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媚的陽光照耀在辦公室的書柜和書桌上,面前的王老神采奕奕,我們懷著恭敬的心情采訪了這位刑法學界的老前輩。
王作富教授是新中國培養起來的第一代法學家,從1952年走上刑法學教學研究道路至今的50余年,一直致力于刑法學的教學研究工作,為新中國刑法學的創建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年少富有同情心 無心插柳柳成蔭
王作富教授1928年12月26日出生在河北唐山的一個農村家庭,家境比較富裕,然而家庭環境的優越并沒有使王老沾染嬌奢之氣,他從不亂花錢,一直保持艱苦樸素的作風。中學時,他住在離家30里的學校,期間幾乎從未去過校門口的飯館,這種勤儉節約的習慣一直保持到現在。
受母親的影響,王老從小就富有同情心,總是盡自己的力量幫助有困難的人。小時候他同情長工的辛苦,對路過家門口的乞丐總想方設法幫助,經常把自己家吃的東西送給他們。現在王老仍然樂于向困難群眾提供捐助。
“我走上法學研究道路是個很偶然的機會”,在采訪中王老這樣告訴我們。
他說,小時候看到自己家鄉的煤礦里面那些外國的高級管理人員待遇很好,就夢想將來也能成為一名工程師。1949年高中畢業后,來到北京報考北大工學院。但數學考完后,感覺很不理想,剩下的幾場也就未參加考試。正準備和一名同學結伴回家,偶然的機會在報紙上看到剛成立的中國政法學院(現為中國政法大學)正在招生的消息。在不知法律為何物,又無思想準備的條件下,就和另一名同學隨意報了名。考完之后回了家鄉,也沒有把能否被錄取的事放在心上。有一天,王老師的叔叔偶然間在報紙上看到中國政法學院(現為中國政法大學)錄取名單上有他的名字,而且離報到截止日期只有兩三天的時間了。王老于是第二天就來到中國政法大學報到,成為一名大學生。因此,“自己走上法學道路完全是撿來的機會”,王老坦率地說。
1950年中國人民大學成立,王老作為第一期本科學員轉入人大法律系學習。之后不久,王老被調到研究生班學習,主攻刑法學。1952年2月因教學工作需要,王老未及畢業即被提前調入刑法教研室任助教,邊學習邊工作。“從那開始到現在,沒有離開過法律這個研究領域”,王老自豪地說。
致知之途自求索 刑法領域為己任
1950年新中國剛成立,許多法律還未制定出來,也沒有新中國的法律教科書,又不能用舊中國書籍作教材,當時學校就邀請蘇聯專家指導,幫助中國培養社會主義法律人才,學生新學的課程全部是蘇聯的法律和法學理論,如蘇維埃刑法、蘇維埃民法等,整個教學方案基本上與莫斯科大學一樣。但是正是最初幾年對蘇聯刑法學的學習,為幾年后轉入對中國刑法學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王老對蘇聯專家的幫助,至今不能忘懷。
從1952年開始,王老開始給本科生上課,先是擔任課堂輔導教師,不久就擔任主講教師。因為當時譯成中文的蘇聯刑法論著很多,為了充實自己,王老努力自學俄文,掌握了基本語法之后,就開始借助字典閱讀俄文著作,從中獲得更多知識,并及時向教研室其他老師介紹。他自己翻譯的蘇聯刑法論文被收入《蘇維埃刑法論文選輯》(1—3輯)公開出版。此外,王老參加翻譯的蘇聯著名法學專家特拉伊寧的專著《犯罪構成的一般學說》1958年公開出版,在中國刑法學界產生了很大影響。
1956年中蘇關系惡化,蘇聯撤走全部專家,從此人民大學的教學就完全中國化了。這一年,王老參與編寫了新中國第一部刑法教材《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總則講義》,雖未公開出版,但最高法院發現后,印發給全國各級法院參考,在當時對司法干部的培養起了一定的作用。
從1964年開始,農村搞“四清”運動,王老被派到北京房山、通縣等地,參加“四清”工作,一直到“文革”結束,期間完全脫離了教學工作。1970年王老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勞動鍛煉,期間擔任班長。人民大學停辦后,王老到北大工作五年,但由于當時搞政治運動,如“批林批孔運動”,正常教學與研究也受到很大的影響。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王老還和其他老師一起編寫了《刑法政策講義》、《對敵斗爭的路線和政策》,在校內出版。1978年人民大學復校,王老又重新回到人民大學刑法教研室工作。
