大量的案件,其中包括1989年“全國首例農民告縣長案”和1994年“3·31千島湖案件”。
我們與他短短兩個小時的交談中,深深感受到他的職業背景與知識背景。
但他對“三位一體”更喜歡作另外一種理解。他說:我來浙江工商大學想做好三個校長:改革校長、法治校長、體育校長。
胡建淼到任浙江工商大學的第二周起,對全校作全方位的調研,召開了近50個座談會。經過近一年的調研與思考,他與班子其他成員一起慢慢形成了一個發展目標與一個發展方針。一個“目標”就是:爭取經過5~10年的努力,使浙江工商大學進入全國“百強”的行列。所謂“百強”就是要達到“211工程”高校的建設水平。一個發展“方針”也稱“八字方針”,就是“加速發展,創新強校”。
當我們問到為什么提這“八字方針”時,胡建淼校長解釋說:“現代高校百舸爭流,不進則退,不快進也是退,所以我們應當超常規地發展。”至于“創新強校”,他說:我們要通過創新觀念、創新方法、創新制度來做強我們的大學。做強意味著:現代大學的建設,重點不在于規模,而在于內涵。
推進學校深層次變革
《科學時報》:您在浙江工商大學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胡建淼:我校改革的理念就是“讓大學真正成為大學”。一所真正的大學,它就必須擁有真正的大學精神。這種精神可以用六個字來概括:科學、學術、自由。
“科學”。大學是一個探索科學、傳授科學并以科學知識服務社會的場所。科學的本質是求真。大學是實事求是地尋找包括自然規律、社會發展規律在內的一切客觀規律的場所,因此大學應該有自己獨立的品格。為此,大學的一切設計,都必須符合科學規律。
“學術”。大學是個學術機構,而不是行政機構。大學的業務就是學術工作,所以大學的工作必須淡化“行政性”,突出“學術性”。
“自由”。大學是一個探索真理的自由空間。沒有學術自由,就無法求真。當然,學術無禁區,但講課還是有紀律的。
這一大學精神結合中國社會主義的大學,就應當堅持“黨委領導,校長負責,專家治校,民主管理”。
《科學時報》:那么,為實現真正的大學精神,您采取了哪些措施?
胡建淼:為實現大學的“科學、學術、自由”,我校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兩個最直接的做法是建立真正的“學科帶頭人”制度和告別“刷卡機”。
我校于
浙江工商大學校本部于2006年初從城里搬至20多公里外的下沙高教園區。學校為保證教職員工準時到新校區上班及計算新校區補貼的需要,購買了4臺刷卡機實施了刷卡制度。這一刷卡制度在剛剛搬入新校區工作的幾年里起了很好的作用。但時隔幾年后,大家已習慣于在新校區上班,更主要的是,刷卡制度與現代大學的氛圍很不相稱。2009年1月,我們將四臺刷卡機收進了歷史陳列室。
《科學時報》:您在形成改革理念時曾提出“三大轉變”與“三個解放”。您能介紹一下這是什么內容嗎?
胡建淼:是的,我提過。浙江工商大學從1911年的杭州中等商業學堂發展到今天的大學,經歷了“三大轉變”:從一個中等學堂轉變為一個大學;從一個單科性學校轉變為一個多科性乃至綜合性大學;從一個教學型大學轉變為一個教學研究型大學。這三大轉變從形式上看已經完成了,但要進入到實質性程度還需要做許多事情。可能一個大學還帶有中專的管理痕跡,一個綜合性大學還不自覺地受制于單科性思維的約束,一個教學研究型的大學還不夠大幅度地提升科研成分。所以我們的一個任務是:使上述三大轉變從形式上的轉變過渡到實質上的轉變。
至于“三個解放”,是基于我在調研中所了解的一些情況:一是,因師生比等原因,我校教師的授課任務很重,教師沒有充裕的時間搞科研;二是,大多教師家住城里,到20多公里外的新校區上班,每天在路上消耗近3個小時,老師沒有精力搞科研;三是,各部門各條線對各學院各方面工作的事中和事后的考核,使大家忙于應付表格。為此,我提出要將我校教師從繁重的課時中解放出來,從路途疲勞中解放出來,從多部門考核的表格中解放出來。解決辦法是:針對第一個問題,學校決定從2008年起要引進高層次的師資200人,目前已引進150人;針對第二個問題,學校決定在新校區為教師們提供廉租房;針對第三個問題,學校實施了考核制度的改革,將原來的“多頭考核”改為“歸并考核”,即將原來的各條線的考核內容合并于對學院的綜合考核之中。
《科學時報》:浙江工商大學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制度。您認為最核心的內容是什么?
