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新中國第一部憲法誕生記:一切權利屬于人民
發布日期:2009-08-06  來源:2009年08月06日 京華時報  作者:佚名

新中國第一部憲法誕生記:一切權利屬于人民

20090806 京華時報

那一刻

  19549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誕生。

  ■親歷者

  許崇德:1929年出生,上海青浦人。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現居北京。

  1954920日下午555分,中南海懷仁堂。當周恩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莊嚴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經1197名代表以無記名投票的方式全票通過時,在場的所有代表都站起來,高呼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中國共產黨萬歲。經久不息的掌聲和歡呼聲響徹懷仁堂。

  新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憲法誕生了,莊嚴承諾響徹神州大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屬于人民。

  回憶新中國第一部憲法誕生時的動人場面,已八十高齡的許崇德仍感慨不已,那是我一生中最激動的一刻

  立憲準備

  1953年,24歲的許崇德作為中國人民大學的一名教員,被借調到憲法起草委員會資料組工作,這位日后的中國憲法學泰斗由此見證了新中國第一部憲法從起草到出臺的整個過程。

  在此之前,我們國家只有一部《共同綱領》起著臨時憲法的作用。因解放戰爭還未結束,經濟也在恢復,新中國召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憲法的條件還不成熟。

  直到1952年底,中共中央開始統籌考慮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制定憲法等問題。

  1953年新年,《人民日報》發表元旦社論,向全國人民提出了當年的三項任務:第一,繼續加強抗美援朝的斗爭;第二,開始執行國家建設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第三,召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憲法。

  不過,因部分地區遭受嚴重自然災害,第三項任務在當年沒能完成,推遲到1954年,但為人代會召開而進行的普選在1953年如期啟動。

  195331日,毛澤東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名義,頒布施行了新中國第一部《選舉法》。

  首次普選

  《選舉法》施行之后,全中國首次搞起了民主普選。

  1953年夏,許崇德和中國人民大學的兩位同事一起被借調到中央內務部(現在的民政部),后被派往山東省泰安縣城關鄉搞普選試點。

  在城關鄉,太多從未聽過的新名詞讓那些祖祖輩輩只知道種地的農民一頭霧水。

  啥叫普選?

  啥叫選民資格?

  人代會是干嗎的?

  為了動員大家,許崇德和同事找來青年團員組成了宣傳隊,挨家挨戶講:從現在開始,我們要選舉出自己的代表來管理國家,這是人民當家做主的權利,是神圣的權利。

  很快,宣傳見了成效。選民登記那天,登記點一早就排起了長隊,連大半輩子沒出過幾趟遠門的農村老大娘,也穿上最漂亮的衣服趕來了。

  因為舊社會很多婦女都沒有名字,只有王家大妹李家大嫂這樣的稱呼,所以許崇德和搭檔們在登記選民時,現場就給她們起開了名字——“你叫王亞美,你叫李素珍……”

  醞釀候選人、張榜公示之后,就到了選舉的大日子。

  許崇德記得,開選民大會那天,鄉親們緊挨著站在一起。大會主持人念完候選人的名字,同意的舉手,不同意的不舉手,這樣就把鄉人大代表選出來了。

  被選上的村民樂得合不攏嘴。許崇德回憶,對于飽受壓迫的中國農民來說,這次選舉的意義不同尋常。

  城關鄉的農民正是億萬普通選民的縮影。按照當時人口普查統計,新中國有6億人,而舉行普選的近21.5萬個基層選舉單位,共涵蓋5.7億人,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普選。

  草擬憲法

  普選啟動后不久,草擬憲法工作也隨即展開。

  19531227日晚,一趟專列在冬夜的暮靄中悄然駛出北京站,向杭州疾馳而去。車上坐的是憲法起草小組,由毛澤東親自掛帥。

  到達杭州后,起草工作很快開始。

  2月中旬,起草小組擬出了憲法草案的初稿,然后派專人送到北京。接到初稿后,劉少奇召集中央有關人員討論,之后將意見發到杭州。杭州進行修改后,再將修改稿傳回北京。這樣來來回回多次,憲法草案初稿的草擬工作才暫告一段落。

  314日,毛澤東啟程返回北京。

  323日,憲法起草委員會的30多位委員聚集中南海勤政殿,出席憲法起草委員會第一次會議。

  會上,毛澤東指出,憲法草案要簡單、明了,文字盡量通俗易懂。他舉例說:憲法草案初稿把什么什么都改為的時候字老百姓不懂,都改成了字。

  328日,憲法起草委員會辦公室正式成立,下設編輯組、會議組、記錄組、聯絡組、總務組和資料組。這時,從山東泰安回京不久的許崇德,又被借調參加了資料組的工作。

  細致修改

  資料組的工作就是收集各時期、各國憲法條款等文獻資料。在此期間,憲法草案的討論和修改工作也在持續進行。

  1954329日,500多位全國政協委員分組展開討論,共提出修改意見3900余條;接著是各大行政區、各省、市、自治區以及解放軍,8000多人討論后,又提出修改意見5900余條。

