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沈家本的生活道路及其思想
發布日期:2009-08-10  來源:中華法律文化網  作者:沈厚鐸

主講人:沈厚鐸(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主持人:馬小紅(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法律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間:200963日(周三)1830

點:明德法學樓815會議室

主辦單位:中國人民大學法律文化研究中心、曾憲義法學教育與法律文化基金會

曾憲義教授:我們今天有幸邀請著名法律史學家沈厚鐸教授來做講座。沈厚鐸教授的研究領域十分廣泛,其最重要的學術成就就是整理了中國法律近代化的第一人——沈家本先生的遺著。沈家本先生出生于1840年,正好是鴉片戰爭爆發那一年。作為清末的修律大臣,沈家本先生為中國法律由古代法律進化到近代法律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90年是沈家本先生誕辰150周年,當時我們還在其家鄉湖州召開了研討會。

沈厚鐸教授是沈家本先生的后人,他對沈家本先生的研究為法律史專業作出了重大貢獻,可以說,沈厚鐸教授是我國研究沈家本最有權威的一個人。沈教授不僅僅研究沈家本先生,同時還在董必武發學思想研究會工作。今天講座的同時,我們將聘請沈厚鐸教授做法律文化研究中心的客座教授,以后請沈教授經常來給我們的博士生、碩士生做講座。現在我們就給沈教授發聘書,大家歡迎。

今天是沈教授在人大法學院的第一次講座,大家一定會不虛此行。接下來就由馬小紅教授來主持本次講座。

馬小紅教授:各位同學晚上好!下面咱們直接進入主題,歡迎沈老師做講演。

沈厚鐸教授:我很愿意來人大做講演,因為我和人大有著很深的淵源,我是1959年人大附中畢業的。每年開學典禮都到人大來聽校長吳玉章講話。

我本人原來學的是語言學,跟法律史結緣是因為我的曾祖父沈家本。作為沈家本的后代,我感到很榮幸,也感到一種責任。在第一屆沈家本研討會上我就發言說當知道沈家本的人數達到知道曹雪芹的人數一半的時候,也許我們的法制建設就昌明了

關于沈家本先生的法律思想,以及他在法學方面的貢獻,這個不用我講,因為人大的曾老師、馬老師、趙老師對此都很有研究。今天我講的題目是沈家本的生活道路及其思想。之所以要講這個問題,是因為有一個日本人曾提出一個問題:沈家本出生于中國傳統社會的一個官宦之家,并且后來做了不小的官,為什么他能夠接受外來的思想,進行修律,并且這么堅決呢?當然,也有許多國內的專家學者提出了同樣的問題。

研究沈家本的人,真正有權威的是北京大學的李貴連先生。八十年代初其碩士論文就是《沈家本法律思想現代化》,由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后來他在這本書的基礎上著成《沈家本年譜》,在臺灣再版后更名為《沈家本年譜長編》,而后再次對其進行研究擴展,著成《沈家本傳》及《沈家本評傳》。所以,研究沈家本先生的法律思想和他在中國歷史中的作用,真正的權威是李貴連教授。

我由于自身的先天條件,自然會聽到有關沈家本先生的一些事跡。日本朋友向我提出這個問題之后,我跟李貴連先生也曾經討論過。我們之間有一個共同的想法就是我們在研究歷史人物的時候要想到他的基本思想是什么?我們通過他的生平可以看到什么?而沈家本先生是一個深沉的愛國者,正是因為他有一片拳拳愛國心,所以他才有富國強民的愿望。在那個歷史時期,很多人都在追求如何使我們的國家富強,如何解救人民于水火之中,所以出現了很多思想,包括比沈家本晚的如國父孫中山先生、梁啟超先生、章太炎先生,以及黃興、魯迅、毛澤東等等。還有左宗棠等也在思考這個問題。我們歷史地看問題,在那個時代是皇權專制的時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愛國就是要愛皇帝,這是不可改變的歷史,包括岳飛也是一樣,愛國家和愛皇帝也是分不開的。所以考察沈家本先生七十多年的生活經歷,我們可以看出來,他有一片深沉的愛國心。