胡建淼:在校黨政班子的努力下,經過近一年的醞釀,最終于2008年底推出了十個改革性文件。這些文件于今年1月1日起施行。
在這些改革制度中,核心的內容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二級管理,將更多的管理權下放給兩級學院,使各學院成為各學科建設的主持者而不僅僅是執行者;二是達標考核與聯動考核。
達標考核適用各學院,指學校每年年初向各學院下達包含十類工作內容的具體指標,年終考核,考核結果與下撥經費掛鉤。這種考核體現了從個體考核向團隊考核、過程考核向目標考核、多頭考核向歸并考核的轉變。聯動考核適用于各部門,指學校除給各部門下達工作指標外,還將各部門的經費與各學院的達標率掛鉤聯動,各學院達標率越高,學校撥給部門的經費就越多,反之亦然,以刺激行政部門為各學院服務的意識。
當然,這些改革的內容是初步的、階段性的。今年學校將結合科學發展觀的學習實踐活動,進一步深化改革,特別將在撥款體制與職員制方面作較大革新。
《科學時報》:聽說您有一次說過:“如果10分鐘就能叫齊院長們開會,就稱不上大學”。這如何理解?
胡建淼:是的,我是這么說過。我說,如果某一天發一個通知,要求各院長們于10分種內到會議室開會,他們能在10分鐘內到達,那就不是大學,而是中學。
因為大學的院長們肯定是各學科的帶頭人,他們不僅要在校內做好管理工作,更要社會化與國際化,他們必須活躍在國內與國際各學術舞臺上,他們必須服務社會,同時又向社會獲取資源。所以,如果院長們10鐘內就能到達開會,那么他們就不像是大學里的院長,而是整天守著辦公桌旁的中學教研室主任。
我的說法可能有點夸張,但目的是讓我們的院長們從學校的辦公桌上解放出來。
依法治校 提高管理水平
《科學時報》:您在工商大學提倡“一手抓學科,一手抓管理”,這是基于什么考慮?
胡建淼:是的,我在工商大學提出“兩手抓”,一手抓學科,一手抓管理。學科無疑是一個大學的主線,但管理是服務于主線的條件。我還說過:一流的學科三流的管理,其學科遲早會降至二流;三流的學科一流的管理,其學科會加速提升為二流。我這樣說是為了形象一點,但管理水平對大學學科發展的關聯性是客觀存在的。
浙江工商大學的學科工作,就是圍繞上述的一個目標與一個發展方針,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浙江工商大學的管理工作,我想以“依法治校”為抓手,全面提升我校的管理水平。
我校黨委和行政對“依法治校”工作高度重視,迄今已集中推出了一個意見與四項制度。一個意見就是《中共浙江工商大學委員會、浙江工商大學關于加強依法治校工作的意見》;四項制度就是分別由四個文件所確立,即:《浙江工商大學規范性文件制定辦法》確立了區分規范性文件與執行性文件并對規范性文件進行嚴格法律審查制度;《浙江工商大學聽證制度實施辦法》確立了對學校重大事項和對教職工的不利處分適用聽證的制度;《浙江工商大學合同管理辦法》確立了對學校各類合同的規范化管理制度;《浙江工商大學校內教職工爭議裁決辦法》確立了校內有關糾紛的自我解決機制。“一個意見、四項制度”的出臺是密切結合浙江工商大學改革發展的實際,堅定不移地實施“加速發展、創新強校”戰略的重要成果之一。這是浙江工商大學深入推進“依法治校”,將提升管理水平落到實處的重要標志與舉措。
《科學時報》:聽說浙江工商大學設立了國內高校第一個“聽證大廳”,您能介紹一下具體情況嗎?
