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芬芳著等身 功名成就話成才
——訪武漢大學資深教授李龍先生
李龍教授,1937年1月生,湖南祁陽人,法學家。1958年畢業于武漢大學法律系。主攻法理學,同時潛心研究憲法基礎理論,尤其是對法治、人權、法的一般原理、法學范疇等基本理論的研究有獨到之處,并在國內有較大的影響。1997年曾作為中國法學會代表團團長率團參加在阿根廷召開的國際法律哲學與社會哲學第十八次代表大會。1999年作為中方主題發言人出席中美法學家聯席會議等重要國際學術會議。任湖北省第七律師事務所主任期間承辦了大量的刑事、民事案件,受到社會各界之贊譽。先后任湖北師范學院政教系主任、武漢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武漢大學律師進修學院名譽院長、浙江大學法學院院長、國際法律哲學與社會哲學協會理事、國家教委第一屆法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全國法理學研究會副會長、全國法學教育研究會副會長、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法學組成員等職。參與主編的《法理學》和獨著的《憲法基礎理論》先后獲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主編的《良法論》獲司法部法學教材與法學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作為執行總主編的《人權理論與實踐》先后獲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優秀成果三等獎和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一等獎;承擔的《中國法學教育的改革與未來》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眾所周知,李龍教授的人本法律觀本身就是學術前沿的創新理論,在全國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尤其是在法學界引領了學術研究的動向,成為法理學界、民法學界、刑法學界等諸多學者關注的一個前沿課題。感謝李老為我們開拓了一個全新的法學視野,更感謝李老在訪談中為我們研究生提出的中肯建議。
隨著就業壓力的一年年加重,“如何衡量研究生的綜合素質,如何評價研究生教育的質量,如何使研究生教育與社會需求相掛鉤”,帶著這樣一些關涉到研究生教育何去何從的問題,我們采訪了我國著名法學家、教育家、武漢大學資深教授李龍先生,以下是采訪的全文。
記者:李先生,您好!首先對您獲得武漢大學資深教授稱號表示祝賀!作為全校人文社科類最高終身榮譽的擁有者,這是學校對您畢生從事法學研究與教育、并著作等身桃李滿天下的一種肯定。那么,就學校的發展來講,您認為這種制度對我校的人文社科類教育有哪些深遠的影響呢?
李:謝謝!應當說,這不僅是我個人的榮譽,也是學校對我們法學學科發展成績的一種肯定,更是學校對人文社會科學更加重視的一種表現。眾所周知,我們建國以后在教育上一直存在著重理輕文的傾向,人文社會科學長期不受重視。這種思想傾向的直接后果就是人文社會科學專業不受重視,經費比較緊張,教師待遇與地位也不及理工科。當改革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發現我們所缺的正是制度建設與制度改革。要想使國家長治久安、保持可持續發展,就不僅應重視技術層面、物質層面的改革與創新,更應重視法律、經濟、文化等制度層面的變革與更新。社會科學的發展直接影響著人才的培養、發展戰略的指引以及制度層面的變革,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前途。應當說,武大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制度的設立,正是順應這一歷史潮流,所作出的重大英明而具有開全國風氣之先的舉措。這對于扭轉國內重理輕文、重技術而輕制度創新的思想偏見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記者:從您的談話中,可以看出您對我們國家發展與文化進步的一種深切的學者情懷。針對近年來伴隨著研究生擴招而出現的研究生就業難的問題,您有什么看法?