眾所周知,沈家本生于1840年,正是鴉片戰爭爆發的年代。從此以后中國進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沈家本生于這個歷史時期,就一定要在這個歷史潮流中滾動,在滾動的過程中他發展起來了,最后為國家作出了重大的貢獻。這和他的生活道路是分不開的,和他自己的勤奮也是分不開的。

沈家本先生出生在浙江湖州,其外祖父是杭州人,因此杭州與湖州就成了沈家本不可磨滅的故鄉記憶。到了1845年,沈家本的父親沈丙瑩考中了進士,進入刑部做官,沈家本就隨著父親進入北京生活,于是就和北京發生了不解之緣。此后除了沈家本外放天津知府和保定知府以及沈丙瑩外放貴州銅仁知府以外,沈家本的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北京。在北京,年幼的沈家本主要就是讀書,而這一時期正是清王朝急速衰落的時期。沈丙瑩在刑部工作了相當長的時間,沈家本也在這一時期逐漸長大成人。

1859年,沈家本19歲,寫了第一本書《<周官>書名考古偶纂》,糾正了著名史學家郎兆玉所撰寫的《周官古文奇字》書中的錯誤。所以在《清史稿》的《沈家本傳》當中,有一句話說沈家本對《周官》有所創獲,就是指這件事。

這一年沈丙瑩外放,先外放安順知府,后轉為銅仁知府。沈丙瑩是很倒霉的。大家知道封建社會做京官是很清苦的,尤其是低級官員,俸祿很少,只有外放以后,工資才能多一點。因為外放官員的工資不是來自政府的俸祿而是按照當地的稅收比例提成。如果外放到一個富足的地方,工資就多。所以有一句話說一年窮知縣,十萬雪花銀,當然這是指貪污而言的。但如果到了一個富足的地方,是可以達到這種程度的。由于外放的貴州是一個十分窮苦的地方,因此沈丙瑩就決定自己先去看看情況,而將沈家本母子留在北京。這樣一來,家中人等于是斷了財源,完全靠著湖州的幾畝田地的收成度日,因而維持不了生活。正在這個時候發生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沈家本親眼目睹外國人對自己首都的踐踏,心中非常痛苦,曾經寫詩表達請纓殺敵的憂憤之情。沈丙瑩轉做銅仁知府后,其上級要求沈丙瑩給他送禮,沈丙瑩是一個很剛直的人,予以拒絕,因而被彈劾丟官。后來有一個機會復職,他覺得已經基本穩定了,就讓沈家本陪著母親來貴州。

于是沈家本開始了一段艱苦的旅程。這個旅程對沈家本有很大的教育,他既體驗到當時的民情,也領略了許多的名勝古跡;既陶冶了他對祖國的熱愛之情,也讓他深深了解到當時國家的衰敗程度。有一次經過保定方順橋(比趙州橋早20年,為中國最早的石拱橋)時,他看到滿目蕭條、流民四處乞討的景象,對當地官員不思治理深惡痛絕,因而作首詩說到:啼饑瘦婦還余淚,索食乞兒慣乞恩。繪出流民圖一幅,當年賴有鄭監門。流民圖是一個很有名的故事,有人畫了一個流民圖給皇帝看,請求皇帝賑濟,后來形成了一個風氣。沈家本在方順橋就想到了這個問題。之后,沈家本又寫了一首詩叫《乞兒辭》,寫到孩子怎么乞討要錢,前者方散后者至,傾囊頓盡錢千枚。但正當他感覺悲哀之時卻發現上當了。一位老翁告訴他男女四五歲,父母爭相教。教之呼爺爺,乞相猶難描。但聞客車到,滿村互招搖。一錢要入手,便向同村驕。這種上當,對沈家本也是一種教育,讓他感受到了一種悲哀,即對民眾的悲哀,因此他說客聞此言長嘆息,禮教既衰俗難易。蒙袂輯屢信奇士,不食嗟來甘餓死。

他就這樣一邊走一邊了解民情。后來走到沙市,作詩《吊司馬夢求》。司馬夢求為宋代末年沙市將領,抵抗元軍時,地方軍事統領都統陳文亮兵敗投降,而司馬夢求朝服自盡而亡,沈家本對他進行了憑吊,并高度贊賞了司馬夢求浩氣凜然,從容就義的精神。最后他在詩中寫到忠魂夜歸來,英風還烈烈。