“我自己的經歷很簡單,從不懂什么是法律,到現在這么多年搞刑法研究,研究興趣也越來越濃,我把刑法學作為畢生的事業,不再想做別的事情。只想盡力在刑法學教學、研究方面作點自己的貢獻。”王老樸實地說。
適逢甘泉出碩果 嚴謹民主謙治學
王老雖然從教50余年,但由于歷史原因,中間10多年中斷研究。文革結束后,1979年《刑法典》頒布,從此中國刑法學的研究有了依據,他也才開始了真正的學術研究。
80年代初王老和高銘暄老師聯合主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講話》,隨后王老師又主持集體編寫了《刑法各論》,這是全國第一本全面系統研究刑法分則的書,在司法機關反響強烈,評價很高。1983年此書被人民大學評為優秀教材獎,后又被教育部評為優秀教材。值得一提的是,此書由王老從頭至尾逐一修改,但在最后署名時,他堅決不同意出版社署名自己做主編,認為這是集體的功勞,不想突出個人。王老的高風亮節、淡泊名利使我們不禁從心底里油生敬意。
隨著國家刑法學的進一步發展,王老于1988年出版了專著《中國刑法研究》,1991年此書被評為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1989年又出版了《刑法分則要義》,作為電大學員的教材,發行十萬多冊。他主編的《刑法分則實務研究》(上、下卷),200多萬字,也獲得學界眾多好評。
王老告訴記者,他特別注重理論為實踐服務,研究實踐中的疑點、難點問題,“學術界對我主編的書的評價是理論和實踐結合緊密;司法干部說讀我的書很解渴;同行評價我的研究比較實在”。
王老主張學術民主,從不居高臨下以導師自居,從不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他曾指導一位學生關于“刑法中因果關系”的畢業論文。當時關于這個問題理論界有兩派,一派主張刑法中因果關系就是原因和結果的必然的聯系;另一派主張刑法中的因果關系有兩種,一種是必然的因果關系,一種是偶然的因果關系。王老屬于第二派,而這篇論文贊同第一種觀點,但是王老仍然給他打了5分,因為他發現這位學生為寫這篇論文閱讀了大量的哲學著作,引證了大量的論據,來證明因果關系是一種必然的聯系,表明學生是下了功夫的、態度是嚴肅的。王老說對于學術中有爭議的問題,教師不應當只以自己的觀點作為評判是非的標準。王老學術民主的治學風范由此可見一斑。
他還一貫主張教學相長,喜歡和學生談論問題,經常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他說和學生們談話,自己也很受啟發。學生們也覺得他平易近人,從不擺導師架子,愿意和他探討問題。
王老對我們說“學無止境,永遠不能自滿,問題會不斷出現,一個問題解決了,另一個問題就會接著出現,做學問應該謙虛謹慎”。又說:“法學研究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變成文字會作為歷史傳下去。科學研究應十分慎重,不能趕時髦,人云亦云”。
談到未來刑法學的發展,王老說:“目前我國刑法學進入了空前大發展的階段,同國際上刑法學正在取得同步發展,但這只是一個開端,未來刑法學的發展,除了本土化外,還要吸收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今后,刑法學的發展要靠中青年一代,現在中青年學者為中國刑法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今后還要繼續努力。”
2000年,王老從教學一線退休后,又被學校返聘為教授,2006年又招收了一個博士生。將近八旬的王老現在依然堅持讀書看報,關注國內外大事。
“學無止境,永不自滿”,這句話再一次在我們耳邊響起。