李:應當說,這種現象既有社會發展方面的原因,也有研究生們自身的原因,既是結構性問題,又是階段性問題。
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說,非均衡發展是常態。再加上我們發展市場經濟的歷史也不長,經濟制度各方面都不是很完善。那么就會出現某些產業、行業發展較快,需要的人才較多而另一些行業、產業發展緩慢,需要的人才較少的情況。
從研究生自身來講,由于中國研究生教育體制的原因,加上近年來因研究生擴招速度較快而帶來的入學門檻放低的問題,其自身素質確實很難得到完全保障。
從結構性問題來講,則既是發展差異造成的行業發展不均衡,也是研究生自身知識結構難以契合社會的知識需求結構,主要表現為一種結構性差異。
從階段性來看,這種現象應當說是暫時的。隨著我國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經濟形勢的進一步好轉、教育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這種現象一定是可以得到圓滿地解決的。
記者:您分析得非常透徹。作為一位多年擔任多年國內著名法學院領導、有著主持國家級法學教育指導機構經歷、獲得過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的優秀教授,您培養了包括五位大學校長、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以及大批優秀學生,在您看來研究生應當具備什么素質?
李:從多年的教學與管理經驗來看,我個人認為,要成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應具備以下素質:
第一,綜合素質。這是指其應當有廣博的知識。知識的創新是要有寬厚的基礎的。國內的研究生教育,一個很大的弊端就是學科劃分太專、學科分隔太死,各學科間老死不相往來。從而造成了大多數研究生學科結構單一、知識面太窄、視野狹小,從而也就很難跳出自身學科的窠臼和思維方式的束縛,因而很難創新。須知任何偉大的成果都必然是綜合性的,創新來自多學科的融匯和交流。所以,現在研究生教育真正需要的是蔡元培先生所倡導的“兼容并包”的思想與培養理念,使研究生接受人文、社會、自然等多學科的培養與熏陶,從而真正具備一種綜合性的素質。
第二,專業素質。在具備了廣博的知識之后,其次就是扎實的專業功底了。就法學學科而言,靜心鉆研古今中外的法學經典著作,熟悉每一派、每一家、每一位的法學思想,是進行法學研究的最基本、最根本的素質。現在發現有些研究生不愿意靜下心來鉆研專業理論知識,這對于研究生這樣的稱號來講是不相稱的。作為某學科的研究者,就應該努力做到在某一方面有所創新,在專業上有所突破,這樣才能真正稱為“研究”。
第三,身體素質。我記得老清華的一句口號: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現在的知識分子壓力很大,社會的、家庭的、個人的等等,為了掌握更多的知識與技能,為了做出更多的成就與成果,為了將自己的所學所成真正奉獻給社會與民眾,還必須具備健康的體魄。
第四,道德素質。可以說,誠信缺失是目前社會所存在的一個普遍而且嚴重的問題。作為社會未來的精英與棟梁,研究生們不僅擔負著建設國家的重任,更擔任著進化社會風氣、提升民族道德水準的大任。因此,研究生教育還應加強對學生的品德教育和引導。
總之,研究生應成長為高素質、高品位、高水平的治國之才和強國之才。
記者:從您的談話中看到了您對我們研究生的殷切期望和對美好明天的熱切期待。請您談談您在培養研究生中的一些體會和經驗。
李:我始終主張,培養研究生應做到個性與多樣化、自主化的結合。
個性化是指要因材施教。中國傳統教育最主張因材施教,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每個學生的能力、知識結構、社會閱歷不同,只能采取不同的個性化的培養方式。
多樣化則是指培養方式應該多樣化,而不僅僅局限于課堂講授。剛才已經提到,國內的研究生教育在很多方面與本科教育沒有明顯的區別,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在正常的課堂教學之外,還應對他們的讀書方法與范圍給予指導,還應多帶領他們進行專題研究、課題研究,并進行社會教學,例如法律診所教育、社會調研等等。
自主化是指應當給學生很大的自由度,給他們的廣闊的空間,消化吸收所學知識,并進行自主研究;緊跟學術研究的最前沿,并進而創造學術前沿,這才是學術研究的最高境界。
總之,就是要把學生帶到一個境界。我一向認為,能傳授知識的教師是一個三流的教師,能培養學生能力的教師是一個二流的教師,能將學生帶到一個境界的才是一個一流教師。
[資料來源] 武漢大學檔案館
【采訪整理:鄭 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