而當時正是太平軍轟轟烈烈大起義的時候。沈家本在路上看到抗擊太平軍的官兵、團練也同樣是殘害人民的,所以沈家本在《過浦市記事》這首詩里寫到阮之滸,賊如鼠;阮知府,兵如虎。”“前門拒虎,后門進狼。”“可憐千萬戶,一炬成焦土。自來苦賊猶苦兵,奪吾衣食豬吾宇。君不聞,賊如梳,野有廬;兵如篦,村如墟。從這里可以看出,沈家本在這個路程當中,思想有了很大的變化。他忠不忠于清王朝?忠于!可是看到清王朝的官兵的腐敗,他是非常痛苦的。這一時期沈家本先生的詩歌所流露的憂國情報國志,還是一種有志青年的情感的自然的流露。到了庚子辛丑之時的憂國情報國志就已經升華成為一種自覺的救國治國的強烈愿望。

后來,沈丙瑩就徹底丟了官,進京覲見慈禧太后,得到的結果是保留原職務退休。按照清王朝的規定,他這樣的職務退休后可以由兒子蔭襲。但是沈家本很不愿意,因為那時他還是一個秀才,還沒考取進士,當官以后就沒時間看書考取進士了。但是不去又不行,不然家里的生活就無法維持了。沈家本在刑部做官以后,考進士屢屢不中,直到四十三歲才考中。考中進士后還是任原職,沒有升官,心里很不舒服。當時清政府有一個制度叫京察,對京官進行考察,一等的升官,二等的保留原職,三等的降職,甚至清除。在刑部又做得沈家本非常好,受到侍郎們的賞識。但經過十次京察竟然沒有拿到一等。

一直到了1893年沈家本才獲得外放的機會。這一天沈家本正好叫了車要出門,就有人來報說外放天津知府。沈家本和家人都不信,后來他的朋友專門派人來告訴他,并告知已經為沈家本寫好了謝恩的折子讓他準備謝恩。沈家本才相信。并在赴任之前,要覲見謝恩、要拜別上司、恩師、朋友,還要盡快辦完女兒的婚事。他的女婿就是后來擔任民國代總理、外交部長的汪大燮。

到了天津正好趕上一件大事,就是中日甲午戰爭。當時天津隸屬直隸,雖然直隸的首府是保定,但由于天津是重要的港口,所以直隸總督經常是半年在保定,半年在天津。當時的直隸總督是李鴻章。他主持同意日本人在天津設立的醫院,也就是后來的南開大學醫學院。因此李鴻章設宴請客,由沈家本作陪,于是沈家本也就是吃了平生的第一次西餐,并在日記中詳細記載。之后發生了中日甲午戰爭,沈家本主張在天津主辦團練,但最后還沒有辦成,甲午之戰就結束了。

在天津,沈家本辦了幾個案子。天津有一個望海樓,曾經被燒過兩次。其中一次是因為教堂被老百姓焚毀,沈家本主持重修望海樓。他認為傳教是一回事,犯罪又是一回事。后來又發生的天津教堂的牧師伙同天津的流氓販賣兒童,就是所謂拍花子。當時鬧得人聲鼎沸,沈家本下令逮捕了販賣兒童的人販子,并判處斬立決,得到了老百姓的擁戴,也迅速平息了老百姓與教堂的沖突。

后來沈家本被調任保定知府,實際上是升官了。在保定再次處理一宗教案。幾個士兵到保定的教堂參觀,結果被牧師捆綁起來,因此引起糾紛。軍隊把教堂砸了,并毆打了牧師。沈家本很快處理這件事情,安撫教士,與之談判。但是直隸總督榮祿專門派人來處理這件事情,派來的是一個剛中進士、從來沒有行政經驗的人,激怒了教士,引起法國領事的介入,最后簽訂了一個不平等條約,賠了四萬兩白銀,而且還要把教堂給遷到城里。后來洋人又對教堂地基提出了無理要求,沈家本據理力爭,查保定府志,明確了地界,法國牧師無奈作罷。