胡建淼:為了配合聽證制度的全面實施,浙江工商大學于2008年10月設立了全國第一個“聽證大廳”。這個大廳可容納500人,專供聽證使用,為聽證制度提供了空間上的保證。
“聽證”是公正程序中的核心制度,在發達國家已經存在幾百年。中國的不少法律(立法法、行政處罰法、行政許可法等)早已引入“聽證”制度。聽證制度與一般的座談會不同,它具有中間性、公正性、廣泛性、利害關系性等特點。
《浙江工商大學聽證制度實施辦法》將下列事項列入聽證范圍:(一)制定有關師生員工權益的重要規范性文件;(二)根據當事人的申請,學校擬對其作出的留用察看及以上或留校察看及以上的處分決定;(三)學校會議決定聽證的事項。聽證制度的全面實施,師生員工的民主參與意識會增強,民主管理程度大大提高。
《科學時報》:浙江工商大學設立了“教職工裁決委員會”,建立了校內糾紛的裁決機制。您能介紹一下這個制度嗎?
胡建淼:前面說過,我校在“依法治校”方面創設了4項制度,其中的一項就是“校內糾紛的裁決制度”。
根據學校制定的《浙江工商大學校內爭議裁決辦法》,我校設立校內爭議裁決委員會,由教職工自己來處理有關的校內爭議。根據該辦法,凡在學校內部發生的各種爭議,除適用訴訟、復議、仲裁和違紀控告的事項外,都可以向學校裁決委員會申請校內爭議裁決。
根據該辦法規定,校內爭議裁決委員會由通過抽簽產生的學校7~9名教職工代表組成,獨立對爭議事項進行裁決,其作出的裁決決定具有終局性,除學校校長辦公會議或黨委會決定撤銷、變更之外,裁決決定必須執行,教職工不得就同一事項再申請裁決或申訴。
這一制度既維護了學校的管理秩序,又實現了學校管理中的教職工自治,還將校領導從處理各種糾紛的事務中解脫出來。
《科學時報》:聽說您到工商大學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校內公共廁所內全部配備了衛生紙。有這事嗎?
胡建淼:外國人來中國,導游總是要事先向他們交待兩件事:一是中國的自來水不得飲用;二是在中國上廁所要自備衛生紙。這是被國外視作中國管理落后的兩個典型例子。我想,對于第一件事,我們無力改變;但對于第二件事,我們可以做到。我校從
在公共廁所內放衛生紙是件小事,但它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
發展體育 振奮精神
《科學時報》:據我們了解,您特別重視學校的體育工作,而且聲稱自己要做個“體育校長”。這是為什么?
胡建淼:是的,我是說過,我除了要當好改革校長、法治校長外,還要當好體育校長。我之所以如此重視體育,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是,我本人從小喜愛體育活動和體育比賽。我從高中到大學都參加過三項全能(跳高、鉛球和
二是,我在浙江大學分管過9年的體育工作,對體育工作有感情。
三是,更重要的,我認為“體育精神正是現代大學生所需要的精神”。體育活動與比賽,體現著3種精神:第一是競爭性。體育比賽有很強的競爭性,不是你贏就是我輸。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進取精神;第二是協作性。體育(團體)比賽使我們懂得,不學會協作就不可能取得勝利;第三是平等性。在體育比賽場上,人與人的關系是最平等的,教師進球是2分,校長進球也只有2分。平等對人才能贏得和諧的環境。這3種體育精神應當為現代大學生所必需。
我校在分管校領導與分管部門的努力下,制定了《浙江工商大學體育工作振興計劃》,在競技體育、群體活動與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等方面都確定了具體的目標。比如學校計劃5年內籌建2~3支在社會上有較大影響的運動隊伍,爭取在全國比賽中位列三甲。
《科學時報》:在您看來,一位好的大學校長該具備什么樣的素質?
一位合格的大學校長,準確地說,一位合格的現代中國大學的校長,應當既懂“精神”又懂“行為”。具體說,既能懂得堅持現代大學的精神,堅持科學、學術與自由,又能根據具體情況與條件順勢而為!對大學來說,發展同樣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