  當時,憲法草案討論稿要打印成冊,新看法出現后,就會用紙條把原有條文貼上,寫上新內容。

  當時,憲法起草委員會聘請了法律專家周鯁生、錢端升為法律顧問,聘請教育家葉圣陶、語言學家呂叔湘為語文顧問,從各個角度對憲法草案進行研究推敲。

  許崇德記得,檢察機關應該垂直領導還是雙重從屬領導的問題,曾被反復討論。

  涉及檢察機關這一條,起初是垂直領導,過兩天貼成了雙重從屬,再過幾天又貼成了垂直領導。這樣反復了多次,才定下垂直領導

  而字斟句酌地推敲,更比比皆是。比如,草案第54條第2款寫道: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設立自治機關。自治機關的組織和工作由憲法第二章第五節規定。

  討論會上,張奚若提出,這里的字是否要改為按照?因為字有點未確定的意思,既然在前文已規定得很清楚,還是用按照好一些。

  周鯁生說:字含有將來的意思,用按照也不太好,索性用字倒好一些。

  毛澤東說:字不那么妥當吧。

  李立三說:還是用字好,按照好像下面的話沒有說完。

  ……

  毛澤東最后說:字比字好,也比按照好。張先生的意見怎么樣?三個字比較,恐怕還是字好。

  張奚若說:我沒有意見。一次,劉伯承、聶榮臻等委員主張將草案中第42條: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統率全國武裝部隊中的武裝部隊改成武裝力量

  法律小組的錢端升解釋說:之所以寫武裝部隊,是認為部隊可以統率,力量不好統率。

  毛澤東說:武裝力量分兩部分,一部分是部隊,另一部分是部隊以外的武裝力量。如果照原文的寫法,好像部隊以外的武裝力量不歸主席統率了。

  毛澤東環顧了一下會場,看著葉圣陶和呂叔湘,問:語文顧問同志,你們看哪個意見好?

  葉圣陶回答說:還是改成武裝力量好,我們看看第4條,第4條寫有“……依靠……社會力量一句話,既然社會力量可以依靠,為什么武裝力量就不可以統率呢?

  經過討論,會議達成共識,42條的武裝部隊改成了武裝力量

  全民討論

  1954614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討論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

  兩天后,《人民日報》全文刊登憲法草案并發表社論,號召全國人民討論憲法草案。一時間,一場大討論在全國范圍內掀起。

  當天,在南京,《新華日報》多售出8萬多份;福州,300多個擴音器分別以福州話、閩南話向全市50萬人播送草案內容;四川,宣傳員向群眾作了約15萬次宣傳,聽眾達1800萬人……持續兩個多月的討論,參加人數達1.5億人之多,占全國人口的四分之一。

  這次大討論給許崇德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他說,1954年夏,我國發生了特大洪災,不少地方政府是在防洪堤壩上組織民眾討論的。

  此外,廣大人民群眾也提出了關于憲法草案的修改和補充意見。當時,洪水沖垮了公路、鐵路,為了能將討論意見送到北京,地方上用油紙、油布把文件包裹后,空運到了中南海。許崇德和同事們一起拆包裹,每拆開一包,都非常激動。

  短短兩個月,1954年憲法草案征集了118萬條意見。許崇德和同事們為了及早整理好這些意見,幾乎天天開夜車。最后,他們把意見歸整編纂成了16本冊子,憲法起草委員會認真考慮后,又對草案做了一些重要修改。

  憲法誕生

  就在全民大討論的前后,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也進入倒計時。此時,許崇德被調進人代會提案組,由此見證了一屆人代會的盛況。

  1954915日下午3時,中南海懷仁堂莊嚴肅穆,毛澤東主席宣布大會開幕。隨后,劉少奇作了《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的報告》,指出憲法草案是幸福生活的保證每一條都代表著人民的利益

  5天后,大會決定以無記名投票的方式通過憲法。

  當天下午3時,大會執行主席周恩來首先宣布:今天1197名代表出席了大會,符合法定人數。

  隨后,大會秘書處的同志朗讀了憲法草案的全文。宣讀完畢,工作人員問:大家還有沒有最后的修改意見?全體代表以熱烈的掌聲回應沒有。

  隨后,工作人員開始分發表決票。代表們畫完票后,依次走到紅色票箱前投票。

  下午555分,計票工作結束,周恩來宣布表決結果:投票數1197張,同意票1197張。《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于1954920日通過。

  代表們不約而同地站了起來,盡情地鼓掌、歡呼。

  那一刻,許崇德激動得流下了眼淚。他說,當時北京的大街小巷到處都在放鞭炮,當年許多父母給新生兒起名叫憲法

  后來,彭真曾回憶說:那個時候,中央決定重大問題時,毛主席、周總理常問:是不是符合憲法?

見證了新中國第一部憲法誕生的許崇德,從此與憲法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先后參與過1982年憲法、香港基本法、澳門基本法的起草。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