八國聯軍占領保定。雖然此時沈家本已經被任命為山西按察使,但由于當時直隸按察使缺任,由沈家本暫署,因此他滯留在保定被八國聯軍俘虜。被扣留后有人指責他當年在處理教案時對待洋人不公。沈家本舉出確鑿證據進行辯論。洋人提出的幾條理由,一是教案時應該劃給的土地沒有劃給,二是沈家本的兒子是義和團,三沈家本在處理教案是沒有做到全面安撫。沈家本一一進行了辯駁。第一,兒子是義和團,自己并不知道,因為已經三十多年沒見過了。(實際上確實是義和團,但是是被官府殺掉還是戰死,則不詳)因此不能證明他是義和團也不能證明他不是。第二,土地的問題,中方證據確鑿。第三,至于安撫的問題,是完全按照協議進行的。根據協議,對在教會做工的工人進行安撫,教士不用安撫。最后在直隸的所有官員都被槍斃,唯獨沈家本只作為陪綁,沒有被槍斃。這是因為沈家本身上確實找不到改制罪的理由,而且沈家本本來也是已經調離的官員。整個被拘禁了三個月,這三個月對沈家本來說是非常痛苦的。地方大員在自己的土地上被外國人關在自己的監獄里,心情可想而知。因此他在這個時期寫了40首詩來表達憤懣的情緒。一方面痛恨外國人,另一方面又對國家的無能感到失落。因此他在離開保定后經過子產祠時寫道:公孫遺愛圣門推,論學原須并論才。國小鄰強交有道,此人端為救時來。萌生了一種如何強化國家的法律,讓國家強大起來的想法。

沈家本被釋放以后就前往西安,被告知原銜待命。在西安,候補時,他憑吊了冤死的舊日同僚好友趙舒翹,他來到西安近郊的長安縣大元村,趙舒翹家中吊唁。趙是刑部尚書,八國聯軍入京,指責他是抗擊聯軍支持義和團的禍首,慈禧迫于八國聯軍的壓力,先是革職,后賜死。其實搖擺不定的是慈禧本人,趙舒翹不過是個替罪糕羊,如此冤死實是令人心中不平。長詩《大元村哭天水尚書》描繪了與趙舒翹的深厚情誼,痛斥了權貴們的無恥。始禍眾親貴,誤國魄應褫。君乃罹此難,系鈴鈴誰解!本來是眾親貴們惹的禍,然而趙舒翹卻因之而死,這是天大的冤枉,但這場冤案又由誰來平反呢!這場悲劇讓沈家本先生痛恨不已。萬恨何時平!千齡終已矣。拭淚強回轍,就車還噓唏。言之愧不文,奮筆疇為誄。這是悼念,更是抗爭,更是譴責。一腔悲憤用一篇三百二十字的詩作了充分的傾訴。

為鑾駕回京開路。后來慈禧要回鑾北京,任命沈家本為光祿寺卿,一方面要求其把差事辦好,另一方面又要讓老百姓出錢伺候好皇帝,沈家本的內心十分痛苦與矛盾,在詩中也有所流露。快到北京時,沈家本被任命為刑部右侍郎。之所以任命其為刑部侍郎是因為朝趙舒翹被殺,廷任命薛允升為刑部尚書,但薛老邁,在赴任途中即染病逝世,而刑部是一個技術性、專業性很強的部門,無合適人選當家,于是任命沈家本為刑部右侍郎,實際上主持刑部工作。這是沈家本的最后十年,也是最輝煌的十年。

回到北京后,由于升任刑部右侍郎,俸祿有了較大的提升,因此就買了吳興會館作為住宅。地點在北京宣武門外金井胡同一號,現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于房子不夠用,就又蓋了一棟兩層六間的木樓,這個樓就是著名的枕碧樓。

此時,迫于國內外壓力,清政府開始考慮實施立憲和修律。袁世凱、張之洞、劉坤一三位封疆大吏共同推舉沈家本和伍廷芳做修律大臣,于是沈家本就走上了修律的道路。在修律過程中,沈家本奏請成立修訂法律館,招攬了一批外國留學的學生。沈家本在成立修訂法律館時向朝廷要了一筆錢,并奏明由自己支配用于修律事宜。

