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法大學陳光中:尋找司法改革突破口
陳善哲
3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王勝俊向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作了最高院的工作報告。
這是王勝俊第一次以首席大法官的身份站在全國人大的發言席上。在過去的一年中,全國的司法系統把“滿足人民的司法需求”擺在了顯赫的位置,在法學界也引發了一場有關司法體制改革方向的討論。
“著力深化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切實貫徹中央關于深化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的部署。”王勝俊在發言中表示。
2009年初,中央下發《關于深化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若干問題的意見》。根據本報記者得到的信息,新一輪司法體制改革將圍繞“優化司法職權配置”、“加強政法經費保障”等主題展開。
“司法體制改革屬于政治體制改革的一部分,因此,政治體制改革決定司法體制改革的進度。”3月10日,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中國政法大學陳光中教授如此表示。
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破冰
《21世紀》:王勝俊院長在今天最高院的工作報告中,提出了要著力深化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這一輪的司法改革將在哪些方面取得突破?
陳光中:我認為,按照中央這次的文件,司法改革實際上包括司法體制改革與司法工作機制改革兩個方面。體制改革顯然更為宏觀,工作機制則更為具體和微觀。
實際上,司法體制屬于政治體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政治體制決定司法體制,政治體制改革將決定和制約司法體制改革,但是具體的司法改革也會反過來推動政治體制改革。
這次一些工作機制的改革確實會推動,比如明確要推進刑事和解,建立刑事被害人的救助制度等等,這些方向的努力,值得肯定。
《21世紀》:這次最高院的工作報告明確提出了要推動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這項制度進展到什么程度了?
陳光中:我們現在已經統一了提法,叫做救助,在國外,都是叫補償制度。從某種程度上說,國家對刑事被害人還是有一定義務的,因為控制犯罪,不讓犯罪分子傷害我們的公民是國家的職責。
因此,刑事案件發生后,國家除了要懲罰犯罪,也不能不管被害人。尤其是一些經濟特別困難的被害人,不救助就會成為社會問題。
我了解的情況是,各個部門會聯合搞一份文件,比如國務院頒發一個條例,先把制度建立起來,再由立法部門進行立法,因為立法畢竟有個過程。具體的救助機構目前還沒確定,我個人比較傾向于法院,但是由民政部門或者其他部門負責也未嘗不可。
全國兩會的很多代表委員多次就刑事被害人制度提出提案和議案,實務部門也很愿意做,因此問題不大。
關注司法權“地方化”
《21世紀》:此輪司法體制改革會對各級司法機關的經費保障問題作出規定,這是否是目前司法體制改革中的一個焦點?
陳光中:我認為,現在司法體制改革中必須要解決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司法工作的“地方化”。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推進干部的任免制度和財政保障制度的改革。
現在,地方的各級黨委直接領導各級的司法機關,主要干部的任免也主要由地方決定。另外,到現在為止,還是由地方各級財政來保障各級司法機關的經費,包括基本建設,蓋大樓,發工資,保證日常經費,等等,基本上都依靠地方財政,中央偶爾有靈活的撥款給地方司法機關,但那是特殊經費,不是日常的保障。
在這種情況下,地方的法院、檢察院在涉及本地經濟利益的民事經濟案件時,多少會有傾向性,刑事案件稍微好一點。
類似的問題當初在國稅、銀行系統也存在,最終通過垂直領導的方式解決了。這次法院和檢察院系統是否應該采納同樣的方式來解決地方化問題,討論了很久,但最終沒有解決。
《21世紀》:此輪司法改革將會采取哪些措施來解決這個問題?
陳光中:這次人事方面的改革主要是加強培訓和增加編制,在人事任免方面沒有什么改革。此次增加的編制主要是給地方司法機關,而且公安系統得到的更多。總的來說,人事任免制度和司法機關的保障制度,此次還是延續過去的制度。
與此相關的,還涉及到如何理順“公檢法”的關系問題。這次司法改革中,很多人都主張要改革看守所的制度。如發生在云南的“躲貓貓”事件就是發生在看守所。
看守所的改革是多年來學者一直在呼吁的,這次全國兩會,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再次提了出來,看守所最好改由司法行政部門管理。這次改革起初也有討論,但是很快就被否決了,還是維持現有體制。
勞動教養制度同樣受到了上面所說問題的困擾。一部分人主張應該維持現行的由公安決定的體制,但是在勞教的決定程序上進行正當化的改造,第二種觀點就是把勞教的決定權賦予司法機關。
中央最后的定調是將勞改的決定權賦予“國家機關”,具體哪個機關沒有明確。但是,據我所知,中央政法領導部門還是主張要加快改革,以便改變目前勞動教養制度違反《立法法》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