他為了解決那些從事翻譯工作的年輕人的工資問題,在修訂法律館內規定,實行工資倒掛制度,年輕人工資高,而官員的工資低。因此,還遭到張之洞等人的彈劾,但被朝廷壓下,因而翻譯工作進展非常快,前后翻譯了各國各類法律書籍63部。最后經過考察認為日本法比較符合中國國情,因此后來以日本法作為主要引進對象,比如派董康到日本去考察監獄,請日本專家起草各種法律。但修律也遇到了一些困難,如禮法之爭禮法之爭中沈家本不見得全部正確,但是對于引進外國法律,將禮教的東西排除出去,則無疑是正確的。有幾個小故事:《民事訴訟律》奏請皇帝批準過程中發生了嚴重的爭論。因為刑部、吏部的一些官員認為訴訟程序的設置會妨礙職權的行使,因此予以反對。而沈家本則極力主張要通過訴訟律,否則修律就等于有名無實。所以在上朝前沈家本就在膝蓋上綁了厚厚的墊子,準備長跪不起,并告知家人做好準備,要是今天沒有把事情辦成,就不回來了,準備以死相拼。結果當天晚飯前就回來了,因為皇帝讓朝臣自己討論,先行退朝了。另一件事是楊度在頤和園面見慈禧太后時提出了很激進的言論,慈禧要殺掉他。沈家本急忙解釋,說楊度的意思不是那樣的,救了楊度一命。從修律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得見,沈家本確實是用自己一生的經驗和智慧,用自己最后的精力去完成修律的。

沈家本之所以能夠這樣做,正是因為他整個的生活過程當中有豐富的積累,有感情思想的積累——愛國,行了萬里路,讀了萬卷書。沈家本讀書之多,是陳寅恪等大師也無法相比的。沈家本去貴州時,由于太平天國起義的緣故滯留在長沙三個月,書沒帶在身邊,就通過借書的方式讀了六十九種書,共有三千多卷,并在長沙寫成《借書記》,對讀過的每一本書都有或長或短的記錄。從日記中可知,《二十四史》沈家本至少讀過三遍。正是因為有豐富的積累,所以沈家本最后成功寫出了《歷代刑法考》。根據粗略統計,沈家本寫《歷代刑法考》所用過的書有七十多種。我們搞文史,一定要注意原始文獻。我們現在整理《沈家本全集》,將近一千萬字。從其著作,我們可以說沈家本是一位法學家,一位歷史學家;又是一位實用訓詁學家、一位經學家(把十三經都進行了閱讀和考據)。沈家本還是一位詩人,一生寫了一千多首詩。同時沈家本還是一位考據學家。我們在政法大學成立了沈家本研究中心是要研究他的所有的東西,其實沈家本就是一位國學大家。

最后,我用一句話來結尾:我們要學習沈家本真誠的愛國心。一個人連國都不愛,也不會愛家;一個人不愛家也不會愛國。今天國家興旺發達,不斷進步,雖然還有不少問題,希望大家能夠繼續努力,向沈家本學習,多做貢獻。謝謝大家。

馬小紅教授:感謝沈教授語重心長的話,相信在座各位一定會心有感觸。我給本科生講課,現在正好講到清末修律這部分。在沈家本的主持下,修訂了中國的諸多第一部刑法、訴訟法、報律等。還聘請大量外國專家和留學生。當時我就想,一個人怎么能在短短的時間里干這么多事情?今天聽了沈教授的講座,我深深地理解沈家本當時的干勁是從哪來的。正是出于使國家富強,與外國爭奪法律的話語權的目的,也正是在赴貴州和外放的生活經歷親眼目睹了國家衰敗和外國的侵略,成為他作出這么大的歷史功業的精神動力。

另外,對沈家本的讀書,我也是很有感觸的。古人干的事情很多,但是讀的書也很多。而我們現在,好像大家都很忙,就是不愛讀書。那時候國家動亂,偌大的中國放不下一張平靜的課桌,但是現在有這么多課桌擺著,就是沒有平靜的人在這讀書。所以,我想,通過對沈家本生平和他的志向的介紹可知,對國家、對事業、對歷史賦予他的使命,他都是認認真真完成的。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深的教育。

此外,我覺得現在知道沈家本的人確實是越來越多了。八七年我在政法大學講思想史的時候,講會通中西的法律思想家沈家本的時候大家都很陌生,現在與本科生說到媒介中西法系的冰人,大家就知道是沈家本,所以正如沈教授所講的我們的國家確實是在進步。我們這些名牌大學法學院的學生要樹立志向,踏踏實實做學問。有志者志常立,無志者常立志,希望在座的同學們要樹立志向,為中國法學的發展進步貢獻力量,不負自己所受的高等教育;同時對自己的修養和人身道路也要有所考慮。

問題一:沈家本先生主要研究的是中國法律,同時他還是一位國學、經學大師,那么其在引進西方法律時有無思想波動?

沈厚鐸教授:其實沈家本讀的書很雜,剛才提到他在長沙讀的書,就有兩千多卷,里面有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顧炎武的《日知錄》、還有《本草綱目》、《婦科大全》、《西廂記》等等。可以說他讀的書非常全,因此他的思想并不是非常僵化的,這是第一點。第二,沈家本的姨父沈桂芬等人是搞洋務的,對他的影響很大;同時他做過兩任知府,和洋人有過接觸。在保定與洋人交涉時,發現洋人很講證據。在給教堂騰房子時,我們的人走的時候把玻璃房子給砸壞了,樹全部砍光;而人家從教堂撤出的時候把教堂全部打掃干凈,使沈家本意識到我們在這方面的文明程度不如外國人。在他讀翻譯過來的外國法律的時候也感到外國法律要比中國法律好,所以他很容易就接受了。他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就是很喜歡接受新的東西。

馬小紅教授:沈家本對西方思想的接受,其實與其學的是國學有關。精通國學的人其實并不排外。我們可以看到學洋文的人很排中,但是學國學的反而不排外,并不會因為學國學而思想僵化。因為中國傳統文化確實博大精深,融合本來就是中國學說的一個特點。就法學界來說,為什么要說法律史是冷門呢?法律史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很熱的時候我們不會說部門法是冷門。因為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都是平等的,中國的學說從來都不排斥外來的學說。

問題二:沈家本主持翻譯了很多外國法律,最后選擇向日本學習的道路,是不是因為我們兩個民族意識和文化的相似?選擇日本法律是一種偶然還是一種必然?為什么我們對英美法的東西借鑒得很少,是因為文化和思維方面的差異嗎?

沈厚鐸教授:從沈家本的著作中可以看出,沈家本認為中日的社會形態比較一致。明治維新以前,日本基本上是學的中國法,對明律、唐律吸收得非常好;明治維新以后日本主要學習大陸法系,而且非常順利。沈家本認為中日語言相近、社會形態相近,人家能夠這樣很好地搬過來,那么我們也應該很好地搬過來。他的基本觀點就是這樣,其實還是一個文化傳統的問題。

問題三:清朝滅亡以后,沈家本他在做什么工作?

沈厚鐸教授:清朝滅亡時,沈家本是參與清帝遜位典禮的八大臣之一。后來民國政府兩次想請他擔任司法部部長。其中一次是章太炎提議讓他擔任司法部長。但是當時沈家本身體不好,可能是得了老年冠心病;同時內心深處也不想當,因為民國政府非常不穩定,因此就拒絕了。他在詩歌里寫到可憐破碎舊山河,對山河破碎,軍閥爭權奪利十分痛心。

問題四:沈家本對后人有什么影響?

沈厚鐸教授:在閱讀了他的著作并了解其事跡后對我有很大的影響。從對家族的影響來看,其長子參加義和團死了,但是他的孫子后來都參加了革命;二兒子的后代也參加了革命;沈家本最器重的是三兒子,被送到英國學金融。袁世凱向列強借款,就是由他經手的。三兒子的后代后來去美國留學,學的也是金融,學成后在人民銀行供職。我的祖父排行老四,繼承了沈家本的事業,在大理寺做過推事。后來不幸染上肺結核,為了治療染上了煙癮,不到五十歲就去世了。我父親學的是訓詁學,是章太炎的關門弟子。抗戰時在重慶擔任中蘇友協的秘書長。后來北師大的陸宗達介紹我父親去北方,但由于戰亂而延誤。到達北京后,陸宗達又介紹我父親去北京大學講課。但北大遲遲不發聘書,我父親便在貧病交加中去世。去世后第七天,北京大學的聘書才收到。我家的情況大致就是這樣。

對后人的影響,恐怕還是做人方面的影響。

馬小紅教授:今天的講座到此結束,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向沈教授表示感謝!

(錄音整理:蔣家棣)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